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為何能一直由明君執政,其中原因值得現在人深思

秦國為何能一直由明君執政,其中原因值得現在人深思

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乃是秦始皇——嬴政統治了六國,「車同軌,書同文」,一統天下。各位如果對秦國的歷史比較了解的話,一定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自秦獻公之後,秦國君主都是十分的賢明能幹並不昏庸。因此肯定有人會疑問為什麼秦國這麼多的君主全都這麼賢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

秦國與魏國是鄰居,當時秦國國內經濟落後以及青壯年奴隸制度等嚴重阻礙了國力的發展。秦獻公當時作為人質親眼目睹了吳起幫助魏國發展壯大起來,而秦國與魏國的作戰中連番失敗,國土一再割讓,處於滅國的邊緣。秦獻公回國後就立誓要改變秦國的現狀,利用在魏國學到的知識來變革秦國。

自秦孝公起在後續所有秦王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東出」,出哪?就是出函谷關,逐鹿中原。這是他們幾世子孫一直在堅持的國策,由於實行了「商鞅變法」,秦國人打仗立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他們國家制度的優越性逐漸顯露出來,逐漸戰勝了魏國,楚國這些大國。到了後來東出的目標達成了,就又有了更大的目標,那就是一統天下。可以說,秦王及其子民已經嘗到了東出的甜頭,那麼擁有更大的疆域,一統天下在列祖列宗面前就有更大的功業,再加上秦國的實力。以及政策的持續性,最終統一了天下。

出昏君原因無非幾個:一是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典型代表就是司馬衷。二是皇族基因缺陷,如北朝齊如南朝宋,三是皇儲教育缺失,如明朝後期。秦國自獻公起不出昏君,其原因:一是他們都信奉法家思想。歷任秦公秦王始終認為,詩書禮義是亂國之道。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殺伐四起,儒家思想可以守成,不可以吞併,當時誰信奉儒家那一套,誰就是愚夫,非失敗不可。正因為他們沒有拘泥於儒家忠君思想和狹隘的國家觀,才按照既定的霸業目標奮進。二是秦國不實行分封制,中央集權,且重大決策實行廷議,權貴很難專權,影響秦君。三是這幾代秦君皆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客觀上不會存在爭權皇位的鬥爭。四是秦國重視人才,善於使用人才,在由余、張儀、范睢、商鞅、尉繚、白起、王翦、李斯、王綰等輔佐下,可矯正秦君之非。五是秦國實行軍功爵制,有能力有貢獻者才能有地位,善於玩權術者無立足之地。六是戰國時代是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吃掉狼,就被狼吃掉,也迫使秦君集中精力從事統一中國的事業。

出明君的時代大都是競爭上崗制,最後君主拍板決定誰來繼承,清朝雍正當時也是這樣。有能力的上位,沒能力的就別逞能去送死,誤國誤民。

總結來說,秦國能夠一直有明君來執政一是信念,一直受魏國的欺負怎麼能忍這份恥辱;二是因為秦國的王室教育真的恨重要;三是可能上天註定秦國來一統天下吧。

如有不對請多多指正,喜歡的點點關注,一起學習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高科技,著實令人佩服
太子聽說皇帝想吃一道菜,瞬間起了殺心!百姓聽後紛紛說活該!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