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了解西部苗族歷史,不能不知此地此人:川南苗族概況

了解西部苗族歷史,不能不知此地此人:川南苗族概況

了解西部苗族歷史,不能不知此地此人:

川南苗族概況

四川南部的宜賓地區是居住在四川境內的苗族兩大聚居地區之一。本文是根據一九八四年四、五月筆者實地調查中搜集的部分口碑材料和部分零碎文史材料整理而成。作為一個資料性的介紹,以供研究苗族的專家們參考。同時也希望引起學者們對川南苗族的興趣,加強對四川苗族的研究。

一、幾點史料

《續修敘永廳縣合志》卷二十《風俗志·苗人》記:「考苗族本中國原有人種,初蕃殖於江河流域,古稱三苗。一曰`有苗`或曰``荊蠻。... ...今雜居川湖雲貴間,種類個別,苗其總名也。敘永永寧舊為苗人故居,凡土著皆苗人,今皆竄居山谷間,......。惟迎春日,則來城,近益少矣。亦能學華語,易衣冠,識漢字,起居動作仿效漢人難辨矣。」

《珙縣誌》(乾隆版)《苗夷辯》記:「古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螽,介荊揚二洲之間,恃險為亂」舜竄之三威......。此其見於書傳班班可考者。珙之苗,謂是荊揚舊族矣?梁州去洞庭彭螽已遠,不可強而同也。謂是竄於三威者矣?雍州去蜀尤遠不可強而用也。然則其在故都已格之後。三考黜陟分北而去,因以徒居於矣?...今珙樊類俱

盡而苗族日蕃,生計漸蹙,路徑高險,習熟如飛,易為盜竊。然其被化深者亦幾同忠順之民矣。

古藺縣龍山區太和鄉《張家族譜》(筆者調查時摘錄)記:「......若夫我族自古皆有,以綱鑒史歷推之,詳其原因,始予神農炎帝之初,殊有蚩尤與炎帝交戰於北,當時漢甚興,苗族極旺,互相鏖戰,橫逆天下,各欲爭奪名利,乃得炎帝驅逐於南,後有祝融氏。夫蚩尤之為人甚是猛烈,能於吐霧吞雲,以迷軍旅,撒豆成滅,統率八蠻兵將,各執戈矛,遍戰橫攻,致將炎帝所敗,後有有軒轅帝,將蚩尤滅而誅之,蒞位而有天下,以史稽之,今之苗族,乃祝融氏之苗裔也。自古至今,年代已遠,不過聊敘,俾使後世一見而知也。溯吾族,且籍自江兩由。

「始祖張鴻囊康主(?)年,由江兩吉安府麻屯孝感鄉入川,至滬州蘭田壩大甜葛,分枝至張鴻寨(今今天村鄉屬轄),古後以張鴻更稱地名為張鴻察。自此落業有名,得娶楊氏,祖母生二子,歿後其葬於張鴻寨,至今即以鴻祖為吾族始祖」

川南苗族文藝演出

二、川南苗族的構成

學術界對川南苗族的來源,大致有這樣幾種看法:一種認為川南苗族是三苗之後,即古三苗被舜所敗,竄於三危(今甘肅)然後沿川西走廊南下入川,二是認為三苗敗退制楚,逆漢水而上入川,然後逐步南遷。三種認為是明清以後由湘黔入川。

根據所掌握的材料,筆者認為今天川南的苗族是由三部分人不斷地融合形成的,即川南苗族成分有三個層次;一部分是唐宋以前至上古,三苗之後裔不斷地分批遷徒而來;另一部分是當地的樊人與這些苗族雜居相處,時間久遠,不斷影響,互相融合;第三部分是明清之後,由於民族壓迫導致的戰爭,大量苗族從湖廣及黔省遷徒而來。

有的學者認為川南苗族足明清以後才逐漸迂徙到川南的觀點,我們認為是不正確的,至少足不確切的。除上文引的《續修敘永永寧廳縣合志》認為川南「舊為苗族X居」外,《珙縣誌》(乾隆版)卷之八《秩官》記:「宋知軍張齊賢,嘉佑知長寧軍,時鞏州並於長寧軍,後復置鞏州,尋失於苗蠻,」又記:「巡檢使柳光熙,乾德間為西南夷巡檢使,苗蠻敬服。」這兩條材料說明了宋以前該地就有「苗蠻」居住。

苗民民分批迂徙不僅與現在川南苗族姓氏繁雜釘聯繫,兩且與川苗口傳遷徙原因是相吻合的。他們追述祖先的時候,有的說他們的祖先是打山(打獵)而來的。有的說是隨兵而米的。有的則說他們的祖先被強迫遷徙來的。

苗族先民由荊襄一代逐漸遷入四川不是不可能的,史學界多認為「僚人」是由湘黔粵入川,倘若這是肯定的,那麼我們認為以蚩尤為首領的苗蠻眾部被打敗以後,遇到荊襄江淮。居住在這裡的苗族沿江水,長江不斷西遷入川也是可能的。晚一點說,楚國時與西蜀之地就有密切的聯繫,作為楚主要居民的苗族先民這時入川也是可能的。這就是幾千年來苗族遷徒的前奏。「大者投竄,小者分批使之不得負固為惡」,幾千年來歷代統治者基本上沿襲這種治苗政策。苗民族被迫離開辛勤開墾的故鄉,分批地向兩南高寒山區遷移。

從苗語分布圖上看,西部方言區滇東北次方言和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都北砥長江形成南北縱橫分布,這能否說明西部方言苗族就有一分沿長江入川後才向南發展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苗族進入川南的路線,我們認為上古中古時期,苗族是處在中原歷代王朝的鎮壓下,由荊襄地區沿著江漢兩岸,逐步的遷移到四川。在途中,有的定居了,有的後來被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有一部分到達四川隆昌、瀘州等地,最初在這兒生息,後來慢慢地南遷,這種移動自然與民族壓迫有關。這樣說並非毫無根據,現川南苗族中,有不少的苗族人家追溯他們祖先時,都說他們祖先最初到達隆昌、瀘州這兩個地方,這絕非偶然或附會。

除了這一條路線外,在明清之際,苗族與封建統治者發生了激烈的戰爭。戰亂使一部分苗族就由貴州西部抵達四川南部,還有一部分是由東向西遷移,先到雲南昭通地區,然後遷到川南。

