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復旺興隆建偉業之波折之下心更堅

復旺興隆建偉業之波折之下心更堅

文/賈來生

多次兵燹加上年久失修,興隆山的廟觀風雨飄搖,破敗不堪。有的廟觀只留下個廟基,早已復歸茂林修竹。上山的道路為荊棘所遮蔽,草叢中兔走鳥飛,還有一些珍稀的動物,若隱若現。

早已復歸茂林修竹(資料圖)

古人留下的至理真言,「若要富,先修路」。劉一明在山上山下走了幾遍之後,用詩歌記載下了當時的狀況和自己的決心:

杖藜到後山,滿路茨枝攀。

火速磨鐮斧,來春一概刪。

劉一明在山下鎮子上的鐵匠鋪里打造了鐮刀和斧頭,帶上幾位徒弟,還聯絡了一些城裡的信士,到了來年春天、冰消雪融的時候,上山砍荊棘,劈山路。

劉一明走在前面,身先士卒,他把修橋鋪路當作是磨鍊身心、積累功行的一件大事,以前在南台山時他就曾經去麻峪河修過橋,鋪過路。

修橋鋪路(資料圖)

砍荊棘,劈山路是很重的體力活。劉一明在休息時還為跟隨他一起修橋鋪路的弟子和信徒說道教仙真的經典和故事。

活兒雖然累,但是大家幹得很開心。一些年輕的弟子還邊幹活邊唱起了民歌民謠。大家的手磨起了繭,磨出了血泡,但是都能堅持。

興隆山海拔高,氣候適合多種植物。山底下多是白樺、灌木叢等,半山腰有很多的箭竹、山柳,山上有很多沙棘和高山柳。這些樹種都是很難砍伐的,樹根扎的很深,要在這樣的樹叢中劈出路來,實在是很費力。

先須尋條通衢路,才有因緣把身安(資料圖)

加上興隆山是由各種石頭與栗鈣土組成的山體,因而挖起山石來,震得人手的虎口都疼得似要裂開。這些艱難之處在劉一明作的《修路難》一詩中都有反映:

說修路,委實難,千辛萬苦非一端。

先須尋條通衢路,才有因緣把身安。

遍天地間人都走,知他那個是陽關。

倘若修在旁曲徑,空費功夫受饑寒。

受饑寒,事有差,幾時功成得回家。

急須訪問過來人,求條明路作生涯。

忽然曉得個中意,收拾利器住三叉,

要口站定速下手,勇猛精進蔑以加。

蔑以加,要長久,耐得頗繁受淡口。

蓬頭赤足如固然,破衣垢面那怕丑,

風霜雨雪都不顧,人情世事都搖手,

三千八百行當完,因此受的人難受。

修路的日子是漫長而困難的。特別是面對降雨量多,灌木荊棘布滿的石山,那就更加艱辛了,如果沒有決心、恆心和韌勁,那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劉一明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加上他的人格魅力和號召力,帶領有熱情、有信仰的道教徒一直堅持修到了深秋時節。

功莫大矣(資料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山底下峽谷兩邊的道路和東西兩山上的道路終於徹底修通了。興隆山東西兩山形成的峽谷內的清泉均系馬銜山積雪滲漏之水,後匯合在一起,向峽外東流,供縣城中人飲水和萬餘畝農田灌溉。

劉一明修通峽谷和二山的道路,功莫大矣。從此以後,不但上山有路可走,而且峽谷內外的人們也可方便來往。

今天,當人們在暢通無阻的大道上前行時,在風景如畫的山上漫步時,不知道有沒有人想到過,就在你站著的地方,先驅者們是如何披荊斬棘,磨破雙手,一鎬一鍬地用他們的鮮血和汗水,為後人創造著舒適和幸福生活的環境。

人間路就是天上路,修人間路就是修登天路(資料圖)

先驅者們的辛苦和艱難又豈是語言文字所能表述的!所以,劉一明一直把修橋鋪路當作是自身修習的苦行,為他人謀福祉的頭等大事。他認為人間路就是天上路,修人間路就是修登天路。

一邊在忙著修路,劉一明一邊就開始籌劃著如何重修興隆山的宮觀了。他正愁缺少銀兩的時候,恰好一個故交,蘭州的信士葛雲英前來探訪。劉一明對葛信士說:「山上神殿即將傾倒,如果善人能發誠心,資助修補,那是最大的功德。」

葛雲英聽了,爽快地回答道:「道人若肯煩心,我願成就」,當即捐出了銀兩。轉眼之間已是冬天,興隆山冰雪覆蓋,修建無法啟動。於是,劉一明每天煉功讀經,以待來年。

凈手掬些子,烹茶度寥寂(資料圖)

