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的砝碼》第121回

《歷史的砝碼》第121回

一言九鼎

舊衙為滿洲將軍所贈,新衙屬夫人私自建造,李光地哪怕再不情願,生米煮成熟飯,也只有接受既定事實。兩座相府的出現,於李光地來說,多少透著一種無奈。而正是他人的「歪打正著」,才留下了兩座別具特色的閩南古大厝,為當地的歷史文化注入了一抹亮色,給遊客留下了可資觀光、考察、憑弔的珍貴實物。

清初的戰亂與動蕩,主要集中在東南與西南,其中又以福建為甚──鄭成功及其後裔、部眾的抗清意志最堅、實力最強、時間最長。李光地生長於閩南,經常奔走於京城與福建兩地,因此,與閩地相關的三藩之亂、鄭軍反清、征服台灣等重大政治、軍事事件,他都不可避免地介入其中。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介書生,李光地「雅知兵事」,在關鍵時刻,總是挺身而出。泉州解圍後,康親王下諭對李光地評價道:「八閩皆處危地,若非學士中流一砥,幾於事不可問。」而在征服台灣的重大決策上,李光地更是一言九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鄭成功從荷蘭殖民統治者手中收復台灣,將其作為反清復明的大本營。鄭成功逝世,兒子鄭經在繼位過程中發生內訌,鄭軍勢力有所減弱,但他很快調整方略,將重心放在台灣。康熙三、四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曾兩次受命攻打台灣,都因颶風突起,巨浪滔天,船翻桅折,不戰自潰。清廷據此認為台灣海峽「風濤莫測」,出征台灣「難必制勝」,遂將施琅等人調回北京。

康熙十九年(1680)春,也即泉州解圍第三年,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準備進攻鄭軍佔據的廈門與金門,仍在安溪守制的李光地參與了當時的軍事會商。眾人認為廈、金重兵把守,難以攻克,唯有李光地極力支持,並派湖頭鄉兵協助清軍水師行動。萬正色大舉進攻,戰局進展順利,廈門、金門一鼓而下,接著又招降了駐守銅山(今東山島)的鄭軍總兵朱天貴。如此一來,鄭軍在大陸的地盤全部丟失,沿海島嶼皆為清軍佔領。

這年秋天,李光地至京赴任,但他仍密切關注台海兩岸的局勢及發展。廈門、金門、銅山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無論是鄭軍進攻內地,還是清軍攻取台灣,皆為必經之道。清軍佔領這三個海島,不僅福建沿海的安寧得到保障,也為進攻台灣奠定了基礎。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鄭經中風病逝,兩天後,託孤重臣馮錫范、劉國軒背信棄義發動政變,殺死王位繼承者──十八歲的鄭經長子,擁立年僅十二歲的鄭經次子、馮錫范女媚鄭克塽。一時間,重臣專權,官員不服,官兵離心,文武解體,加之水災、旱災嚴重,「人民飢死甚多」,台灣政局混亂不穩,社會動蕩不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昊文藝 的精彩文章:

小說 沽上典當行
《歷史的砝碼》第91回

TAG:昊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