關於樊人的來源,樊人今天何處尋的闖題還待研究。但可以這樣說,在苗族先民到川南生息的同時,樊人的祖先也同時在這一塊土地上耕耘,兩個民族長期地雜居相處,生活在一起,經濟文化互相影響。由於今天樊人消失了,無法證明苗族受其影響之處,但從懸棺中遺存的文物,崖畫,還有文獻材料,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與苗族相同的地方。

對於苗民與焚人以及其他民族的關係,由於篇幅有限,加上筆者才疏力薄,不作贅述。

三、人口分布

國內苗族人口,根據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有五百零五十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南七省區,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這種分布特點在四川同樣得到體現,除了川東的揂秀黔彭、川南地區較為及中外,以金沙江、長江長江為界,江南的廣大地區具有苗族分布,其中上千人以上的縣市有重慶市、綦江縣、涼山州的木里縣、雷波縣、鹽源、渡口市的鹽邊縣等。

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宜賓地區的苗族人口有十萬零五千一百五十八人。這地區的70%土地都有苗族分布,他們同漢彝等民族雜居相處,呈南密北疏的分布狀況,主要以敘永、古X、興文、珙縣、筠連為較多(這些縣上萬人以上,1982年普查:敘永有38217人、古X有26174人、筠連有12984人、珙縣有14428人、興文11880人,此數1984年行政區變化時有變動)。還有合江、長寧、高縣都有上千人以上。由於歷史上造成的原因,川南苗族多居住在海拔五百米至幾千米的高寒山區。

所統計,一九五一年宜賓專區苗族人口有5619戶,26430人,其中高縣1452戶,7309人;珙縣1826戶,8403人;興文1621戶,7420人;長寧186戶,826人;筠連484戶,2252人;慶符115人;宜賓縣405人。一九五七年統計,瀘州專區苗族人口有45671人,佔全專區人口的0.98%,主要分布於敘永、古X、古宋等三縣的山嶽地帶。

四、戀愛、婚姻和家庭

《敘永廳縣合志》載:苗族青年在踩山、跳月之時,「未婚嫁者,男吹蘆笙女彈口琴,彼此對歌,相悅則引帶為婚,然後兩家再議財禮,議成乃擇期,男則必親迎,女有女伴人,各持一傘入門,煮雞以占吉凶」。

林名均氏四十年代對川苗(川南苗族)作了調查,其《川苗概況》載:「川苗的婚姻本來是非常自由的,通常未婚的少年男女,若彼此相悅,男子即用木葉或竹笛吹成調子,以示愛慕之情,女子喜歡時,即以頭巾手巾或衣裙之角相招,有時他們各自出口琴,以互相表達情意,在心中燃燒著的愛焰,一一都能由琴聲當種傳出。經這樣的一番戀愛之後,才正式向家長提起婚姻問題,真能辦到『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的境地地」

隨著社會階級的不斷分化,封建因素不斷侵入苗族社會機體,苗族婚姻也受到了封建毒素的衝擊,到解放前包辦婚姻與自由婚姻並駕齊驅,甚至自由婚姻有被包辦婚姻取代之勢。根據筆者調查的材料歸類,川南苗族的婚姻可分為下面幾種(由於川苗的分布很廣,婚姻禮儀上有細小差別,名稱也有不同,文中本著去異存同的態度加以敘述)。

(一)自由婚

自由婚事男女青年雙方自由戀愛到自願結合的婚姻。苗族青年的婚姻最早是建立在自由戀愛基礎上的。男女成年後,在每年舉行的「踩山」、「趕苗場」及其它節日里,從四面八方湧入熱鬧場所。他們吹蘆笙、情笛、銅簫,對情歌,顯示自己能歌善舞,男女之間傳遞情意,表達自己的愛念,選好情人後,就互相贈送簡單的禮品。有些地方則是在「踩山」節日中,男女上方經由一人從中介紹人認識,後男女雙方互相交換意見,同意後各取繡花腰帶一根交換做定情信物,並約定在某月某日的「蒙場」相會。如雙方都能如約表示忠實,女子即可以同男子到家中拜未來的公婆以定期結婚,並通過女家父母派人來男家看親,苗族稱為「那秋」,婚姻即告確定。

(二)包辦婚姻

即由叔伯主權的婚姻。解放前,這一類型的婚姻在川南苗族地區最為普遍,而婚禮也最複雜,耗費也最大。包辦婚姻的形式是由男家到女家討親,先請人到女家討喜,苗語稱為「通盞」,女子的父母叔伯同意後,通知男方請媒來談親,經過三次的往返協商,得到女家允口後,訂期吃「允口酒』』訂允口期。由男家的媒證和叔伯背十餘斤酒肉到女家招待,並決定給女家父母的一切「聘禮」和女子結婚所需的裝飾品。「聘禮」苗語稱「鳥」和「羊」。 「鳥」是付給女家父母的聘禮(斛放前付白銀十五兩),漢稱「正介」的意思。「羊」是付給女方叔伯兄弟姑母舅父等的聘禮,漢譯節的意思。以上各「羊」禮受者在女子出嫁時要陪送到男家。允口後還要訂婚,訂婚苗族稱「東棒,(帶花的意思),規定男家攜一至二百廳酒肉到女家大酬客一次,結束訂婚禮。結婚時,女家的叔伯、祖父、兄弟、姑母、舅父等以十一或十三、十五、十七單數親人送女子到男家,苗語稱之為「桑沖」,送親人到男家住三天,第一天是男家舉行婚禮,第二天是交親(稱為「紋多彩」),即女子的叔伯把女子和妝奩鑰匙交給男家父母,併當面教育女子要尊敬公婆,殷勤生產(此時女子便放聲大哭,不哭將被人笑),第三天送親人返家,婚禮即告結束。

(三)騙婚(多系姑舅婚)

這類婚姻形式多出於近親的騙賴方式,即男象到女子家走親拜年,兒子下跪向女方父母磕頭要求女兒作妻。另一種足女子父母到男家訪親,男家父母熱情招待(一般宰一對雞)趁女家父母酒興,捧上雞頭,兒子立即叩頭要求女子成夫妻。被叩過頭的女子就無人敢去提親了,因為人們認為女子已屬叩頭者的未婚妻了,這類婚姻為數極少。

川南苗族服飾

(四)搶親(有些地區稱拉親)

