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德軍「颱風」戰機存技術問題且導彈不夠用 只能派出4架

德軍「颱風」戰機存技術問題且導彈不夠用 只能派出4架

原標題:德軍「颱風」戰機存技術問題且導彈不夠用 只能派出4架


   參考消息網5月4日報道德國之聲電台網站5月2日報道稱,據《明鏡》周刊報道,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歐洲「颱風」戰鬥機存在嚴重的戰鬥力問題。由於自我防衛系統的技術問題,目前大約只有10架戰機具備實際戰鬥力。


而由於德國空軍目前在「颱風」戰機攜帶的導彈方面只有很少的庫存量,所以這10架戰機當中,真正能夠派出去執行任務的可能也只有4架。空軍內部消息來源報道稱,空對空導彈數量不足且在短期內又無法購置。


在這種實際應戰能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一旦北約方面有需要,德國將無法履行在聯盟中的軍事任務。柏林對於北約的承諾是,在危機情況下提供82架戰機出戰。

資料圖:德國的「颱風」戰機。

圖為2006年,45型驅逐艦首艦果敢號在斯考斯圖恩造船廠完成總裝後下水資料圖。

除水面艦艇外,BAE公司潛艇分部的巴羅·弗內斯船廠擁有一座全歐洲最大的封閉式潛艇建造船塢,名為德文郡大型船塢,內部總面積達2.5萬平米,可同時建造3艘機敏級攻擊型核潛艇。圖為德文郡潛艇船塢外景。

圖為船塢內部,正在同時建造的3艘機敏級核潛艇(3號至5號艇)。

BAE軍用航空分部(MAI)在英國本土擁有多個大型飛機製造廠,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是位於蘭開夏郡的沃頓工廠。這裡不僅是MAI的總部所在地,而且還是歐洲「颱風」戰鬥機和霍克教練機的總裝廠。此外,該廠還負責「狂風」戰機的升級維護工作。圖為沃頓工廠航拍全景。。

BAE持有歐洲戰鬥機集團33%的股份,MAI則負責英國和沙特所有的232架颱風戰機的製造工作,同時還負責製造所有歐洲颱風戰機的前機身。圖為沃頓工廠內部的颱風戰鬥機生產線。


(2017-11-17 09:16:51)

在進行比較前,先了解下兩種機型的概況。作為英皇家空軍的現役主力機型,「颱風」脫胎於英德意西四國的「歐洲戰機計劃」,於1994年3月首飛,2003年8月服役。其是三代半戰機的典型代表之一,除了優秀的對空對地作戰性能外,還具備以1.5馬赫速度進行短時間超音速巡航的能力。已參加過利比亞戰爭、空襲敘極端組織、空襲葉門胡賽武裝等至少三場實戰。

蘇-30MKI是俄羅斯蘇霍伊航空集團(現已併入俄聯合航空製造公司)基於蘇-30M重型多用途戰機改進的專供印度出口型。該型機的最大特點是採用了三翼面氣動布局,換裝了AL-31FP推力矢量發動機以及新型航電系統。據俄方宣傳資料,蘇-30MKI的載彈量是蘇-27SK的兩倍,對空性能是後者的14倍,對地性能則達到了後者的24倍。 圖為蘇-30MKI性能示意圖。

「颱風」的動力系統採用兩台歐洲四國聯合研製的EJ200先進雙轉子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大於90千牛,採用大推力涵比及全自動數字化控制系統。參加研製EJ200工作的有英國羅·羅公司、德國發動機渦輪聯合公司、義大利菲亞特公司和西班牙渦輪發動機工業公司。右小圖為EJ200剖面圖,左小圖為地面維護圖。

蘇-30MKI則採用兩台俄羅斯「留里卡-土星」公司研發的AL-31FP渦扇發動機,據西方媒體報道,單台最大推力可達123千牛以上,採用大推力涵比及全自動數字化控制系統。就最大推力而言,AL-31FP要優於EJ200,但在發動機壽命、故障周期和綜合性能方面,EJ200要更勝一籌。

接下來對比航電系統。「颱風」配備有歐洲最新研發的的「捕手E」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由於採用了獨特的AESA 「旋轉斜盤角度」技術,該雷達的最大掃描範圍可達正/負120度,比固定式AESA具有更強的離軸掃描能力,意味著戰機在發射導彈後,可進行大過載機動,而雷達仍可以持續跟蹤目標,這點使」颱風「在空戰中更佔優勢。該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在120千米以上,可同時攻擊6個空中目標,據稱可在59千米距離上發現F-35隱身戰機。

