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皆禍害」抱歉這不是心理學說的

「父母皆禍害」抱歉這不是心理學說的

世人皆有病,而我是你的葯

GIF

善良的人

當你凝望著

深淵的時候

深淵也在

凝望著你

15

Vol.

非我索思

Tuesday

May 01,2018

GIF

跟誰都沒有關係

 楊千墀

楊千墀 

00:00/05:27

音樂和文章最配呦

心理學火了,原生家庭這個詞也火了。

跟著火的還有一個詞「父母皆禍害」。

這個乍一聽大逆不道的詞,爭議非凡。

很多人借這個詞來攻擊心理學,來攻擊心理學的原生家庭論。

武志紅老師作為心理學原生家庭研究的代表性人物,首當其衝遭受了很多非議。

四月二十五號老師在語音直播中也就此給予了回復並正面解讀「原生家庭輪」。

抱歉心理學從未說過「父母皆禍害」,這個鍋我們心理學不背。

這個詞是怎麼火的呢?

「父母皆禍害」 是一個擁有10萬多成員豆瓣討論小組的名字。

「禍害」一詞看似尖銳,其實並非小組成員蓄意發泄,而只是引用尼克·霍恩比的暢銷書《自殺俱樂部》中少女傑絲的一句台詞。

小組成員主要在此傾訴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體上的傷害,而不是無理抱怨。

2006年,張坤將這本小說翻譯成中文,並推薦至豆瓣網。

2008年1月,一名豆瓣網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組,並擔任小組管理員,組名就叫「父母皆禍害」。

其實這個豆瓣小組本意也並非傳播負能量,只是給那些遭受父母迫害壓制的朋友一個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地方。

人出名豬怕壯,這個小組火了遭受了很多媒體的非議,它的名字也備受爭議。

由於不可抗力原因,這個小組被「雪藏」了,指既不能在首頁被搜索,也不能邀請其他人進入小組。

其實與其研究「父母皆禍害」這句話是否好壞,莫不如探尋一下它火的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心理學總是在提原生家庭論,而原生家庭論在中國為何會如此之火?

首先就心理學而言其本身就是研究人的內心活動的學科。

而人格則是心理學研究重要課題之一。

人格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和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在伯格的《人格心理學》一書則明確指出人格的環境基礎:

1. 胎內環境的影響

2. 家庭教育的影響

3. 學校教育的影響

4. 社會階層的影響

5. 社會文化的影響

現代普遍的心理學解釋人格百分之四十受遺傳基因影響,百分之六十受社會環境影響。

而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人與父母的聯繫是相當緊密的。

大多數人哪怕結婚生子,甚至都無法離開父母。

兩代同居或是三代同居則普遍存在。

普遍的婆媳矛盾、隔代教養問題,其核心也是原生家庭的問題。

而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研究中國人的心理過程,少不了要研究原生家庭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孝道的國家,這跟幾千年的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極力的推崇孝道,造成了娛樂普遍過分美化了孝道。

比如《二十四孝》這個老一輩人無不知曉的作品以各種形式來影響世人,傳播近七百多年。

以現在的思想再看《二十四孝》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愚昧無知的思想。

比如這個

甚至我小時候還聽過「割肉喂母」的故事,其也不可考證,大抵也是愚昧之人編造出來的。

其實儒家思想也並非推崇愚孝。

孔子與其著名弟子曾參有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曾參和父親在一起干農活,為瓜地鋤草。曾參不小心就將瓜秧鋤斷了。曾皙一看,勃然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子,跑著向曾參打來。

見到父親生氣,曾參沒有跑,等著挨打。結果一棒子打在後背,倒在地上昏了過去。

過了一會,曾參醒了,站起來到父親身邊認錯,他誠肯地說:「兒子得罪了父親,以至於您用那麼大的力氣來教導我,沒累壞您的身子吧。」

在大家一致稱讚曾參孝行的時候,孔子卻發怒了,他對弟子們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我的門。

孔子對曾參之怒,是怒他對父子關係的錯誤理解。當父親不對的時候,兒子不能委身去迎合,如果因此而使父親犯了「不父」的大錯,那就更不是孝行。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不亡是為不孝。」這種絕對專制主義的思想絕不是儒家的思想。

更多的則是統治者為了加強自己的專制過分宣揚的結果。

「父母皆禍害」的事件則說明中國年輕的一代的個人意識覺醒,越懂得如何表達自我的感受。

由於社會的高速發展,主流媒體越來越傾向於年輕的一代。

而80後、90後等人在社會媒體中的話語權逐漸加重。

他們有理由表達自己的不滿,而天下的父母也並非都是兒女的好榜樣。

我們是一個歸因的過程而非歸罪。

我們不是一定要把所有的過錯歸咎於父母。

而是在尋找內在聯繫的過程。

表達不滿,表達恨意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

恨意是要釋放的,和父母的叛逆當中,心理學更傾向讓我們和父母在相處的關係當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任何關係當中都是需要互相尊重的。

恨的反面是愛,其實它們是一回事。

表達恨意的時候也是表達了我們對父母的愛。

一段關係當中不必一直恭恭敬敬,適當的真實表達並非壞事。

夫妻之間吵一架回歸於好,我們也可以和父母「吵一架」回歸於好。

武老師在直播中提到原生家庭論,三個階段。

原生家庭美好論-原生家庭禍害論-原生家庭塑造論。

真正的對的觀點是:原生家庭塑造論

一個人的人格雛形是在家庭中最初被塑造出來的,一但人格結構被塑造成形,想改變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但我們是可以改變的。

心理諮詢、心理學課程和心理學書籍都試圖通過心理學的方式去改變一個人的人格,不被原生家庭所束縛。

如果一個人的人格都不能被改變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人不是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是活在各種各樣的關係之中的。

關係對一個人有著巨大的影響,在這些關係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塑造有著之至關重要的地位。

關係就是一切。

人格或者問題在關係中形成,人格或者問題在關係中展現,人格或者問題在關係中改變。

當你凝望著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望著你。

中國近三十年經濟飛速發展,一直致力於實現強國夢。

經濟的飛速發展,拉開的思想發展的速度。

而在思想和經濟發展速度不匹配時,必然產生各種矛盾。

不僅僅是父母和子女關係,師生關係、領導於下屬關係等等的社會矛盾越來越來強烈。

其實這並非什麼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突出的矛盾日益被人們普遍關注,民眾日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這對於解決問題絕對是一件好事。

我曾在文章《因為不聽話,90後成了第一代正常的中國人》,提到過:

除了被父母控制之外,我們自己,包括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被社會和世俗所控制著呢?

我們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其實本質上來說,最該擺脫的,是社會和世俗主流價值觀對我們的控制。

其實父母也是曾被控制、壓迫的一代人,也是受害者罷了。

我們在和父母的「戰爭」中不過是各自找回自我的一個過程。

最後我們都是要和父母和解的,只不過其過程充滿了曲折和不確定性。

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歷史總會在糾正一個錯誤時,會矯枉過正。在不斷的輪迴當中,最後趨於平衡。

「父母皆禍害」不過是矯枉過正的一個表現而已,不足為奇,不必大驚小怪。

End

文 | 匪爺

圖 | 花瓣

歌 |跟誰都沒有關係——楊千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我索思 的精彩文章:

想死的人其實更想活著,能死掉大概都只是巧合

TAG:非我索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