「搶親」分兩種情況,一種非強迫搶劫,乃是男女先有了愛情,為避免一切煩文亢節,先與女方說通,約於某日前去搶婚。屆時,聚集親朋老友多人,持械奔女家將新娘搶走,女家則偽作追逐之狀,不及而返。男家把女女子搶回,設宴款待親友,慶賀這一對新婚夫婦。數日之後,才治備禮品前去女家「請罪」,大家認作正式的親戚。另一種是解放前發生的搶婚,是有勢力的家族男子看中了某女子,不問女子及父母是否同意,靠自己的勢力把女子搶走,如女子的父母追到男家要人,男家設宴席賠禮,找人相勸,婚事因女方父母同意即告完成。

川南苗族同胞結婚,自古來不曾形成坐花轎的習慣,過去富豪人家也只能騎馬,絕大多數人結婚時都步行。綜合川南苗族婚姻禮儀,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過程。

(1)送親 舉行婚禮那天,女方要派一個「送親隊」將新娘送去男家,這送親隊必須有一對結髮的長輩夫妻作為正送親(有的稱為主送親,是送親隊伍的全權代表),同時還必須有三五對能言善唱的男女青年陪同(有的由六個女子組成伴娘)相送,他們同新娘一道都打著花傘走到男家。送親隊成員必須是能言善唱,才能應付得了對方的盤歌。

新婚夫婦是童子結髮的,送親那天,新娘和送親隊伍中的正送親在途中要撥一根甜苦竹和一枝桐樹椏(若估計途中沒有則事先預備),帶到男家表示「童子結髮」永遠長青終不變節的意思。第二天送親隊告辭後(有些地方第三天方告辭),便由新婚夫婦將竹子栽入土內,待來年竹子髮根出筍,寄予生育可望,同偕到老之願。

(2)進門 送親隊送新娘進男家屋時,一是要從東方入(如果不是從東方來,都要轉到東方,房子東向未開有門的,必須在婚札前開通一門)。表示來自東方。在新娘跨門坎時,送親的哥哥或弟弟要撐著傘罩著新娘和牽者新娘的手(據說這是表示兄妹或姐弟互相照應,共同提攜),有的則是由男家以一女子接傘,又一女子抱一隻公雞來接魂。進堂屋後,不拜天地,不拜父母。而圍著火坑(或火爐)轉一圈(表示以後興旺紅火),然後進入洞房。是夜送親隊和男方的客人就在屋裡坐下來對歌筵席。為尊重客人,當晚新娘同送親女伴同宿。

(3)和睦飯 新婚當晚,男家要舉行吃「和睦飯」的禮儀。女方帶去的一隻熟雞,一升糯米飯,和男方準備好的一隻公雞,一升糯米飯,一同擺在桌上.由新郎宴請女方賓客和男方父母(如父母缺一,可以另請親房或長輩雙老代表出席),同胞弟妹亦一齊上席吃「和睦飯"。「和睦飯」後開筵宴,至深夜來客各唱賀婚歌曲,盡情歡唱,歌數闕,飲酒數巡,每至樂節終止,歌聲並和,歡樂異常,終宵對坐,毫無倦怠之意。第二天送親隊告別時(有的地方第三天方回),男方要派二人陪同新婚夫婦一起在中堂大門送,達時送親隊要假意拉住新娘回娘家,陪同送行的新郎家人便立即截住新娘,並唱一首不虧待新娘,請客人們放心的「送行歌」送親隊也唱一首「謝意歌」方才離去。

(4)回門 新娘出嫁到男家十五天以後,女方的兄嫂或弟妹要到男家來接新娘「回門」。回娘家做客一個月,回門期滿,仍由女方親人送新娘回男家。至此新娘長居郎家。苗族青年在交上是較為自由的,但對貞操觀念卻十分嚴格。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互相認識,但是,如發生了性關係,那勢必為群眾所鄙視。而且要被發現,必須嚴重地處罰的。

苗族的家庭是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父親母親為主體,一般兩代人組成,亦有三代同堂。在調查中,根據敘永縣的一些老人言傳,在七十多年前該縣一些地區存在過一房四五十人的大家庭,但尚未發現文字或其它更有說服力的材料。苗族家庭內部,雖然以父母為家長,由於婦女在家庭生活眾成為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婦女在家庭內同樣還是享有很高的地位。

苗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一般不納妾,除非沒有生育,經夫婦協商同意,亦有為後代個別納妾的情況。

招贅:在苗族中招贅的情況也少,一般在有女無兒的情況下才招贅上門。招贅時多半還必須經女方家族協商同意後方可進行。

再嫁:川南苗族寡婦有再嫁的權利,族房內是無權干預的,結婚時她可以帶走自己的全部衣物,親生子太小也可以帶走。出嫁時原夫家還必須由專人送行,把寡婦當成自己的女兒一樣。兒子死了,媳婦改嫁是一件傷心事,因此要去看一看媳婦的後夫。而後夫也有為前夫安葬、做齋等。再嫁的婦女,只要是因為夫死才被迫改嫁的,都得到社會的同情。

續弦:續弦的情況在苗族中亦存在,一般是妻子死後,兒女較小,未長大成人,也無兒媳料理家務的才多行續弦。『

轉房:轉房在苗族中也存在,一般是兄嫂轉給弟弟,弟媳轉給哥哥。特別是弟媳轉給哥哥的較多,因為苗族認為「兄長為父,長嫂為母」,所以長嫂轉給弟弟的較少。這種轉房除經男女方都同意外,還必須經家族同意才行,不能強行轉房。

離婚:苗族離婚的較少,因為離婚本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同時還涉及到雙方的父母,所以不輕易離婚,對婚姻不滿的,一般女子都採取逃婚的方法,偷偷地嫁給她所鍾愛的人,然後才提出離婚.這時女子賠償的經濟損失都由後夫負擔。如是男子提出離婚亦給女子賠償一定的經濟損失。

五、喪葬禮俗與祭祀

川南茼族的喪葬禮俗就整個過程可分為安葬、守靈、翻屍(就足取墳),而從然剛斷氣到入士大致又進行如下幾個活動:其一「壇內歌」,即人一斷氣,先鳴炮三響,按男左女右停屍於堂屋正中,順著門橫放,頭朝東。然後請苗族掌壇師主持,開始第一個活動「壇內歌」。主要敘述死者在生前的勤勞和苦惱,臨終拋棄兒女的悲傷等。「壇內歌」分為「耍壇」「正壇」「花壇」等三類(關於各壇的舞蹈與音樂見舞蹈藝術節),其二「指路咽喉」,其三「吊鼓」,起源於祖先在臨終時,吹筒並將一張獸皮掛在竹軒上,用棍棒擊打獸皮以示哀悼。這個活動是連貫進行的,即一個在中間敲者術鼓鼓點,周圍有七人(為首一人手執弓或大刀長矛,接著兩名手持竹椏的)繞著圓圈,踩著鼓點,踏著蘆笙旋律跳著蘆笙舞,舞完一次停下來由擊鼓人唱歌一次,其內容是:歌頌祖宗的創業事迹,敘述死者的生年為人,感謝親人的關懷幫助,教育子女的勤儉持家,這樣反覆地進行九次之多。