冬天的興隆山是寒冷而凄美的。遠望西南的馬銜山,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裡是白雲,哪裡是白雪。天地的界限被融合,群山的褶皺被抹平。

近處是大雪封山,銀裝素裹,嫻雅靜謐,只聽見一陣陣雪珠灑落銀盤的沙沙聲。劉一明一生寫過許多有關雪的詩歌,例如《夜雪》寫到:

早起開門望,山川儘是銀。

凡夫難取用,道士可淘塵。

另一首詩寫到了大雪封山時,道門生活的寂寞:

天晴三四月,積雪未曾消。

樹掛綿花絮,檐懸鐘乳條。

陽山猶現路,深谷尚擁擠。

凈手掬些子,烹茶度寥寂。

興隆山的冬天,大雪壓境,寒冷異常。劉一明自從乾隆四十四年(1779)來到興隆山後,就住在混元閣東側、雷祖殿南端向陽一個山坳石室中。

這裡有許多石室,是個小型的建築群,依山勢分上、中、下三層,左側有石台階將各個石室聯為一體。上層有兩間磚木結構的平房,稱煉丹樓,劉一明在此炮製中草藥。中層有一大兩小三孔磚窟,劉一明將其作為藏書洞,存放著作、書版。

陋室修心(資料圖)

下層的正面是磚窟,是劉一明起居和著述的地方;下層的側面坐北朝南有一石窟,是劉一明的卧室。卧室呈卵形,小而簡陋,長約五尺,寬約四尺,正面有石台放置油燈,下有石枕。卧床就是一個石砌火炕,用草泥抹平。

這麼一個簡陋的僅能容身的小石窟,劉一明幽默地稱其為「自在窩」。從1779年至興隆山一直到羽化,中間除了有三年外出雲遊,一次滲水修補以外,劉一明在這個自在窩中住了整整三十九年。他給這個自在窩寫過很多詩詞對聯,其中《自在窩銘》寫道:

棲雲之陽,有個窟竅,左右護衛,前後緊要。風塵不侵,日月內照,至虛至靈,最神最妙。山人住居,獨弦絕調,名利不牽,富貴難釣。有時自歌,有時自嘯,有時自眠,有時自跳。噫!興來岩頭吼一聲,恍惚空中有人叫,這個自在口難言,捧腹呵呵一大笑。

我居自在窩,盡道我頭皤(資料圖)

他還作《自在窩吟》十六首,其中有兩首寫道:

我居自在窩,不問古經科。

道義隨心有,執柯豈視柯。

我居自在窩,盡道我頭皤。

年老心猶少,修真怕怎麼?

興隆山,山高氣溫低,颳風徹骨冷,居住在石室中更是陰冷異常,此等艱辛常人根本無法忍受。劉一明卻以苦為樂,不但沒有抱怨,反而鋪著他隨帶一生的半張狗皮,常常一盞油燈、一支蠟燭,徹夜不眠,讀經解易。他的《夜看丹經》詩稱:

一夜貪書未得眠,猶如大道古人傳。

有心會到無心處,渾渾淪淪太素煙。

石室在西山之巔,距離山谷還有數里之遙,且道路崎嶇,除了一條羊腸小道之外,便是茫茫林海懸崖。遇到雨雪,石室之外寸步難行。

來年,山下洗心亭修成後,徒弟們都勸劉一明搬到山下去住,以解每日登山之苦。但是,劉一明說,修行何言安逸,日日登山更利於磨鍊身心。因而,劉一明繼續住在石室。

寒夜孤燈,劉一明祖師自得其樂(資料圖)

由此可見,劉一明能吃別人吃不了的苦,意志堅定,三軍難破,為什麼他一直住在山高路遠陰冷簡陋的「自在窩」呢?他曾經為「自在窩」寫了十四幅對聯,其中有幾副對聯講到原因是:

山高洞僻,無應酬無扯拖,此間正是安身地

事少心閑,常快樂常舒坦,何處再尋保命丹

谷中藏神,無象無形堪作友

洞里有我,至清至靜不生塵

地僻人稀,無是無非常快樂

心情意靜,少恩少屢永安閑

在自在窩裡,劉一明找到了自由、清靜、遠離塵世的自在生活,但他並不謝絕人世。他在此地仍然煉丹解經,編撰著作,炮製草藥,治病救人,謀劃興山建觀,廣交天下信士。

到了春天,興隆山上也變得溫暖起來,一派欣欣向榮的初春景緻。劉一明有詩稱:

