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怯場的娃別罵他,這樣練口才就會頂呱呱!

怯場的娃別罵他,這樣練口才就會頂呱呱!

會哭的娃有奶吃,會表達觀點的娃能迅速得到滿足。

朵媽

進入5月份,一年一度的幼升小招生大戰開始了。

朵媽的好閨蜜Mei轉過來一份表格,據說是今年上海幼升小的自測圖。娃還小的寶媽們,可以提前感受一下。

看完這張表,朵媽的第一反應,就是給美國的另一個好閨蜜Julie發了個訊息,因為她的兒子去年幼升小,我想了解下在美國是的幼升小面試是怎樣的。

她一口氣給我回復了好長好長,信息量實在太大了,簡單總結起來就是:

學校通知我們去參加一個icecream party,現場布置得像個童話王國,孩子們吃吃玩玩,沒做任何準備,一臉輕鬆。

玩著玩著,兒子被引進一個大教室,幾個阿姨在裡面跟他聊天。後來才知道,那就是面試!

面試也簡單得很,寫名字,畫自畫像,辨認形狀、顏色、數字、字母、剪紙、數積木……最後拿出一本繪本,認一下哪裡是封面、封底,哪裡是開頭。整個過程10分鐘不到就結束了。

一點都不轟轟烈烈啊,一個小型遊園會就解決了。相比之下,國內幼升小怎麼面試的呢?

《媽媽是超人3》里,就播出一小段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幼升小面試的經歷。不但要禮貌周全不怯場,還要現場回答數學題。

有一個小朋友,她前面有7個人,後面有6個人,一共有多少個人?

現場看圖講故事。

圖片上講了一個什麼樣的事情?

冷不丁還要插入一道情感題,讓你臨場做presentation。

最讓你開心的事,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仔細看哦,黃聖依並不是帶安迪去什麼私立貴族學校哦,而是上海一所公立小學。

面試題太難還在其次,最最讓我們家長想不通的是:

明明在家都會啊,為什麼一到關鍵時刻就不出聲呢?

明明私底下活潑得很啊,整個一話癆,為什麼一碰到陌生人,就支支吾吾,擠牙膏似的說不出什麼名堂來?

因為我們只知道教娃做題有多重要,卻很少意識到,教他們如何清晰、準確的表達自己,是一件更基礎、更需要訓練的事。

不能順利的自我介紹,會影響娃的社交——至少沒有那麼快的交到朋友;

沒法完整的複述出一個故事,會影響娃的自信心——他擔心在別人眼裡,自己是個無趣的人。

表達不出觀點,會讓娃很難得到滿足——因為他連自己要什麼都說不清楚。

通過訓練,朵朵怯場的小問題,終於克服了一丟丟。

美國教育在這一塊就非常重視。美國娃給人的印象,就是特別自信,樂於表達觀點,很少懼怕公眾演講。

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教育到底對娃做了些什麼呢?

首先,解放思想,擁抱錯誤。不怕犯錯,是自信的第一步。

其次,大量有方法的訓練。從小學直到碩博研究階段,presentation(陳述報告)都是最最重要的基本功。有團隊合作的,也有獨立完成的。

今天,朵媽帶來的大福利,就是如何從心態上和邏輯上,訓練娃的表達能力。

公眾號界面回復」表達能力「,即可免費獲得本文提及的相關素材。

出了錯,也沒關係

首先你得明白,你眼裡的一件小事,到了娃那裡,可能是天大的事。

比如,出錯。

有些娃莽莽撞撞,越「錯」越勇,可有些性格內向的娃,很擔心「出錯」,在他們心裡,出錯=被嘲笑=受懲罰=失去信任。

要讓娃不怯場,首先就要克服他們的心理障礙,讓他們明白,出了錯,也沒關係。

該怎麼做呢?