苗族同胞在人死後,以歌舞寄託哀思,據說是古代苗族首領蚩尤被軒轅氏殺死之後,由大將誇佛率領苗族人民由北轉南,途中又被軒轅氏一箭射死,誇佛身邊的壯士被選為超度死者的「路師」,歌頌蚩尤、誇佛的功績。在埋葬蚩尤、誇佛的地方,採用吹蘆笙、敲戰鼓、吹號角等方法嚇走虎豹以免傷害他們的屍體。

筆者認為,不論傳說如何,也不論舞起源於何時,但是從上面這些材料看,舞蹈的目的寄託了生者對死者的哀思。也說明了一部分舞蹈藝術最初源於宗教祭祀括動。在舉行葬禮的時候,苗胞還打牛(有些地方叫拉牛腦殼),作法是在地上訂一根有倒勾的木樁,把牛牽索從勾處背過,用力拉,使牛頭向下,再用小刀(斧)猛擊牛頭,使牛昏倒,再用刀殺死。來歷說足在蚩尤、誇佛埋葬後,「路師"們吹號角、敲戰鼓來嚇老虎豹,這時誇佛的戰馬聽到戰鼓齊鳴,認為出戰,戰馬掙斷疆繩跳起來,見主人已死,使四蹄踏地,兩眼落淚,不食不飲,不幾天便死去。所以後來苗族在祭祖的時候, .便打死耕牛,用以代替戰馬,表示戰馬隨同主人的靈魂,引路同到祖先屠健的地方去。

苗胞辦喪事的期限長短不一,自一夜至三五夜不等,出殯之日,鄰里一齊送摳到墓地,孝男孝女以及來賓男女並送,與漢族基本相同。

據調查,川南苗族在六七十年以前是橫葬,現今亦有許多痕遵殘留,「橫葬」就是墳橫切山系,屍體是向西頭朝東擺放。據傳祖先原在東方,跟著月亮太陽來到西方,死人被送出門到墳地時,反穿草鞋(待來日開棺翻屍時又放順),表示我們的祖先是穿草鞋到這地方來的,也只有穿草鞋才能回到祖先住的地方。

還值得一提的是「指路咽喉」。這是在入葬前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主人點香然蠟,然後由掌壇師呼死者名字,敘說他的身事,以香蠟為太陽照亮陰間的道路,撒豆米同亡靈一起上路,引亡靈到生前他所到的地方,一一道謝告辭,越九山九嶺,渡大江大河(由於亡靈返回故土的路途艱難遙遠,所以在死者枕下放三根雞腳草,表示返回老家時烈日得以遮陰,雨日得以避雨),最後亡靈抵達黃河邊,掌壇師交給亡靈一把弓(或大刀長矛),一隻公雞引路,亡靈隨著公雞度過黃河,達到祖先居住的樂園。

苗民相信人的靈魂不死,他們不忘記祭祀自己的祖先,但不象漢族那樣沒有專門的靈堂,靈牌位置多設在牆角暗處,而供的是一張弓(可能與苗族歷史上反抗敵人侵略,抗禦野獸的鬥爭,求得生存有關。以致他們以弓來象徵著祖先的英靈加以供奉)。一般祭祀的時候,把湯飯設於堂屋之內,將香紙蠟點好,由家中長者呼三代祖宗的名而祭之。人祭則睹族中有威望者主持,呼請歷代祖宗的姓名,並殺牛以獻。人死後入葬幾年,人祭還要掘墳翻屍(現已改變,多以草人或弓代替)。

六、宗教信仰

川苗也同各地的苗族一樣,信仰的是原始宗教。他們認為萬物有靈,遇到疾病災難時,就請本族的「端公」 (女的稱「仙娘」)驅鬼跳神。事實上沒有專門從事宗教活動的職業者。「端公」、「仙娘」平時足參加社會生產勞動的。

苗族的原始宗教活動與其醫學、舞蹈藝術以及民間文學有密切的聯繫。主持宗教活動的人都要懂得一點醫藥知識的,他們還是能歌善舞好手。這就使原始宗教活動與原始的藝術常常結合在一起。

「還泰山」(又稱祭天神)是川苗一個較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參加的人限於本家庭的男子和未出嫁的姑娘,屆時打母豬以祭,還打鼓、吹笙。(以產三次仔的豬為佳)豬打死後禁吹忌燙,用火燒去毛。食用的時候禁用漢語(歷史上民族隔亥的反映)。吃完以後唱一個歌,歌中道:蚩尤為我祖,原居太行山,戰敗渡黃河,用松木扎排,擺渡過黃河……。一切祭完後又把神送到天上,告誡它不要小氣,不要一聞到人間黃蠟香紙就回來,待到來年請了再回來。然後把一小石子放到人跡不及的地方,以示寄託。

「謝門神」又是一大宗教活動之一。當家人自己主持,也可以請人主持,兄弟分家另立門戶時,必須由兄主持敬謝門神的儀式。謝門神用犧牲有一條魚(川南苗族多居離山無魚,祭必用魚,與以前所居必有聯繫)。祭獻時用了五個竹筒,一根線把魚拴好,並用五個竹筒一起放在早已備好在門邊的木板上,主持人唱祭歌,然後開門打豬,豬死又閉上門。煮熟後從左到右宰成若干排列在木板上,頭尾放在後頭,開始食之。頭碗敬給當家的女人吃,然後大家共吃。吃畢大門方可打開。林氏均氏說:「川苗有拜門的習俗,因為咋從前遊獵時代,門有保護人類的功勞。門亦有祭拜山川諸物者,這是感於自然的偉大和神秘而起,或古代圖騰之遺制」。從苗胞對「謝門神」傳說(見後文)來看林先生此說並非毫無道理。

苗族人民多居住山高嶺峭,至今還缺醫少葯,還缺乏科學知識.因而他們依舊信仰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

川南苗族除了信仰原始宗教外,十九世紀未傘二十世紀初教會勢力深入到了苗族地區。教會先後舉辦學校,設立敦堂,從事傳教活動。到解放前該地區先後建立了內地有一部分苗族同胞因為受盡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貧困的生活煎熬,精神無所奇托,也開始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數占苗族同胞的人口比例不大。