節到春初分外鮮,黃芽碧草透山川。

如何得此光輝景,門柄回寅本自然。

開春以後,萬物復甦,劉一明用葛雲英等信士捐贈的銀兩,從峽口、梁家灣請來工匠,還發動了當時的信士當義務小工。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修建了靈官殿,重塑了宮觀護法、都天靈官王善神像。

洗卻塵緣垢,白雲任往還(資料圖)

後來他還在山腳下,興建一小院,命名洗心亭,專門招待遠方來山參訪的道士。洗心亭完工時,劉一明賦詩一首:

亭前旋碧水,屋後起高山。

洗卻塵緣垢,白雲任往還。

興隆山道觀恢復的消息,一時間不翼而飛地傳遍了西北地區。從西北各地陸續有全真道士慕名來山掛單。劉一明從來山的道士中留下了一些人,開始宮觀的早晚誦經焚修。山區周圍的道教徒也接踵而至,燒香供養。劉一明為靈官殿和洗心亭寫了楹聯,靈官殿的楹聯是:

智察秋毫,虛做樣分明哄爾

神通暗室,真功課始可朝吾

洗心亭楹聯是:

極往知來地,要上雲山拾腳步

通前達後亭,欲要參聖洗心田

就這樣,興隆山開始恢復了「洞天福地」的景象。

面對興隆山遍山新修的山道,重建的宮觀殿堂,劉一明心裡是很欣慰的。他在滿山金黃的秋天,撰寫了長篇七言詩《棲雲歌》,借景抒情,暢開心懷,詩中寫到:

庚子中秋無事游,踏遍棲雲五峰頭。

恍惚神入崑崙頂,杳冥身到希夷樓。

棲雲山中有美景,多人見之不賞領。

只因雲深路途難,所以當面都看冷。

美景美景大非常,超出萬象角勝場。

松柏參天藏幽徑,煙霞半嶺鎖仙庄。

南有來龍北有照,南北相映空中竅。

朱雀玄武顛倒顛,露出穀神一座廟。

東山環抱西峰迎,東龍西虎性合情。

隔得潛通無生有,這個消息鬼神驚。

左一水兮右一水,一左一右分壬癸。

揚清激濁判陰陽,源頭活處綻珠蕊。

這個蕊,這個珠,聚則一本散萬珠。

養育群生多利益,晝夜流通不滯濡。

我愛此水清且漣,洗塵滌垢到深淵。

低頭便見本來面,別有風光招魚鳶。

……

可嘆來往人不知,不知棲雲有仙芝。

忙忙一世空老耄,臨渴掘井卻怨誰?

我到棲雲我甚樂,避去名利重天爵。

忙裡修補有漏因,閑處施捨濟人葯。

有時自歌自己和,有時行住或坐卧。

萬緣俱空得自如,任他日月眼前過。

……

在開山修路、修建靈官殿和洗心亭的過程中,劉一明深深地感到了道教的衰落和社會對道教的歧視,以及工程缺料缺錢的尷尬。很少有人能想像到他作為當事人,在與各方交涉中所受到的冷落與艱難。

清聖祖康熙像(資料圖)

清代道教,基本上是處在衰落的低潮時期。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外因是缺乏朝廷在政治上的支持。清朝皇帝是滿族人,信奉薩滿教。入關後接受了藏傳佛教,對道教乃至於對漢傳佛教都不加支持,只是為了利用漢人才不去專門禁止,聽其日漸式微,自生自滅。

康熙曾有詩題曰「御史有以沙汰僧道為請者,朕謂沙汰何難,即盡去之。不過一旨之頒,天下有不奉行者乎?但今之僧道實不比昔日之橫恣,有賴於儒氏,辭而辟之。蓋彼教已式微矣。且藉以養流民分田授井之制,既不可行,將此數十百萬無衣無食遊手好閒之人,置之何處耶?故為詩以見意。

康熙的詩稱:「頹波日下詎能回,二氏於今亦可哀。何必辟邪猶泥古,留資畫景與詩材。」康熙在詩里認為,保留佛道僅僅是為了安置大批遊手好閒之人,僅僅是為了留作詩畫之資,這種說法本身已經是對佛道教的一種嘲弄了。

漢學家孔飛力先生曾作《叫魂》一書記錄乾隆一朝之宗教事端(資料圖)

在劉一明所處的乾嘉年間,滿清統治者一再嚴加防範,貶低和抑制道教和道教領袖,將正一道天師降低級別,免去朝覲。嚴格禁止道教發展道徒,擴張勢力。

從道教自身發展的內因看,清代道教缺乏全國性的統一組織,缺少有能力的領導,特別是缺乏在教義理論上的創新,於是,對社會的影響力日漸衰微。

在這樣一種社會條件下,劉一明單槍匹馬地在西北宣傳道教,弘揚內丹,募化錢財,開山鋪路,修觀建廟,收徒發展,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辛。

