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孝之難,在於敬

孝之難,在於敬

最近,老父住院,醫生起初判斷病危,經過一番檢查,所幸病情比預想為輕,著實嚇得我不輕。看護期間,有人誇我孝順。現在心情平復下來,靜心反思,其實很是慚愧。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孝義之邦,我理解國人所說的孝道,應有五層境界。

第一層,可稱之為「律」,所謂「愛惜自身,孝之始也」,健康的身體、規律的生活,不給父母增添負擔是起碼的孝順;

第二層為「養」,有穩定的收入來贍養父母,有閑暇的時間來陪伴父母,做到「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孝道的基礎;

第三層為「憂」,古人講「父母唯其疾之憂」,既不讓父母為自己過分擔心,還要定期關注父母的身心健康,這種牽掛不是負面的憂心忡忡,而更多是親情的自然流露。前三層孝道,我自認為做的還可以。

第四層境界,我稱之為「敬」,這一方面我做的很不好。近兩三年甚至常與父母為各種小事、觀點爭執不休。前天,老婆發了我一篇網路熱文《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看得我熱淚盈眶。我發現很多人都因為「經常向父母爭執、說教」而良心不安。其實我們更應該象他們愛小時候的我們一樣,去設身處地的理解、感受、愛他們。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批判:孝不光是養,犬馬之流皆有所養,不敬,哪能體現出人倫大道?說的很有道理,但具體做起來,不知為什麼,我就時常感覺很難。

直到決定寫下這篇文章時,我才想通。

其實犬馬等低級動物,究其一生只為基本的生存壓力和繁衍後代而活著,而我們人類經過近萬年的文化傳承,孩子一出生便活在大人編織的美麗童話世界中,他們不愁衣食,沒有生存壓力,對於中國人來說孩子主要的支撐力量一直是父母,他們提供了安全感和所需的一切東西,父母就是我們的「神」。

直到我們長大成年時,突然發現父母們並非想像中強大,甚至不比街邊的老王、老李更強大,「神」的形象瞬間土崩瓦解,我們意識到他們只是長大了的孩子,與我們有著同樣的脆弱和恐懼,而年老體衰的他們有時還顯得比我們更加焦慮和缺乏安全感。

我意識到,不願意接受(或者說是不希望)父母變老、變弱才是我們爭吵、辯論、發脾氣、指責的根源。本質上講這也是一種「愛」,只是我們的表達方式和認知角度(有些自私)並不正確。

「孝」字上老下小,有承其親、順其意的含義,我們應該體會、接受父母並非完美的事實,選擇「敬」與「順」,而不要象遭遇困境的鴕鳥,把頭深埋土中,選擇視而不見的固執與排斥。

孝順不是讓我們覺得好,而應該是讓父母覺得好。

第五層境界為「顯」。立身行道,事業有成,彰顯父母,孝之終也。這一層孝道,受天資及環境所限,只能儘力而為,結果如何,我並不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安信聯安防幫 的精彩文章:

無人駕駛清潔車;自動駕駛警車;AI電視
無人駕駛送餐;AI自動駕駛晶元;智慧路內停車

TAG:中安信聯安防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