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文瀾閣四庫全書》集部古籍《陳拾遺集》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文瀾閣四庫全書》集部古籍《陳拾遺集》

keywords

陳子昂詩風文風革新者

初唐詩人陳子昂,字伯玉,公元659年出生於四川一戶富庶人家。18歲後棄武從文的陳子昂,為文作詩,風格獨樹一幟。其詩風一掃六代之纖弱,其文風質樸疏朗,崇尚雅正。陳子昂以其革新者的形象,開啟了盛唐新的為文作詩之風尚。《陳拾遺集》十卷,抄錄於《文瀾閣四庫全書》第1094分冊中。

01

慨然立志,棄武從文

南宋文人劉克莊在其詩學著作《後村詩話》中論及初唐詩壇諸傑時,痛陳當時的詩歌之弊:王洛賓、沈佺期、宋之問等雖然名重一時,但依然「不脫齊梁之體」,詩歌風格承續六代,彩麗競繁,迤邐萎靡;直到陳子昂,才「一掃六代之纖弱」,可與建安風骨媲美而毫不愧色。「論功若准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元好問句)陳子昂詩歌革新者的形象卓然而立。

陳子昂畫像

陳子昂,字伯玉,公元659年出生於四川一戶富庶人家。與自小刻苦攻讀的傳統文士不同,陳子昂生性頑劣,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十八歲那年,陳子昂因為擊劍傷人,才痛改前非。自此之後,慨然立志的陳子昂棄武從文,謝絕舊友,深鑽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公元679年,陳子昂自視懷抱經緯之才,進京求仕,不料初試不第,不得不轉而還鄉苦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子昂第二次出川進京,雖然依舊以科舉落第告終,但在一次豪貴的宴會上,卻以詩文驚動當時在座的文人墨士。京兆司功王適讀完陳子昂詩文之後,驚嘆其才:「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此言一出,一日之內,陳子昂名動京都。

《陳拾遺集》書影

02

壯志難酬,作詩抒懷

公元684年,陳子昂終於入朝為職。此時唐高宗病逝,武則天執掌朝政,議遷梓宮歸葬乾陵。陳子昂聞後,上書闕下加以諫阻,武則天驚嘆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遷右拾遺,屬言官之職。因此,世稱陳子昂為陳拾遺。

生性耿介的陳子昂在仕途上並非一帆風順,常常因為直言敢諫而開罪於朝廷權貴。當權者的排斥和打擊讓陳子昂逐漸厭倦言官生涯,公元696年,陳子昂毅然從軍,跟隨武則天的侄兒武攸宜部隊北征契丹。陳子昂一介書生,此番從軍不但沒能實現報國壯志,反而在出征中被武攸宜貶為軍曹。陳子昂路過戰國時期招賢納士之地的幽州台時,作詩以抒懷。

《陳拾遺集》書影

此後的陳子昂基本告別政壇。三十八歲那年,陳子昂因父親去世,辭官還鄉,壯志難酬,煢居故里。在陳子昂好友盧藏所寫的傳記中,陳子昂死於一場故鄉縣令的陷害。「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素羸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陳子昂別傳》)是年,陳子昂四十二歲。

《陳拾遺集》書影

03

開一代文風

縱觀陳子昂一生,開篇璀璨,而終於苦雨,其中雖不乏自身個性原因,但其銳意革新當朝文風的做法,為當時流行於朝野之中的宮廷體所不容,亦在意料之中。文風之變,亦為政局之變。陳子昂之後,盛唐詩風,由此開啟。「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

《陳拾遺集》書影

在著名的文學論文《修竹篇序》中陳子昂自敘心志,慨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批評「齊梁間詩,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暗含著對當朝萎靡文風的批評。陳子昂力倡「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建安風骨。《感遇》38篇,正是陳子昂此種文學主張的具體實踐,詩文之中,自有金石之音。「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杜甫《陳拾遺故宅》)「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白居易《初授拾遺》)

陳子昂的散文也很著名,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前驅者。《新唐書·陳子昂傳》寫道:「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陳子昂的文風直追先秦兩漢,質樸疏朗,改變了唐代初期的文風,「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韓愈語)

編輯製作 | 文瀾文化

典藏中華文化 分享古人智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瀾書局 的精彩文章:

為唐代詩人畫一幅群像——《文瀾閣四庫全書》史部古籍《唐才子傳》
退居閑談,詩話先河——《文瀾閣四庫全書》集部古籍《六一詩話》

TAG:文瀾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