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辛(資料圖)

不論是有錢的,或者沒錢的,大多是勢利之徒,他們不把布施財物,出工出錢出糧修建宮觀看做是一種美德。他們也不相信這麼做在現世會得到好報,在未來會惠及子孫。他的徒弟每次去村子裡募化回來,都向他訴說著人們把他們當乞丐一樣打發。

劉一明理解人情的淡漠,世態的炎涼。人們逐利而生,加上黎民百姓日子過得艱難,因而他也明白恢復興隆山道教宮觀主要要依靠自己。

我們設想一下,劉一明作為一個富商之子,在興隆山造就千秋之偉業,純粹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宗教理想,決無半點私利可言。其言其行,如磊磊之日月,真是可歌可泣。但是,要把東西二山,自下而上的道教宮觀全部修建起來,又談何容易!

道心更篤(資料圖)

所以,有一天飯後,劉一明下得山來,來到洗心亭,在眾人前宣布,他即將要出去雲遊。這句話對他的徒弟和信士就像當頭一盆涼水。

劉一明在興隆山聚徒講經,修路建廟,已經有了威信。人們把他當老師一樣尊重和愛戴。眾徒弟信士心中想到,「他如果雲遊去了,那我們在興隆山還能做些什麼?」

劉一明是他們的老師和領袖。一群綿羊如果沒有一頭雄獅的率領,那永遠只能是一群馴服的綿羊。他們如果沒有了劉一明的博學境界,就沒有人組織策劃與協調安排,最後的結果只能作鳥獸散了。

這句話對他的徒弟和信士就像當頭一盆涼水(資料圖)

所以劉一明之言一出,在人群中激起千層浪,有的急忙說道:「道人您為何不重開此山,以恢復歷史古迹?」有的說,「師父功德無量,不能半途而廢。」劉一明回答說:「我不過是個遊方道人,有何力量恢復這一山諸多古迹?況且也真怕煩心。」

眾信士弟子們又說:「這是大功大行之事,道人如果願意留在山上,重建兩峰殿宇,我等自去募化,共同成就功德」。

劉一明聽了眾人之言,走出門外,看到興隆山滿山青翠,聽到峽谷里傳來嘩嘩的流水聲,想到重建興隆山百廢待興,自己一個人勢單力薄,而自己當初出家的目的是要達到內丹修練的最高境界而不是修路建觀這些事。

流水潺潺(資料圖)

於是他對眾人說,「我自從出家,就把訪內丹名師達到內丹的最高境界當做目的,修路建觀,在修行人看來只不過是積德行善的小功而已!」

跟隨著他的弟子和信士,都帶著企望的眼神看著他,紛紛說道,「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嘛,我們團結一致,就有力量了」,「我們都跟隨您,支持您,眾人拾柴火焰高,遲早有一天能復興名山的」,「老師的內丹要修,興隆山的道觀要建。道人若能復興名山,建成十方叢林,那是服務眾生,教化百姓的千秋偉業啊」。

劉一明聽到這裡,心裡一震。徒弟們這是有思想有見地啊!關於什麼是真正的功德,這時他想起《景德傳燈錄》上人所共知的關於舉梁武帝蕭衍與菩提達摩的那段不歡而散的著名公案。他倆的對話是:

梁武帝像(資料圖)

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祖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祖曰:「此但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祖曰:「廓然無聖。」

帝問:「對朕者誰?」

祖曰:「不識。」

馮友蘭說過,佛教是負的思維方法。關於梁武帝造寺、寫經、度僧有無功德的問題,有人會以性寂圓空的觀點來贊同達摩的看法,認為它們是無功德或是小功德,有人則不然,認為這也是一種大功德。

劉一明是道教徒,曾主張在家出家,和光同塵的修行。他當然認為一個人如能同眾生一起,造福一方也是功德。雖然我們應該不執著於名利和現象世界,但奉獻社會、服務眾生永遠是值得讚賞的。

奉獻社會、服務眾生永遠是值得讚賞的(資料圖)

就這樣,在徒弟信士們的再三懇求下,劉一明感到了興隆山眾生的誠心,想到自己作為道門弟子,也有使命將興隆山道教發揚光大,不能打退堂鼓。最終就留住在興隆山,和眾信士一起,分頭募化錢糧,籌集建觀資金。

未完待續……

(編輯:柯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墨子,道教宗教觀的啟蒙師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