七、服飾

川南苗族的服裝,過去不論男女都喜歡穿大花衣,也喜歡戴各種裝飾品,男的是大衫,女的長衣長裙,與漢族迥然小同,現分述如下。

1.男子的服飾 過去苗族男子頭項蓄留長發,每次剃髮只額前腦後一轉,王頭上一插,留出一角在另一側,這樣的兩邊擲有角。到民國初年,反動統治階級強迫苗民剪除,其後習慣包裹布帕,到今依然保留,只足裹法不如以前那麼講究了。他們穿的服裝有:夾衣和尚衣,俗名叫大領子衣,袖子長而大,袖口一直長到腳肚,據說是打仗時用來擋刀劍的。火衣全長也到腳肚,一件夾衣需布二丈六尺到二丈八尺。單農沒有袖子,只有前後兩塊。短衣前後都綉滿花紋,穿起來是從頭上往下套,套在夾衣外面(麻質)。民國以後,改習漢族的長衫子。

褲子:在百年前苗族男子穿的是大褲腳,褲足之大到一尺五,長及腳背。民國改習漢族相似的小褲腳。

腰帶:寬一尺,長一丈二尺,單層,以肯蘭色為主,繫於腰間不垂帶尾,麻織品。

褲腰帶:用麻織成長三八左右,寬一寸,一底一面。民國以後加繡花紋,系束時留飄垂帶尾。木塔子兩塊木板,一塊在腳背,穿時用木條連穿(後來習布鞋布襪)。裹腿,裹巾約長一丈,寬五寸,為麻織品。起到護腿之作用。

手飾:苗族男子過去也嶄歡戴手鐲和戒指。手鐲都是銅質的,個別也有銀質的。有

白錒和紅銅兩種,都是苗族匠人自己製造的,約值一元(銀質更昂貴些)。戒指一般是兩個,多為銅質,約合三四角。民國以後逐漸改變,解放後則趨於絕跡了。

2、女子的服飾 川南苗族婦女的頭飾是辮髮,並夾雜有染色的羊毛盤圍在頭上,平時只圍包一條頭帕,嚴如戴大帽。在節日婚禮慶典時,則在上面戴上銀碗(又稱為銀亮簪),三至五個。富有者還罩上銀鏈十二條,這些銀飾品都是苗族銀匠自己打制的。

衣服:民國以前婦女的衣服和男子一樣穿單衣和夾農兩種,單衣是穿在夾農裡面,單衣是短衣,式樣是橫排有扣子,在衣服的牌子上全部綉有花,夾衣與男子的式樣是一樣的。在袖口上做有兩筒活套,綉有花紋,做客時就套在夾衣袖上,素裝則取下。現在右桎,袖長於衣身、矮領,扣扣,袖子以及圍肩一圈沿至衽邊綉有花飾,系麻質蠟染。

裙子;裙子有點花裙和花裙兩種,點花裙長二丈六尺至二丈八尺,裙腰七尺。首先在布匝上用黃蠟點上所需的花紋,然後印染,除去黃蠟,凡點蠟處均不沾色,然後將染好的布罩在大木缸外加以壓制,於是成為百褶點花裙。平時都要穿…至二條。花裙子用黑白兩種線織制而成,長度和壓制與點花裙相同。

圍腰布:約二尺見方,普通是黑色。有的是麻布,有的綢質,同樣繡花,飄帶也繡花,飄帶有四、六、八根,長約二尺,寬約一寸五,有底二層,做客或喜慶時系之以增秀雅。

吊帕是繫於圍腰左右二側的裝飾。面春色底蘭色,均繡花。寬八寸長一尺二寸,並吊有二十四個銀鈴。

腰帶:長約一丈二尺,寬五寸,麻織品。

裹腿布:白色,長度約長於男子的。

鞋子:平時著草鞋(指解放前),盛裝或走親訪友時著布鞋,式樣園開口。

苗族婦女習慣戴耳環,俗稱耳墜子,銀質。兩手帶銀鐲各一隻,並帶有戒指,都是苗族銀匠自製的。

八、節日

苗族的節日,除日名稱和種類分述如下。

過年:苗胞除夕過年足人人穿新。戶戶打掃乾淨。殺雞宰鴨,有豬打豬(叫打豬過年)。除夕晚上謂之團舊年。吹茨耙,據認為苗族的先人住在魚米之鄉.常吃糯米,現移居高山,繼續做糍粑過年以追思先人。正月十五謂過大年,從團舊年到過大年任何人不做任何工作,初一至三去踩山,以後則走親訪友,你來我往,歡欣慰快。

踩山:踩山節是苗族一年一度的盛會集會。在正月初一至十五舉行,各地的具體時日不定。踩山場是一個固定的山坪,苗族稱踩山為nKD-ltao(意思是歐桃)。踩山坪立有花桿、天車。踩山的日子一到,不論男女老幼都興高采烈的成群結隊向山坪而去。青年男女都有吹蘆笙,吹嗩吶、舞獅燈,吹竹葉、蕭筒。在天車邊對歌,打鞦韆,熱鬧非凡。每每此時,青年男女都穿著盛裝,在盤歌、交談過程中尋找自己稱心如意的伴侶。

踩山的另一個含義是追念祖先,期望人口興旺。據說過去踩山的第三日,老年人三五成堆圍坐;擺談前朝的事情,有時彼此哭泣起來,求仙保佑一家安寧,人丁興旺。過去在花桿上掛著畫像,這與過去傳說中的苗族領袖蚩尤與黃帝打敗仗後的畫像有關係,因為當時說蚩尤未死,實則蚩尤已戰死,在踩山節的第三日年老的人聽說了,於是放聲痛哭。現在立花桿扮主人多是無兒無女。當踩山的人們來到花桿前,都對主人吉祥恭奉的話:「祝賀早生貴子,全家興旺,人財兩發……」之類。主人則對許願者敬酒三杯方才離去。

趕苗場:趕苗場是在春季舊曆二月和秋季舊曆七月。如逢場期,苗族青年男女穿上五顏六色的盛裝,吹笙相邀前往場區。有的來自方圓百里者,便逐日趕完各場而還。對於苗場的來源,一說是苗族多次起義被鎮壓不服,統治者便用軟的辦法議和允許苗民一年利用趕場歡聚一次。場區設在漢區,逢場期苗族可以出入場所自由集會而不得加以干涉。而說苗民終年作苦,以趕場機會得以稍歇息,苗漢生意人也籍機多作點生意而苗場事實上是苗族青年一個社交活動,主要流行於敘永縣正東至古藺縣苗區。

