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聖旨前,為什麼要加「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

古代聖旨前,為什麼要加「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

相信大家在看各種古裝劇的時候,都會看到公公們趾高氣揚的拿著聖旨吶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然後覺得牛逼哄哄的,自己也回家攤開一本書,裝模作樣的表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要睡了。絕對童年趣事呀!那麼古代的聖旨前為什麼要加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

這句話寫在聖旨上,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什麼秦始皇唐太宗的太監公鴨嗓喊「奉天承運」的電視劇,導演基本上都是歷史文盲。

這句話的由來是朱元璋,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將南京皇宮大朝會正殿稱作「奉天殿」,於是朱元璋向大臣誥敕命中首次稱:奉天承運皇帝。

皇帝是「天子」,「天」與「皇帝」寫一起時,天定格,以示敬天,「皇帝」二字則另起一行,也是定格寫。清朝把皇帝二字向下縮進一格。

其實早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稱皇帝的時候,便有了「詔」,他規定:命為制,令為詔,並在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可見,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與「天」,就已經有了不解之緣。

其實更早的商周時期,也會把商王周王稱作天子,這要比秦始皇還要早。

漢朝承襲秦朝,也用「詔」做為皇帝命令的說法,而且制度更加完善,最早的「詔曰」二字便出現在漢朝的帝王文書中。

而「奉天承運皇帝」,是源於明朝的朱元璋,不僅是他的大殿叫奉天殿,就連他皇帝的大圭(就是他上朝手裡的玉牌)上都刻著「奉天法祖」的字樣,這當然在皇帝中也是首次。

「奉天」除了「詔曰」,也有其他,即「詔曰、制曰、敕曰」三種。

」詔曰」是用於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我們知道朱元璋這個人呢,只是一介布衣,沒有風光顯赫的家世背景,放過牛、也當過和尚,還做過乞丐,簡直是白手起家,社會閱歷豐富啊,絕對是讓無數平民佩服的對象。可朱元璋不這麼想,甚至對自己身世耿耿於懷不已,還表示:我本淮若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翻譯成人話就是,我本來就是升斗小民,天下對自己又算什麼呢?可上天偏偏就選中了我,簡直是天命垂青啊,既如此,那我就勉為其難奉天命而行之吧!有了這樣的計策,朱元璋就決定廣而告之,並把那不符合自我身份的朱重八改為朱元璋,讓自己的出身有台階下。爾後,朱元璋還把朝會大殿改為奉天殿,且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從那以後,傳達聖旨的人就會在皇帝的詔書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後來再加上昭曰兩字。只是大家都斷句錯了,奉天承運皇帝六字相連,才是昭曰。另外,最後兩字其實內容和昭告對象不同,是有區別的,分詔曰、制曰和敕曰三種方式。昭曰是昭告天下之意,凡天下大事須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用的,所以對象不用於普通百姓;敕曰有告誡之意,一般只有在給官員加官進爵才會用,意為告誡官員要勤於政務,勿貪圖享樂。

聖旨前面加這麼一句,一來是重新提醒一下皇權的神聖權威,二來是讓大家明白這是替天傳遞的意思。從側面起到一個震懾作用,先嚇唬嚇唬膽小,沒見過世面的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中華文化在封建社會在朝庭上的傳達皇帝聖旨的巧妙應用。說它是中華傳統文化,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講天地人和的統一性,皇帝是替天行道,皇帝的指示就是天的的旨意,天意不可違,自然皇上講的話,下的旨意也就不可違抗,必須聽從執行這就是統治階級安邦治國的巧妙計策,視皇上為天,皇上按天安排的運勢來向名位大臣傳達或下達聖旨的是上天的安排。所以皇帝具有絕對的權威,任何人不得更改和不從的表現行為,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一切言論都是按照天意向朝庭官員詔示講的。也就金口玉言,詔示天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初閉關鎖國,外國要做生意必先朝貢,只有這兩個國家享特殊待遇
古代一種最特殊的職業,大多比較富裕,身份卻很低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