蘇-30MKI換裝了俄方研製的「隼」式無源相控陣雷達,與老式的機械式掃描雷達相比,綜合性能全面提升,據俄廠家提供的數據,「隼」式對迎頭戰鬥機大小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達240千米,可同時跟蹤30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的6個。就紙面性能看,隼式要強於「捕手E」雷達,但實際性能如何仍有待觀察。圖為蘇-30MKI配備的「隼」式PESA雷達。

除AESA雷達外,」颱風「還配備了號稱是西方國家有史以來最精良的紅外搜索跟蹤(IRST)系統,即」海盜「系統(PIRATE,被動式紅外機載跟蹤裝備的縮寫),藉助該系統,」颱風「可在雷達不開機的隱蔽狀態下,直接在90千米外鎖定敵機,並發射導彈摧毀目標。在2012年7月的紅旗軍演期間,颱風曾憑藉該系統多次擊落F-22。小圖為」海盜「系統鎖定F-22資料圖。

德國空軍「颱風」戰機曾在「紅旗」軍演期間取得過航炮「擊落」F-22隱身戰機的記錄,本圖紅圈可見戰績標。

蘇-30MKI也配備有類似的IRST系統,稱為OLS-30。其布置在風擋正前方,根據目標的紅外信號大小,OLS-30的探測距離可達50千米,相搭配的激光測距儀探測距離8千米,兩者都放在風擋前方的透明半球型罩內。OLS-30功能與」海盜「系統類似,也可實現雷達不開機的情況下,發射導彈攻擊敵機,但最大探測距離要小於後者。

左圖為」颱風「戰機座艙,右圖為蘇-30MKI座艙,可見兩型機均採用了主流的」一平三下「(平視顯示器+3個多功能顯示器)布置方式。只是」颱風「的座艙更為簡潔,而且首次採用了」直接語音輸入「(DVI)語音控制系統,使飛行員可以通過語音下達命令,控制戰機的感測器、武器以及自衛系統。系統共包含有24條語音指令,可大幅簡化飛行員的操作負擔。

最後來對比武器系統。「颱風」除搭載有一門27毫米BK-27轉膛航炮(最大射速每分1000發,備彈150發)作為固定武器外,機身翼下共搭載有13個掛點,可搭載7.5噸各種空空、空地彈藥。典型對空配置為6枚AIM-120中距彈+2枚ASRAAM格鬥彈(右圖)。也可搭載4枚射程超過12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達4馬赫的」流星「遠程空空導彈(左上圖)。

」颱風「戰機還有一大絕活就是能依靠」打擊者II「型頭盔瞄準具在空中纏鬥戰中,實現」所視即鎖「功能,即依靠頭盔中的光學感測器與戰機火控系統聯動,只要敵機出現在視野內,飛行員就可通過目視捕捉並鎖定目標,然後下達語音命令發射導彈。徹底顛覆傳統的」必須機頭指向敵機才能發射導彈「的傳統戰法。

圖中飛行員的頭盔即為具有「目視鎖定」敵機功能的「打擊者II」型智能頭盔。

據簡氏防務報道,蘇-30MKI除搭載一門30毫米Gsh-30-1速射航炮(備彈150發)外,機身翼下共有12個外掛點,最多可掛載6枚中距空空彈及4枚近距格鬥彈。綜合來看,蘇-30MKI的載彈量(8噸)略大於」颱風「(7.5噸),超視距空戰方面則略弱於後者,但空中格鬥戰性能方面,兩型機應是不相上下。圖為蘇-30MKI滿外掛飛行資料圖。

圖為「颱風」與Su-30MKI戰機合影。

圖為2014年6月,英軍「颱風」戰機在波羅的海上空攔截俄軍蘇-27戰機。

「颱風」雙機編隊與E-3預警機合影。

英國皇家空軍與沙特空軍的「雙風」編隊,「颱風」戰機與「狂風」攻擊機剛好都出自BAE系統公司旗下。


(2017-03-14 08:38: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日媒關注中國展示海上軍力:航母計劃雄心勃勃
中國航母與40餘艘艦艇南海演練 外媒:展現艦隊間協同能力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