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每天古書畫:宋 蘇軾 繪畫三幀

每天古書畫:宋 蘇軾 繪畫三幀

宋 蘇軾 瀟湘竹石圖

中國美術館珍藏的蘇軾《瀟湘竹石圖》,採用長卷式構圖,展現湖南省零陵縣西瀟、湘二水合流處,遙接洞庭巨浸的蒼茫景色。整幅畫作以瀟湘二水的交匯點為中心,遠山煙水,風雨瘦竹,近水與雲水、蹲石與遠山、筱竹與煙樹產生強烈對比,畫面極富層次感,讓人在窄窄畫幅內如閱千里江山。

蘇軾對畫竹有自己的一番理論,他所繪墨竹仰首向上,少有竹節。米芾曾經問:「何不愛節兮?」蘇氏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蘇軾認為,「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而此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他主張畫家要畫的是精神,而不是外在。蘇軾用自己獨具功力的書法功底,在枯木竹石上表現筆意情趣,獨創一派,開創了中國「文人畫」的先河。林語堂曾經評價蘇軾的畫作是中國藝術的印象派。

蘇軾 枯木竹石圖卷 紙本水墨

26.5×50.5 公分 日本私人藏

在中國繪畫史上,沒有任何一種畫論超過蘇軾畫論的影響,它有力地推動了文人畫潮流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蘇軾是文人畫理論的實際奠基人。

蘇軾的畫論雖散見於他的詩文中,卻仍有一定的體系。他首分「士人畫」和「畫工畫」。認為「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千里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秼,無一點俊發,看數尺便卷」。由於「意氣」和「皮毛」之分,因而前者不在於形似,「論畫以形似,見於童鄰,……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他認為士人畫需講求「常理」,即「意氣」,「雖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於「常理」之外,並提「象外」。「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樊籠」。他極度推崇王維的畫,正在於「象外」。如文同的「時時出木石,荒誕軼象外」一般,正是不囿於形似(得之於象外)才得到了「常理」,而蘇軾並未止於此,在這基礎上提出了他以為的藝術的最高境界「蕭散簡遠」,「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反對劍拔弩張,力求「平淡」。這一切構成了蘇軾畫論完整體系的核心,從形——理——境界的框架,而其僅存的傳世作品《枯木竹石圖》正為其畫論的集中體現。

宋 蘇軾(傳) 折枝墨竹圖 斗方 絹本

21.5×24.8cm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蘇軾並未受過嚴格的書畫方面的訓練,所以他的墨竹並不以形見長,而是因其不俗之氣。連他自己也曾說:「畫不能皆好,醉後畫得,一二十紙中,時有一紙可觀。」對於此,黃庭堅做過切中肯綮的評論,他說:「東坡畫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無一點俗氣,是其所長。」但這並不影響東坡對墨竹的痴迷,和對畫竹的探討。

對於畫竹的理論,最為精闢的見解莫過於「畫竹必先成竹於胸」了。這是東坡畫竹心得的高度概括。東坡戲墨,突出其「神」,「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即是最好的佐證。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不顧形了,「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近因院畫記》),因此若要畫好竹,必先知竹之常形、常理。因此,對「成竹在胸」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首先胸中當有竹的形,知道竹子的各種形態,這才有畫竹的根本;但要讓畫有「氣」,最重要的,胸中當有君子之心,方能揮灑卷上,使墨竹為墨君。

東坡提倡神似,畫以傳神為貴,看重墨竹所傳達出的作者的精神世界。他賞文與可的墨竹時便始終依照著這種審美的方法。也只有他對與可的畫發出了:「有好其德,如好其畫者乎?」的探問。所以與可嘗云:「世無知我者,唯子瞻一見識吾妙處。」這樣的繪畫理論不僅適用於畫竹,推而廣之,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東坡的詩文也遵循這樣的原則,首先讓創作的基本元素爛熟於心,然後才憑藉胸臆中那股豪情,恣意汪洋,正是如此,蘇軾才能跳出宋詞的婉約,開創豪放派,成為一代詞宗。他用與別人相同的常理,灌之以自己的思想,非胸中有大丘壑者焉能為此。 (陰山工作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每天古書畫:清 惲壽平《山水花鳥圖》
兩組攝影大師的作品:芭蕾和生命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