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常識答問》

《佛教常識答問》

慧者能自知,精勤求上進

這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但卻能將佛教繁雜的基本內容和發展歷史完整的敘述出來。可見趙朴初先生之功力。全書分成五章,第一到第三主要講述了佛教的主要人物和基本內容,後面兩章主要講述佛教在印度的發展,以及在中國的變化。知識架構我就不寫了,我就寫寫我讀佛學的一點感受,如果可以,推薦你們閱讀這本小冊子。我覺得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佛學說緣起。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那麼我就從驗證佛學真理的四法印來說起,這四法印分別是,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諸行就是一切所有的,無常就是變化不可控制的。我們的健康,財富,以及感情等,都是不停變化的。如果你沒有辦法理解無常,你可能在巔峰下落之時,心生抑鬱,在遇到打擊之時沉淪,在失去感情時,悲痛不已。你知道人生無常,遇到各種艱難困苦,遇到各種不公,你能坦然的去面對和接受,你知道世間本沒有什麼恆常之事,對於處理一些事物,也就懂得不會用恆常之心態去解決。

從投資去看諸行無常

A:周圍有很多朋友是做量化類型的。他們用歷史的數據做成一種策略。我覺得ETF確實是適合大部分,沒有時間做研究的投資者,最好的交易工具。但是這些朋友很容易形成以一種「恆常思維」。因為人的本性是尋找確定性,和排斥一切不穩定因素。希望能找到一個聖杯去代替思考,即使面對的行業發生變化了,也不願意放棄原有的思維。停下來去檢查這個行業是否已經開始有了變化,我應該如何去面對它,我的策略是否要調整。

B:後視鏡效應。前幾天朋友說投資茅台2003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在那以後的都不重要。從現在的數據來看這個結論是對的。因為你已經看見了這個事實。讓我想起了段永平在在別人評價他很幸運的買網易的時候他說的一句話,1塊錢買網易可能是運氣好,但是能拿到150多塊,就不是運氣了。沒有哪家企業就絕對是天之驕子的,它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的麻煩,所有看起來美好的東西都是沉澱以後的,畢竟沉默者的證據,一直在提醒著我們。

C:波動,前幾天我在轉發馮柳的文章的時候,說自己是一個標準的逆向投資者,都是就是太愛來回折騰,長線思考,短線操作。常常來回折騰,不如躺著把錢賺了,既然知道恆常的狀況是不可能的,波動本來就不要太在意,如果你做的選擇是對的,就不要過份去擔心,市場給價格的頻率。所以現在看盤的頻率越來越低,知道自己在哪裡死掉,就千萬不要去這個地方。

諸漏皆苦

諸漏皆苦即一切情緒皆苦,情緒既有煩惱,也有快樂,苦又不僅僅是痛苦更多是一種不確定性。沒有永恆,但是我們執著於永恆變化的事物,心生各種執著和情緒,自然是苦。眾生的種種行為都是有漏的,都不能真正積累下來,就像「竹籃打水」。財富、名聲、地位、眷屬,乃至於美貌、智慧等等一切。凡是因行為而得到的果報(可能是善報、好報),都不能恆常。因此,在暫時擁有的同時,這件事本身就是「苦」(無常皆苦)。所以說:有漏之法所得,皆是苦(八苦中的「行苦」)。

從投資看諸漏皆苦

A:投資三大危害,熬夜,吃面,看盤。熬夜對身體不好,毋庸置疑。面吃多了不消化。看盤是真情緒之苦的表現。大眾看盤,主要是波動,一波動,情緒就有了變化,經常說長線持倉,但是老是忍不住看盤,心念念的幾倍收益,但是每天1%的波動,看的心臟砰砰跳,越是不符合自己的走向,就越是揪心,這種就是你心念念著,所謂的財富天天在受情緒之苦。

B:投資可以說,是一種高智力的藝術比拼。所以理解無常,就沒有必要去增加自己一些不必要的情緒煩惱。反過懂得自己情緒之苦,對於冷靜的分析,理性的思考是有大益的。

諸法無我

因為無常,所以無我,無我就是沒有一個恆常的我。沒有了這些的我,就不會受那麼多的苦,不會產生那麼多的我執。我們的身體是思維的載體,思維中的我只是一種幻象。

投資中的諸法無我

投資中不要有太多的內心戲,不破我,就無法成長,太執著於自我,就容易陷入到,「我」的錯誤中去,我都是對的,我的想法就算錯的,我也要說對來,破除「我」,就更加明晰的看待世間的諸法,去感受內心的平靜,去享受無「我」的波動。

涅槃寂靜

涅槃,佛經裡面講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什麼?是寂靜。寂靜是什麼?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有人問:「師父,求解脫得涅槃,你能把涅槃講給我聽聽嗎?」其實涅槃不能用語言去說,因為通過語言說出來的就會有所表達,可表達的東西就不是涅槃。有個人作了一個比喻,他說涅槃是什麼呢,就像一個人生病了,很痛苦,然後醫生幫他把病治好了,這就是涅槃。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增加什麼,只是把我們原來的病治好了。

前幾天有個朋友關注公眾號,在回復我引用芒格的那句:當人生走到某一階段,我決心成為有錢人,不為別的,只為自由!的時候,問我如何成為有錢人,我回復了一句,多做對的事情,少犯錯。

最初我一直覺得佛學是很神秘的宗教學問。與大部分人對於佛教的認知一樣,處在燒香念經,以及種種的清規戒律的認知階段。直到開始閱讀一些簡單的佛學書籍,比如宗薩欽哲仁波切的《證見》《八萬四千問》,林欣浩的《佛祖都說了些什麼》等,加上平時知乎看看別人對於一些佛學的說法,才開始慢慢有了點感悟。漸漸開始認知佛學不在是一種迷信的「神秘」學問,而是一門哲學。而這門「哲學」就是讓人知道「苦」是什麼。以此了解人生的真相,明白該如何去面對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鎖螺絲 的精彩文章:

TAG:鎖螺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