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P20系列靈感是如何煉成的?

華為P20系列靈感是如何煉成的?

【手機中國新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用這句話形容華為P20系列推出之後的反響,很恰如其分。

P20系列的極光色、後置三攝鏡頭下的夜拍之王以及用戶面對P20的驚艷嘆息,都讓其他手機「無顏色「。

讓人好奇的是,華為P20系列到底是如何煉成的?就以美輪美奐的極光漸變色來說,這一創意來自哪裡?具有行業突破意義的三攝,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P20發布會之後,寰寰姐來到華為上海研究中心進行了採訪。在與幾位P20系列研發工程師交流之後,更為震驚。

P20系列手機從立項研發到最後成型,歷時一年半,其中的艱辛自不用說,當然,這也是手機研發必須的。但我最好奇的是P20系列幾項突破的來龍去脈,弄清楚這些,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到華為手機到底與其他企業有何不同。

當我了解了之後,我最大的感慨則是,手機競爭走到今天,沒有十八般武藝就不要玩手機了。

極光色背後的美學:東西方文化融合術

在P20系列之前,華為發布的HUAWEI nova 3e有一款克萊因藍,純粹的藍色極為漂亮、優雅並具有震撼力,當時寰寰姐就評論稱,華為手機的美學素養已經大為提升。

克萊因藍也好,P20系列的極光色到底是怎麼來的?事實上,今天手機的主要材質是玻璃,玻璃的本質就是光線折射,華為研發人員從P20系列立項之初,就想到要充分利用玻璃的悟性,打造出一款炫色。

「我之前在英國上學的時候,在國家美術館看到莫奈的《日出》,它那種玄妙的顏色對比很弱,你說不上來它這個顏色到底是偏紫一點,還是偏粉一點,這個感覺非常非常好,我想把這種感覺用到我們設計上面來。」這位華為上研所的小夥子,不僅喜歡莫奈,他還喜歡Pink Floyd的《月之暗面》,這張專輯的封面非常經典,一束光折射出五彩的光線。

隨後,華為開始研究極光、暮光,包括早上太陽出來的時候光線在大氣中的顏色、漸變的反射等等。確定差不多之後,華為再進行市場調研,發現極光色得到了消費者的一致認可,最終選定了這款極光色作為主打。

不只如此,這次P20系列背後的設計也非常優雅,在華為系列手機中也是一次全新的突破。把P20 Pro橫著拿,背面看就是一個相機的樣子。三攝鏡頭以及華為Logo縱向都放在一側,另一邊卻什麼都沒有。

這一設計當然有「模擬相機」的意思,但這樣的ID外觀效果是最好的嗎?從採訪中了解到,研發時,就為了這個華為Logo放在哪裡,華為做了十幾個的手板,而且每月一輪。每次的手板費用都在幾十萬,都能買一輛車了。

最終華為選擇了目前P20系列呈現出來的樣子,鏡頭以及華為Logo在一條線上。而做這一選擇更是參考了中國國畫里的留白,留出一點想像的空間節奏感,山水畫一定是留白的,這是與西洋畫最大的差別。

事實上,華為手機在美學上的大幅提升,還有華為法國巴黎美學研究所的帶動。巴黎美學研究所有從香奈爾來的時裝設計師,也有建築設計師,對造型的設計這些很有感覺。他們把對時裝、香水的設計感覺融入到P20系列以及所有華為手機的設計當中。當然,也帶動了華為美學基因的形成。

極光色,是手機行業的一次突破,能在玻璃材質上呈現出如此美輪美奐的效果,當然後期工藝的磨難更多。但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華為的創意來源,這才是創新的根本。看到了吧,華為P20系列極光色的創意背後,有著畫家莫奈、搖滾樂隊Pink Floyd所激發出的靈感,還有中國國畫的留白理念以及香奈爾設計師們帶來的全新感覺。

華為手機的設計走到今天,P20系列美學突破的背後,華為已經做到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這才更值得行業思考。

三攝突破:0.06毫米的極致簡約術

相比同時代手機產品,華為P20 Pro最為閃耀的特性即是搭載史無前例的後置三攝像頭模組,實際上包含了4000萬像素彩色鏡頭、2000萬像素黑白鏡頭、800萬長焦鏡頭,f/1.8+ f/1.6+ f/2.4光圈,並且結合了激光發射器與接收器、色溫感測器、閃光燈等元器件,也是目前全球最複雜的智能手機拍照系統,不僅為消費者打開了更新穎的視界,也再一次引領全球手機攝影的發展趨勢。

但能把三攝落地實現,首先就是ID外觀上的一大挑戰。因為攝像頭越多,後面的窟窿洞就越多,對ID的破壞越大。按照正常的設計的話,P20 Pro其實還會再多開三個洞,後面可能會有七個洞,這當然不行。