美國小學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好的參考。

隨便走進一家美國小學,都能看到牆上貼滿了勵志海報。內容不是宣揚成功,而是鼓勵犯錯。

比如,「教室是一個不斷犯錯、分享笑聲、學會獨立和鍛煉腦力的地方!每個人都很重要!」

比如,「我們要期待錯誤、尊重錯誤,也要檢驗錯誤、糾正錯誤。」

比如,「錯誤是我們不斷嘗試的見證。」

為什麼要貼這樣的海報呢?

因為美國老師真正想要孩子們懂得的,不是刻苦學習有多麼重要,而是不要害怕犯錯。

這種做法對於家庭教育非常有借鑒作用。你可以不斷的告訴娃「錯誤讓我們成長」,你也可以照葫蘆畫瓢,手作一些有意義的標語、海報貼在家裡。

在娃出錯的時候,還可以製作這樣的表格,引導娃認真填寫。

幾個訓練表達能力的方法

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雖然是很基礎的表達,但是,好的自我介紹不光是介紹自己的姓名、年齡,而且能自帶話題。

美國娃訓練的最基礎版的自我介紹,包括這些內容:

我叫什麼名字?我住在什麼地方?我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我的老師是誰?我長大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今天我感覺怎樣?我最喜歡的季節是什麼……

如果你想娃表達得更有邏輯一些,可以看看下面這個高階版的自我介紹,除了上述的基礎介紹外,可以著重談談:

我最喜歡的顏色/運動/歌曲/節假日/動物/電視節目/事物是什麼?什麼時候我最開心?我最驕傲的事情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這麼多的話題,如果拿來作為跟陌生人交談的opening的話,絕對不會冷場,絕對不是話題終結者,對不對?

複述一個故事

前面提到安迪的面試中,就有看圖複述故事的題目。

複述一個故事,把它表達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為只有真正讀懂了這個故事,同時具備充分的表達能力,才能完成複述這個過程。複述能很好的培養娃理解力和表達力。

平時,給朵朵講完故事,就會跟她做複述訓練。

一開始,她磕磕巴巴表達不清楚。多引導幾次,再借用美國娃都會用的「五指複述法」,果然,很好用!!!

大拇指-Character:故事的主角是誰?

食指-Setting:故事什麼時候發生?在哪裡發生?

中指-Problem:主角碰到了什麼問題嗎?

無名指-Events: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發生了什麼事情?

小拇指-Ending: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比如,要複述《龜兔賽跑》的故事,朵朵就會先伸出大拇指,說:「從前,有一隻兔子和一隻烏龜。」

再伸出食指,說:「兔子跑得快,烏龜跑得慢。」

再伸出中指,說:「他們決定來一場賽跑。」

再伸出無名指,說:「兔子覺得自己贏定了,所以跑了一小會兒,就去路邊睡覺了;烏龜心想,再慢也得跑到終點呀,所以他爬呀爬,一下子都不敢休息。」

最後伸出小拇指,說:「結果,烏龜贏了。真是沒有想到呀!」

很棒的故事,對不對?

閱讀報告

Julie說,老師不考數學題,但讓學生辨認繪本的封面、封底,說明閱讀是美國小學老師心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朵媽前幾天寫過一篇如何正確閱讀繪本的文章(點此複習)。

可是,光讀繪本還不夠,讀完之後,還需要娃有能力複述繪本里的故事,或者向別人介紹繪本,談談自己讀完的感受。

換句話說,不光要讀書,還要消化書。

消化一本書,最有效的方法是「閱讀報告法」。在美國,閱讀報告是每個美國孩子必須從小練習的基本功。

最簡單的閱讀報告長這樣:

內容包括:

1. 書名是什麼?作者是誰?你給這本書打幾分?

2. 這本書講了個什麼故事?

3. 你最喜歡的主角是誰?為什麼呢?

4. 你最喜歡這本書的哪個部分?為什麼呢?

5. 你會把這本書推薦給你的朋友嗎?

