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0句國學經典,送給風華正茂的青年

10句國學經典,送給風華正茂的青年

圖片|MicroK-霜

01.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有人說:「聖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聖人。」青年有著大好機遇,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丟一門,干一行棄一行,無論為學還是創業,都是最忌諱的。「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努力。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鍊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出處: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 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做那些別人還沒覺察到就該做的工作,辦那些還沒發生事故之前就該辦的事,體味那些沒有散發出氣味之前的氣味。要把小的徵兆當成大事,把少的徵兆當成多的後果。用恩德對待他人的怨恨。解決難事要從還容易解決時去謀劃,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大 的功業。輕易許諾肯定難以兌現,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因此聖人要把它看得困難一些,所以最終不會遇到困難。」

圖片|陳大發-攝

02.志之所趨,無遠勿屆

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對想做的事要敢試敢為,努力從無到有、從大到小、把理想變為現實。要敢於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讓青春年華煥發出絢麗光彩。

出處:《格言聯璧》

原文:「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譯文:一個人如果有足夠的志向,他要到達的地方不論多遠,他最終都能到達。窮山距海,也不能限制。一個人如果有足夠的志向,他要到達的地方不論有如何堅固的防禦,他總能到達。精銳之師,也不能阻擋。

圖片|在風中散步-攝

03.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青年要自覺加強學習,不斷增強本領,要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學習,既要多讀有字之書,也要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

出處:漢·王充《論衡·實知》

原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譯文:人的認識能力有高有低,但要獲得對客觀事物的知識,都要學,要問,不問的話是不會知道的。

圖片|木才先生-攝

04.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實現我們的目標,必須要增強自信,堅持到底,「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出處:鄭板橋《竹石》

原文: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紮根,經受風雪雨霜的擊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的頑強。最後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畏無懼、慷慨瀟洒、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

圖片|小honest誠-攝

05.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為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鑽研、貴在有恆。魯迅先生說過:「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青年時期,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要勤於學習、敏於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於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出處: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幹,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

諸葛亮告誡自己孩子的這封信里,留下了許多名句。縱觀全篇,可見他著重強調「靜」字。只有內心寧靜,才能養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確志向,安心學習,增長才幹。在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也在不其然間助長了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養心性。以浮躁的心態來為人處世,終將會一事無成。

圖片|木白衣谷-攝

06.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社會,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青年應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用之才、棟樑之材。

出處:出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歐陽修》

原文:或問:「大衍之數,《易》之縕乎?學者莫不盡心焉。」曰:「大衍,《易》之末也,何必盡心焉也。《易》者,文王之作也,其書則六經也,其文則聖人之言也,其事則天地萬物、君臣父子夫婦人倫之大端也。大衍,筮占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然則不足學乎?」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學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後知學《易》矣。」

譯文:原文大意:獲取《易》的大道理就可以兼得其中卦的小道理,從未有過學習卦的小道理就能通達《易》的大道理的。了解這點,然後就了解學習《易》的道理了。古文原本就是針對學《易》的方法而言,也就是說,學習《易》應該從《易》的大道理著手,而不能只看《易》某一卦的道理,因為只要學會了《易》的大道理,由此就可以獲得《易》中卦的小道理,懂得得了這點,就容易學懂《易》了。

圖片|北京生活

07.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

以就萬仞之深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並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

出處:北朝·齊·劉晝《劉子·崇學》

原文: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譯文:堆造山的人開始於一筐泥土,而成陡高的峭壁;鑿井的人從挖很深的土坑開始,而成極深的井。從極細微的積累開始,只要堅持不懈,必然成就事業。如果輕視初始的細微積累,不屑於平日的具體努力,而企圖於一朝之間突然成就大事業,大學問,那隻能是白日做夢。

圖片|萬誘引力

08.學如弓弩,才如箭鏃

古人說:「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說的是學問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頭,只要依靠厚實的見識來引導,就可以讓才能很好發揮作用。青年人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出處:袁枚 《續詩品·尚識》

原文: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譯文:學問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見(學識)引導箭頭射出,才能命中目標。比喻沒有學問,才能不能發揮,沒有學識指導人生,就沒有正確的方向。

圖片|來源於網路

09.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長,前進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緩流也有險灘,有麗日也有風雨,有喜悅也有哀傷。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人生。

出處:宋·王安石《題張司業詩》

原文: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譯文:常被用來形容和讚美一個人的作品或成就的得來不易。「成功」的背後總是包含著無盡的辛酸。

圖片|萬誘引力-攝

10.德者,本也

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道德之於個人、之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麼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出處:《大學》

原文: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譯文: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末事。如果輕根本而重末事,那就會與民爭利。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季羨林: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漢字的強大生命力源自哪裡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