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台銘最害怕的那一天到了?

郭台銘最害怕的那一天到了?

【維文信TP世界】美時間5月1日,蘋果將公布2018年第一季財報。眾說紛紜的iPhone銷售數字也將揭曉。

其實早在公布前,全球蘋果供應鏈大咖們已陸續飽嘗「青蘋果」的酸澀滋味。

蘋果占營收已高達五成的蘋果超級指標股鴻海,股價從iPhoneX發表前一天的115.5元,跌到4月30日收盤的82.9元,七個多月跌掉近三成市值。

其他兩個重要蘋概股,大立光與和碩,也各自跌掉38%、22%。

原本被眾人引頸期盼的蘋果旗艦手機iPhoneX,現在成了眾人談之色變的業績殺手。

鴻海身為iPhoneX唯一組裝代工廠,更是受災戶。去年第四季本業獲利324億,YoY大幅縮水57%,全靠業外如處分夏普勉強撐起業績。罪魁禍首,就是iPhoneX 賣的不如預期。

到底賣得多差?

美國消費者情報研究機構(CIRP)最新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iPhone 8和iPhone 8 Plus占所有蘋果手機銷量的44%,兩年前推出的iPhone 7和iPhone 7 Plus加起來也有20%,而iPhone X銷售量僅占所有iPhone的16%。

也就是說,這支蘋果第一款配備OLED屏幕、人工智慧晶元,以及超炫刷臉功能的舉是最先進手機,竟然賣的比舊款手機還差。

而且,這股頹勢還會延續到第二季。

為蘋果iPhone X提供光學感測組件的奧地利微電子(AMS)剛公告今年第二季財測,預期營收將掉到2.2億至2.5億美元,比第一季4.5億美元腰斬快一半。AMS投資人關係部門主管Moritz Gmeiner坦言,確實看到「智能型手機的單一大客戶」需求明顯減少。這個大客戶指的當然是佔AMS營收比例高達四成的iPhoneX。

不少業界人士都認為,問題的癥結可能不只是iPhoneX的產品策略,而是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市面上智能型手機的性能已經滿足多數消費者。

「在出現外型(form factor)大改變,和5G成功商用,兩個刺激因素出現前,智慧手機都會處於飽和狀況,」一名資深科技分析師說。

他從產業整體變化再回頭檢視蘋果iPhone銷售,指出背後兩大指標警訊,「第一,今年iPhone第一次平均銷售價格(ASP)會下降。第二,賣最好的第一次不是旗艦機種。」

「可見蘋果的premium已經下來,它已達頂峰,要突破瓶頸除非有下一個殺手級、讓用戶有感的產品,」這名長期觀察蘋果的資深科技分析師指出。

在蘋果專賣店買氣可見端倪。一名台灣蘋果專賣店高層在電話那頭對《天下》大吐苦水,「iPhone6推出後有8個月到1年的熱潮,i7有4到5個月,i8不到兩個月,到iPhone X只剩1到2周,熱潮就退了,我們也沒想到會這樣,壽命愈來愈短。」

這名不願具名的高層透露,以前賣iPhone6熱賣,全台蘋果專賣店通路一個月可以賣到約30-40億台幣,現在只剩三分之一,產品力大縮水。

但智能型手機的需求究竟下滑多少?市場研究機構捷孚凱(Gfk)最新報告中指出,今年第一季全球智能型手機市場銷售量降至3.47億支,較前年同期下滑2%。其中,中國、北美市場跌幅更大,分別是6%和5%。

台灣之星營銷事業部資深副總朱曉幸感受到台灣市場銷售力道下滑。

「高峰時期銷售量大概每年850萬支。2016年首次跌破800萬,2017持續下滑,連跌兩年。如果從每季來看更可怕,今年Q1已經是連續四年下滑。目前看不出翻轉的可能性,」朱曉幸說。

種種跡象都顯示,就跟過去的個人計算機、筆電、手機一樣,智能型手機也終於到了成長高原期。整個產業由盛而衰的「拐點」,只怕已經到了。

看過諾基亞、惠普等多家大客戶由盛轉衰,深知產業定律的郭台銘,當然早有準備。他就像聖經里的那位知道大難即將臨頭的諾亞,這幾年一直急急建造「方舟」,等待iPhone拐點到臨。

今年二月郭台銘在鴻海集團年終嘉年上就大聲疾呼,從今年開始到2020年三年,鴻海集團將轉型走向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AI)、平台經濟等領域。

另外是從母公司切出部分業務組成富士康工業互聯網 (FII)赴上海掛牌。

一名前鴻海高層觀察,「鴻海對蘋果能做的都幾乎做了,未來像是數據中心data center看起來會是鴻海一個業務重心。」

目前歸屬在集團內部F、G次集團業務,數據中心在邁入AI、大數據及鴻海目前積極跨入的智慧工廠和工業互聯網領域,更形重要,「數據需要處存,高速運算也都需要data center,server, storage這類產品,特別是中國大陸推動中國製造2025後,需求會極大,」這名前鴻海高層觀察。

且從過去鴻海發展的軌跡來分析,「data center 就像硬體組裝的最後一哩路一樣,就像過去鴻海能做筆電的各種零件,最終就跨入組裝,能做手機的部分零件,就跨入組裝。」

這也是鴻海和廣達,英業達等筆電系統廠跨入data center組裝業者最大的差異,就是鴻海不只是各系統廠,還具備部分關鍵零件製造能力。

「雖然鴻海目前還沒有做到真正data center的大客戶,客戶多半在廣達和英業達手上,但它難保不會積極去搶,把零件做到組裝上下整合,這才是最後一哩路,」這名前鴻海高層說。

——維文信《觸摸屏世界》

註:本公眾號刊載文章由作者提供,部分源於網路,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P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中國OLED電視想要超越韓國 面板產能是關鍵
蘋果鉸鏈式OLED屏專利:帶增強可視性和抑制反射的雙屏裝

TAG:TP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