端陽節:農曆五月五為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五月五日為紀念屈原投江而死日。按苗族喪葬禮俗,人死後三天安葬,七天同陽。所以,當回陽的時候舉行一定的儀式,送死者的靈魂升天。相襲下來乃成為十五日的大端午節。

除上述的節日外,還有清明節掃墓,掏井,獻天。月半節、中秋節、牛王節等。

九、解放前的苗族社會

川苗同其他地區苗民一樣,以犁耕農業為主。他們使用的農具有犁、娃鋤、鏟鋤、大鋤、耙子、扒梳、鐮刀、連枷等。總之,解放前苗族的社會生產力是比較路後的,加上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惡劣,社會環境動蕩,使苗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苗族勞動人民,不論男女老少都參加生產勞動。年老的婦女多在家中操持家務,如煮飯、餵養豬禽和拉扯小孩。年老的男人則多在家中打草鞋,忍受少的亦幫助操勞家務,青壯年男

女都下地勞動,男的乾重活入犁田,拖把,割草、砍柴、開墾新土地,女的責干下種、鏟草、施肥等較輕的農活。家務內的紡紗織布均為女子擔任。

苗族社會內部有自己的組織,清末民初時還存在有「議團」的會議制度。這種「議團」以村或家族組成,屬於研究解決本科本族於外族村的社會糾紛,更主要是解決本族內或家族之間的實物與小的紛爭等。是一種鬆散的組織。除此苗族社會直到解放前再沒有什麼獨特的社會組織或成文的制度。

苗族在處理糾紛之事時,基本上按照不成文的習慣法,以和平說理的方法進行談判解決。理輸者按照規矩設席招待,表示事情得到公正的解決。在談判無濟於事的情況下,才介意詛咒撈油鍋等辦法決斷,一般不付諸官府。

孫然說苗族沒有特殊的社會組織對人進行強行的管理,但他們有自己默認的自然領導,這些人都是能秉承公辦事,贏得眾人信任威信很高的人,同時苗族社會有不成文的嚴格的道德規範,所以苗族社會秩序井然,尊老愛幼,不姦淫,不偷盜,相對安定。

川南苗族男女青年自由戀愛

十、科學文化和文學藝術

苗子是我國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孫然沒有文字,沒有文字記錄下來的苗族勞動人民創造的科學文化藝術的豐富史料,可是,苗族勞動人民幾千年來認識自然的文學藝術史不可磨滅的

(一)科學知識

1、醫療衛生 苗族人民在病傷的時候,除驅魔跳神外,也重視了醫藥衛生的植料,病總結出一些藥物的功用和治療方法:

(一)跌打損傷內服藥:這種葯多是從山上才來以後,用酒炮製和煮服。例舉幾種常用的葯與主治功能:

大血藤主治通達血管

小血藤通小血管

大通通大便

小通通小便

竹根漆治疼痛

血通加速血液循環

巴岩腔通各血道追游毒

(2)小兒內服藥:

金勾連:主治下火

五皮楓:追瘋疵,追游毒

三角楓:追瘋散毒

錢花:退涼散熱

……他們懂得這些小兒科的藥物用法,是要根據病的情況,分別不同的情況配合使用,不是所有葯都要,同時這些葯只給「慢助病」的兒童服用。

(3)治療法

小兒科的瘋症一般有兩種,一為「急性服瘋」,一為「慢助瘋」。除內服藥外,治療以「推拿」為主,在「推拿"時必須根據小孩年齡來決定「推拿」的次數。還要注意男左女右,在推拿前首先區分瘋症的種類,急助瘋則「推拿」,也必須講究部位,一頭頂窩,二額角,三打馬過河(鼻粱),四頸,五平大骨肋,六大彎總肋,七三關(大母指背),八大三關(食指),九二人上馬(手背),十手掌……

儘管經濟比較落後,衛生條件尚差,但苗族人民還是講究飲食的衛生,是懂得身體衛生的一些知識的,傳染病都必須隔離起來。苗族長期的自然總結,已經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苗醫苗藥學。筆者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僅是例舉一些常識,遠不能反映苗醫的風貌,全面反映苗醫苗藥學是本文力所不及的。

2.天文知識

苗族沒有形成書面的曆法,他們用初一至三十的數據來計算一個月。把一年分為熱季和寒季兩個季節。十二個地支來計算年月日,並結合自然界的生物變化再把季度劃分適應農業生產的節氣。

他們長期觀察天象,總結出了觀天色、觀日,判定天氣的雨晴。如早上太陽剛東升時過分明,那天太陽是暫時的;北方黑,南方亮天必有大雨。他們認為「有雨天邊亮,無雨項上光」。觀察星得出:夜間天上無雲,星秀稀,天久晴;天上有雲星.且有閃爍不定,晴不久。觀察屋內煙的走向,地下的潮濕情況來判斷天氣等。當然這些經驗都有地區性的、季節性的局限,而且不一定準確。

(二)文學藝術

1、文學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婚喪慶典,逢年過節,走親訪灰的各種活動中都離不開歌。悠久的歷史,代代相傳,不斷發揚,創作了多種多樣的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多彩,思想健康向上。

(1)歌謠種類

一是屬於經文性質的,用於祭祀外,一般場合和家裡都不隨便亂唱。

二是屬於婚姻嫁娶方面的歌詞。

三是山歌,它多用歌頌勞動,讚頌客人的盛情。解放後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等。

四是情歌,是男女雙方彼此用於表達內心的愛慕,特別是青年男女傳遞情感的工具。

五是反歌,這種歌既反映傳說中的領袖人物的作戰情況,又反映階級社會的反抗鬥爭等。

(2)神話傳說,這類口頭文學創作的內容甚廣,包括上古人物的傳說,婚喪禮儀禁忌傳說。動植物以及樂器、舞蹈來源的傳說等。

(3)諺語 是苗族口頭語言中時常出現的一種口頭文學。如說:「失娘牛兒會犁耕,無父母孤兒會有用"。

(4)謎語 常在深冬的日子裡,苗族老年人同孩子們圍坐在火坑旁教孩子們猜迷語,以啟發他們的智慧。如「日月天宮"是「一個鍋里炒兩個粑,一個熱來一個冰」。水車是「遠看蜘蛛羅網,近看鯉魚穿梭,又會提壺又會斟酒,又會彈琴又會唱歌。」