右邊的空白框框,留給娃隨便畫,「畫出你最喜歡的一幕場景」。

或者,你也可以來一份「閱讀報告漢堡包」:

上層麵包——書名、作者

醬汁——故事的時間和地點

蔬菜——主角

番茄——情節

乳酪——結論

牛肉——我最喜愛的部分

下層麵包——畫一幅場景圖

漢堡包法是經典的寫作方法,它本來長這樣:

漢堡包法不光適合表達,也適合寫作。講一個好故事,寫一篇好文章,就像做一個美味的漢堡。

一個美味的漢堡,由開頭、中間和結尾組成。開頭和結尾是最重要的兩片麵包,直接表達並複述主題。中間是多個細節,代表美味的番茄、青菜、肉、醬汁……細節越多,文章越生動,漢堡也越美味。

表達觀點

很多成年人都有一個苦悶,那就是明明心裡有好主意,但就是表達不出來,或者表達得沒有邏輯、沒有說服力,不僅在職場很吃虧,在家裡拌個嘴也不佔上風啊。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小就缺乏表達觀點的訓練,我們習慣的是「說出你的答案」,而不是「說出你的觀點」。

如何教娃說出自己的觀點呢?

美國老師常用的辦法是「奧利奧法」。

O-Opinion(觀點):說出你的觀點;

R-Reason(原因):解釋支撐這個觀點的原因;

E-Examples(例子):舉1個或多個例子來證明這個觀點;

P-Opinion(觀點):重申你的觀點。

講述的架構如下:

舉個例子。

朵朵從小就喜歡吃西瓜。但是,要如何清楚表達「我喜歡吃西瓜」,並且能說服力媽媽給她買呢?

朵朵的第一個「奧利奧觀點」是這樣子的:

(觀點)我喜歡吃西瓜。(原因)因為西瓜甜甜的,涼涼的,吃了就不口乾了,也不熱了。(例子)我一天能吃一整個西瓜,上午吃半個,下午吃半個。如果一天沒吃到西瓜,我就心情有點不好。(重申觀點)我真的很喜歡吃西瓜。

好了好了,朵媽我清楚的知道你喜歡吃西瓜了,明天給你多買幾個!

會哭的娃有奶吃,會表達觀點的娃能迅速得到滿足。是這個道理。

朵媽碎碎念

心態-邏輯-表達,三者缺一不可。過去很多演講法過分重視最後的「表達」環節,比如體態、音量、語速等等,而忽視了心態和邏輯的訓練,導致很多娃學習的演講都是空洞、言之無物的,僅僅成為一種表演藝術。

從來不需要為演講而演講,表達的目的是交流、傳播、說服這些基本需求。

只有等到心態和邏輯都準備就緒,只差最後一步「走出來,說出來」,才是揣摩「表達」環節的時候。最後,奉上美國資深演講專家帕爾默先生的六大演講法則,這也是很多中小學的「演講聖經」,讓娃的表達更有魅力。

1、體態。

冷靜,自信。不要有讓人分心的動作。

2、聲音。

清晰的說出每一個字。音量適當。

3、生動。

用聲音傳遞情感。

4、眼神交流。

儘可能注視著每一個觀眾。

5、肢體語言。

注意手勢、身體移動、表情等細節。

6、語速。

語速中等,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為了效果和強調,可以適當停頓。

GIF

朵媽觀點

能說會道,是一項基本功。不是說非得巧舌如簧,而是需要在合適的場合說出合適的話。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奉行」君子訥於言敏於行「,就是說君子要謹慎說話,迅速行動。這造成我們不重視演講,不重視表達能力。越不表達,溝通就越不暢,需求就越得不到滿足,創造力和自信心就會大打折扣。還是唐僧師父說得對:「想要的話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朵媽陪娃 的精彩文章:

你家娃還敢有逆反心?恭喜你!
我問了二胎媽媽5個問題,她的回答字字「帶血」

TAG:朵媽陪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