所以,華為開發團隊和ID團隊一起想辦法,最終把激光感測器、色溫感測器藏到兩個camera之間,把激光放到這兩個感測器之間,又把色溫感測器藏在閃光燈里,這樣又省去了一個開孔。

絞盡腦汁,靠技術上的過硬實力和強大的產品設計能力,華為還是實現了「三攝與外觀」的ID平衡。

再來看余承東在發布會上所強調的「底大一級壓死人」這是一句攝影人士皆知的通俗語言。具體來說,就是華為P20 Pro的主攝像頭感測器面積達到超大的1/1.7英寸,達到近年主流手機的最大感測器規格。作為對比,三星Galaxy S9+和蘋果iPhone X的感測器分別為1/2.55英寸及1/2.9英寸,華為P20 Pro的感測器面積比S9+大125%,比iPhone X更是大了190%。

感測器尺寸的增加,意味著單像素的捕捉光線能力更強,同樣環境下,可以拍攝出亮度更高、噪點更少、更清晰的照片,由此才能做到「甩對手幾條街」。

讓P20 Pro接近單反的效果,做到「底大一級壓死人」,這無疑是對開發團隊的更大挑戰。而華為研發團隊用極致精神解決了這一難題。最終得益於大面積感測器的應用,華為P20 Pro感光度最高支持ISO102400,是目前業內感光度最高的手機,噪點控制優異,不懼暗光拍攝,堪稱夜拍之王。

何謂技術上的極致精神?華為上研所的人講了一個0.06毫米的故事。當時P20系列為了做到更省電,要把某一個物料稍微做得加一層透光率強的東西進去。加了之後,當然會省電,但卻會帶來0.06毫米厚度的增加。於是,負責ID的華為研發人堅決不同意。

結果是兩邊的人不停地PK了兩周,甚至犧牲了研發進度。當時也有人不理解,因為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加0.06毫米,可能比頭髮絲都不如,消費者根本注意不到,沒必要這麼糾結。但ID團隊不這麼認為,如果手機上每一個點都放0.06、0.03、0.05,加起來就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

0.06有和沒有,就是完美和不完美的差異。所以0.06毫米的厚度我們堅決不加,因為涉及到手機的美觀和手感。最終的結果是, 0.06毫米沒有增加,既保證了ID上完美,又保證了使用體驗上功耗更優,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那兩個團隊PK所犧牲的進度怎麼辦?無它,「平時工作到十一點,工作到早上兩點,把這個時間給補回來。」這就是華為手機研發團隊。

這個0.06毫米的故事充分表明,華為在手機每一個環節上非常追求極致。而在極致精神之下,華為的潛能也得以再次激發。

更讓人感嘆的是,有這樣的華為研發體系,華為手機未來還能做到更大的突破與創新。

總結:向未來突破的1%靈感

華為手機研發的故事非常多,非一篇文章能全部涵蓋。就比如,華為手機在研發上的全球聯動,除了深圳團隊和上海的團隊,華為在海外有十六個研究所,美國、印度的軟體實力,俄羅斯研究射頻很厲害,日本在材料方面走在全球之先,法國的美學研究所,發揮各國強項,最終融為一體,形成獨有的華為研發體系。

再比如,華為捨得投入。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已經無須多言,2008-2017年,華為累計研發投入達3940億元,位居全球所有公司中的第六位。但僅有研發投入還不夠,為了保證P20系列的優異性能,在生產成本上華為也豁出去了。

P20 Pro最核心的就是後置徠卡三攝鏡頭,就算了有了頂尖設計,還要有頂尖的供應商來實現。華為選擇了業界最好的鏡頭生產廠,但因為指標要求非常嚴格,這就導致良品率只有20%左右,做一百個只有二十個可以用的。如果想要提升良率,華為可以把指標放寬一點,良類可以上來,成本就會下來。

但華為沒有這樣做,「因為我們Camera是最核心的地方,絕對不能在這個地方妥協」。

P20系列手機的煉成,因素很多,研發聯動以及成本上的捨得,這些都是成功要素,但在寰寰姐看來,華為手機能不斷實現技術和美學上的突破,其源頭則是今天的華為已經擁有了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美學靈感能力以及「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極致技術突破能力。

不僅要懂莫奈,還要會「留白」,沒有十八般武藝,真的玩不了手機創新了。

發明家愛迪生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是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 99% 的汗水,很多手機企業都能做到,而1%的靈感最難擁有。

今天的華為,不僅有99%的汗水,向未來突破的1%靈感,華為也已經錘鍊而成。這才是華為手機在研發上給行業的啟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中國 的精彩文章:

vivo X21同款屏幕 vivo Y85正式開啟預約
小米MIX 2S真機曝光 真全面屏+屏下指紋

TAG:手機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