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 本正經 書本膳

1 本正經 書本膳

BENSHOP十三周年。

整理文件資料,看到了一個名字「書本膳」。對的,這個本來是給BENSHOP的中文名。取義之一,當然就是原來BENSHOP的定位,是一個專賣飲食書籍和各種本子的書店;之二,是取自「人之初 性本善」,「人之初 書本膳」也是合理的。加上當時我在《羊城晚報》和一些其他雜誌寫著飲食專欄,一切順理成章。

2004/2005間,書店的文藝可謂奄奄一息。最文藝的社區書店「香雪梵溪」也結業了,我討來了他們的公章供奉至今。老闆趙趄,現在是時代美術館的館長。那時體量大的書店味如嚼蠟,如新華書店、購書中心等。小小的獨立書店如星星之火,充滿動人活力,如必得書店、紅書店、博爾赫斯書店。我在這種蠱惑的氣氛里尋思了一段時間,終於覺得賣書並不是可以存活的營生。就把BENSHOP從一個賣美食圖書和文具本子的小書店的構想改成了帶美食圖書角的小雜貨鋪。

我在這個圖書角作了一個自己覺得好玩的遊戲。「美食圖書」,我的定義是「書名帶有美食的圖書」。這就好玩了,除了食譜、食材知識、美食家手記,還有很多小說、散文、哲學甚至心靈雞湯都是符合這個原則的。比如蘇童的小說《米》,比如俄國克魯泡特金的《麵包與自由》是一本哲學書。馬原的《牛鬼蛇神》算是吧?格非的《人面桃花》,就算「花」不可以吃,「桃」也可以,再不行,「面」呢?給客人喝咖啡看的雜誌,有香港的《Milk》和《Tea》。《Tea》沒多久就停刊了。看《Milk》在現在的benshop還是傳統,現在的店裡還有從開店至今不斷更新的各期《Milk》。

有一天,店裡來了許舜英,我第一次看到不是紙里的她。晦澀刻薄的台灣後現代文案女王,倚在水泥吧台,跟我描述著說她自己收著的一本老食譜。在星級酒店裡工作的美國人捧著那些拍得漂亮的外文菜譜在店裡一直驚呼,非要請我喝杯咖啡,那是我第一次在自己店裡被請喝咖啡。Esther從捧著一本瑞士雜誌來,那是之前兩個瑞士記者來采寫的,適逢中秋,我請他們吃了廣式月餅。Esther是首飾設計師,也是當年剛上任瑞士總領事的夫人,後來我設計了歌莉婭225後做的第一個展覽,就是她的首飾展。

那時,獨立書店還是小小的,雜貨鋪就是「士多」,雜貨也不叫Zakka,手帳還只是小本子。

那時的「書本膳」一角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ENSHOP 的精彩文章:

TAG:BENSH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