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遏制學區房彰顯公共治理能力

遏制學區房彰顯公共治理能力

在這個奮鬥成就夢想的時代,實現基礎教育均衡與公平發展,依然是人民群眾的美好嚮往。日前,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丰台區、通州區公布今年義務教育入學政策。記者梳理髮現,東城、通州實施「六年一學位」,房產登記時間將影響劃片方式,租房入學多採取「多校劃片」……各區殊途同歸的新政,皆是期望以這些政策遏制學區房下的焦慮與失衡,維護教育的底線公平。

學區房之所以成了家長們的心病,無非是一個現實邏輯:在優質教育資源難以一步到位、實現優質均衡的現實語境下,「以房擇校」就成了不少家長曲線變通的搶跑路徑。這當然不僅是中國式難題,在熱映的印度影片《起跑線》中,故事亦圍繞擇校、學區房、特殊指標等教育資源問題而展開。可以說,2017年轟動全國的所謂「46萬一平的北京天價學區房」雖然後來被證偽,但優質中小學附近的天價學區房仍不鮮見。

這個頑疾不僅是樓市調控的焦點,亦是教育發展的痛點。為了疏解癥結,相關部門著力頗多。比如,吉林省自2014年以來,全面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特長生招生,實行優質學校空餘學位和優質民辦初中部分學位電腦派位,已連續4年做到優質高中指標生比例不低於75%。許多大城市近年來也基本實現了免試就近入學,擇校熱度有所緩解。從重點監測的24個大城市來看,2014年至2017年,小學免試就近入學比例一直穩定在97%以上,2017年達到了98.7%;初中免試就近入學比例一直穩定在95%以上,2017年達到了97.0%。總體上看,群眾對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滿意度有所提升。

不過,在更多數量的城市裡,粗放的入學政策仍給了學區房生長空間。儘管不少地方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不得在銷售廣告中使用「名校」「學區房」等違反義務教育平等原則的廣告宣傳語,但事實上的擇校便利依然使學區房成為堅挺的價格高地。學區房一旦成為教育機會投機的籌碼,直接帶來三重傷害:一是悖逆了《義務教育法》普惠性基本原則,讓資本成為教育權利的決定因素。二是助長擇校之風,加大家長在義務教育上的恐慌情緒。三是擾亂房地產秩序,提高樓市調控政策成本。可以說,學區房的存在,依然直接決定並影響著家長和孩子們的幸福感、獲得感。

時下,北京四區公布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固然是響應教育部提出的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的應時之舉,長遠而言也是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資格的治標之計。房子不能成為生源跨區擇校、無序流動的「通行證」,更不能成為階層固化焦慮的現實佐證。把這個「攔路虎」給解決了,起碼群眾在教育公平上的怨言會少些。

當然,除去學區房的標籤,一方面要加大學區房背景下入學政策的調整和擇校治理,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與均衡力度。所有學校都好起來、強起來,家長和學生還會在選擇入學的問題上糾結嗎?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今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說的,「擇校熱」「學區房」老百姓不滿意,原因就是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治本的辦法還是實現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大國教育,千頭萬緒。在深化改革開放的不惑之年,我們依然有信心和能力在學區房亂象治理上,彰顯公共治理現代化的公平之力、智慧之力。遏制學區房下義務教育入學之亂,乃是全社會須合力解決的底線問題。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4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奧林匹克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
讓勞動光榮成為青年堅定信念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