附:傳說故事

羅揚巴和曼昂英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俊俏的後生,名叫羅揚巴。聽說附近村寨有個名叫曼昂英的漂亮姑娘,不知傾倒了多少少年。為了認識姑娘,小夥子來到曼昂英所在的村寨學蘆笙學簫。三年過去了不僅認識了曼昂英,而且他們互相了解。彼此相愛了,他們已愛得難分難解。羅揚巴向姑娘的父母去求親,求他們允許

曼昂英嫁他為妻。曼昂英是富有人家,姑娘又是千金獨一個,父母說要厚厚的彩禮。無可奈何姑娘對羅揚巴說你去把彩禮辦完了,就來把我接去。誠實而憨厚的廂生喲,按著姑娘的話回去了。辛勤耕耘,披星藏月,又是三載過去了,小夥子辦呀辦,始終沒有達到姑娘的父母的要求。

川南苗族服飾

曼昂英姑娘確實長得太美麗。遠近的後生都來提親,姑娘的家門庭若市。姑娘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一個富有的人家。消息如秋風,吹到了羅揚巴的耳里,小夥子的心喲都要破碎了。匆匆地向姑娘家跑來。姑娘說:羅揚巴啊你去三年無音訊,現在家裡把我許配了他人,要成別家的人了,我們的事可能無法挽回了。小夥子心中在流血眼中在流淚:曼昂英呵,我去三載渺渺五音,不是我薄情忘義,而是你家父母的禮金重得我戴月披星三年辦呀辦不起啊。

曼昂英本來就一直思念糟情郎。又聽小伙了幸苦三年為的她。最後把真言給郎說:羅揚巴呀,本來叫你回家辦彩禮,辦不起你回話對我說一聲。家中父母財寶用小完,可以偷給你去就辦完,誰知你老老實實走去三年。現我被許給了別人。你離不開我,我也離開你,我們很早就相愛,這是天的旨意。現在唯一的辦法只有一起逃走。月兒照在頭頂的時候,這對青年逃呀逃,越過了九山九嶺。渡過了九溪九河,逃到了一片廣闊的森林,在那裡砍林開荒。他們犬妻辛勤種植,_獲得豐盛的收穫。後來添了八男九女,兒女長大了,開了九八十七門親家,親朋好友,扎尚往來,興旺發達。

龍女的故事(又稱百鳥衣)

很古的時候,有一個孤兒,年幼失母喪父。為了生活,他天天上山打獵砍柴,下地勤作耕耘,慢慢地長大了。長大還是那樣勤勞憨厚,被天上的龍女看見了,孤兒的一切行動深深地打動了龍女,她愛上了那年輕的後生,於是下凡到了人間,不久這對青年結成了伉儷,婚後他們互相恩愛,感情融融,難分難解。丈夫捨不得離開半步。龍女為了鼓勵丈夫積極去勞動,為使丈夫安心,把自己的像畫給丈夫帶上山,讓他砍柴時懸在樹椏上,犁田時掛在那田邊。有一天狂風大作,把畫像吹過了山山嶺嶺,刮到了皇帝的京城。皇帝看到如此美麗的畫像,派差使四處搜尋畫像的主人。肓一天丈夫回家時,發觀妻子被搶走了,,他癇不欲生。

不久龍女的口信悄悄傳來,叫丈夫去打獵得到的百鳥羽毛製成衣,並穿百鳥農到京城去。原來龍女被禁在皇宮中,皇帝百般逗趣她不笑,到了皇帝生日慶典,傳言有人穿百鳥農在宮門外舞蹈。龍女知足丈大已到,叫皇帝把百鳥農請入宮。龍女見到丈夫心情喜悅顏歡笑。帛帝誤以為那酉鳥農討女子歡喜,便脫下皇袍換上百鳥農。此時龍女突然驚呼,說宮中突然出現了妖怪,招來文臣武將把身穿百鳥農的皇帝給殺死了。龍女犬妻雙雙離了虎口,相攜回到了家鄉,重新過著幸福的生活。

養雞的來歷

古時候,我們的祖先都愛上山打獵,一天有位獵手發現一野雞巢,幾隻雛雞咕咕叫,獵人心中說不出的高興,使把這些小雞帶回家,女兒見了更是喜歡,於是精心地餵養,日復一日,一年過去了,小雞長大,並下了不少蛋。人們看得可受,不捨得吃,讓雞自已孵出了許多小雞。從此一年復一年,一直流傳到今天。

蘆笙的傳說

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叢林之中,野獸蛇蠍為鄰,以打獵捕魚為生,萊架飽腹.時常受到豺狼虎豹的威脅,如果人少了就容易受到這些猛獸的襲擊。那時一家有六兄弟,時常分散上山打獵,他們為了防止野獸襲擊,商定每人做一個竹筒,夜晚如發現野獸來時,以吹竹筒為號,以便互相求援,驅趕野獸,因此,多次轉危為安。這種方法不斷得到改進和應用。不久又五個兄弟先後死去,活著的一個只好想辦法把六個竹筒連在一起,多次失敗後,他終達到了目的——六個竹筒連在一起,只要一個吹,既能壯膽,又能嚇跑野獸。

這一筒六管的樂器,又被後人進一步改造,分出了音調之高低,吹出和諧而有節拍的樂調來。

2、藝術

(i)樂器 茁民族的民間樂器有蘆笙、皮鼓、術鼓、銅鼓、口琴、洞簫、月琴和木葉等。

蘆笙由舌筒和笙鼓嚕組成,舌筒有六個,由竹子做成,在每個筒內刻一方孔,把銅質舌簧片鑲進去,插入笙鼓嚕內。舌筒可奏出七個音(其中一根舌筒嵌兩個舌片)。舌簡尺寸長是一尺五寸至三尺,內有長一尺五寸,二尺五寸三尺不等。

蘆笙這種樂器在平時工作之刻吹娛樂,也是喜事、節日舞蹈時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同時還是苗族奠祭祖活動,必不可少的樂器。

皮鼓:是用牛皮蒙在木筒兩端而成。是苗族人民在喪祭、踩山等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鼓面直徑一般為48公分,鼓身長約五十公分。

銅鼓:足苗族在大型的宗教活動及慶典時所用的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鼓面鼓身的裝飾與苗族的服裝,特別是婦女的百褶裙有十分相似之處。銅鼓不儀用於慶典,它還是苗族人民心目中的聖物,作為家權、族權以及團結集合民心的象徵。

洞簫:足茼族青年喜愛的一種樂器,長約尺許,短約七寸,有風眼一個,音眼有六個,有六個音,音眼之間的距離五公分。這種樂器在工余或行走時吹奏娛樂。

口琴:也是男女青年所喜好的一種小樂器,時常放在衣袋裡,青年男女用它來吹奏助樂,表達彼此的愛戀之情。

此外,還有同漢族一樣使用的二胡,月琴等樂器。

(2)舞蹈與樂曲 』

苗族舞蹈以蘆笙舞為主體,樂曲也多是由蘆笙、鼓、牛角合奏而成的民族民間樂曲為主。

蘆笙舞是用自製的蘆笙、牛角吹奏的音樂和自製的牛皮鼓為打擊樂器伴奏的瓣蹈.主要分為宗教性和娛樂性兩大種類。

宗教性舞蹈主要是「祭壇"。既辦喪事時舉行的表示對死難者寄託為哀思的舞蹈。為文壇和武壇兩種。 .

娛樂性舞蹈主要分為耍壇舞和花山舞兩個種類。

文壇:文壇又稱「正壇」。是對死者燒靈、超度、送靈時用的。共用七個小壇進行,每壇由一人隨音樂節奏擊鼓、另一個手持蘆笙圍繞靈堂中所置吊鼓,邊吹邊舞。每壇之間由掌壇師「海歌」。其主要內容是述亡人生平,奠祭亡入,超度亡靈,對死者家屬予以安慰等。舞蹈表演幅度不大,整個儀式較為簡單,無任何道具,參加表演的人員多為死者的男性直系親屬。

武壇:共由五個小壇組成。只有對六十歲以上的人奠祭時方能舉行,表示對長輩的尊敬,也是老年人的一種榮譽。掌壇師手持木刀在前面開路,後面由吹蘆笙、吹牛角,持竹枝各兩人,從靈堂的外面作刺殺跳躍後回至靈堂中圍繞吊鼓,邊吹邊跳,笙聲齊鳴,號角融融,其規模、聲勢都很壯觀,表現了苗族人民勤勞勇敢、能戰善斗的精神風貌。每壇之間都由掌壇師「海歌」,其內容與文壇相似。武壇音樂悲壯激昂、節奏緊密。表演動作粗獷,雄壯有力。這種舞一般由亡者的男性近親來跳,一人擊鼓,七人表演。 .

耍壇:根據各地流傳情況分若干壇不同,表演的人數也不限。參加者多為男性,主要是在正式祭壇前接待來客,出殯以後的娛樂以及平時嬉耍八慶賀生曰壽辰,結婚慶典等娛樂性舞蹈。其樂曲歡快,節奏鮮明,動作變化幅大。表現了苗族人民的勞動,生.活,風俗習慣情趣等。某些耍壇舞蹈還帶有雜技技巧。

花山舞:是苗族同胞在春節後舉行的「踩山」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內容。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男女青年在蘆笙的伴奏下,圍繞著高達三丈八的五色花布紮裹的花桿,翩翩起舞。花山舞形式分女集體舞、男集體舞、男女混合集體舞。在婚禮上也舉行。花山舞薔樂曲調抒情流暢,節奏歡快明朗,動作幅度大,情緒飽滿,高昂,充分地表現了菌族人民具有的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

以上是從大的方面來敘述的。在每壇甚至每部分舞蹈中都由許多組舞構成的。如轉鼓舞、對腳舞、勾腳舞、碾步舞、腳鈴舞、三步舞、風吹倒、倒:立樁.打滾羚、轉移舞、狂腳舞、梭地盤、擠舞、斗羊舞、慢步舞等等。

川南苗族大團圓

3.刺繡與繪畫

刺繡是苗族婦女創造的一種優秀藝術品。苗族婦女人人都會刺繡。她們身上穿的各種盛裝上所裝飾的各種花鳥,都是自己雙手親自刺繡出來的。它不僅具有很好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還具有研究苗族史,藝術史的價值。

(1)夾紗刺繡 用青線在白布上,每距三根經緯紗刺一針,在布上刺出花草、飛鳥、游魚的蝴蝶等多種紋飾。用作衣服袖子、牌子、圍腰、飄帶等裝飾品。

(2)油紗刺繡 用各種顏色線,在白布上,每隔三根紗線綉一針,距三四寸用一種顏色綉一段,在布上綉出蝴蝶、牡丹花、鸚哥啄石榴、蝴蝶鬧蓮、鳳凰等。

(3)插紗刺繡 這種刺繡是圖案式樣畫好貼在布上,用色彩的絲線在圖案上刺繡,花樣繁多。

(4)梭線刺繡 用五色線在布上製成。

(5)扣雲花邊(剪貼)將紙畫上圖案,剪貼於布上,用五色線紮成。

繪畫是苗族婦女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她們將各種動植物用黃蠟溶化點畫在白布上,畫好後拿到染房上染,然後拿回來放在熱水中溶去布上那層蠟。這種蠟染藝術的代表則首推苗族婦女的百褶裙。苗族婦女不僅溶自然界美麗的東西於裙上,而且還把象徵著祖先起源,遷徒的山川、路線繪在裙上,代代相傳,使藝術既繼承了苗族繪畫的傳統又是苗族歷史發展的見證物。

後記

本文是根據一九八四年四月、五月份筆者前往川南調查所搜集的口碑和文字資料整理撰寫的。調查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宜賓地區民委、統戰部以及敘永縣、古藺縣、興文縣和珙縣統戰部、民委同志的大力支持。同時得到了宜賓檔案館,敘永檔案館的積極配合。本文使用的文字材料除了文中已註明外,還使用了宜賓、敘永兩檔案館提供的五十年代社會調查資料。在此一一表示感謝。由於筆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文中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諸者提出批評。

(文/龍正學楊正文 圖/來自網路)

花園苗寨 → 文化苗寨 → 產業苗寨 → 旅遊苗寨 → 幸福苗寨

主 編:羅國錦

副主編:陶興華 王旭東 張崇龍 楊 剛 胡吉雲 王 剛 王大全 羅 坤

編 輯:王 琳 楊銀象 張禮海 楊榮文 朱建平 楊儒翰 楊春海 羅福康

推介苗族歷史文化,服務苗族地區脫貧小康。敬請持續關注,請掃描西部苗族公眾號二維碼。

徵稿啟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部苗族 的精彩文章:

歷史密碼,盡在此間:神秘的西部苗族喪葬文化

TAG:西部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