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胥河兩岸的大小鑼鼓(二)

胥河兩岸的大小鑼鼓(二)

原標題:胥河兩岸的大小鑼鼓(二)


245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45期



胥河兩岸的大小鑼鼓

茆耕茹


三、大鑼鼓的基本樂段與節奏


大小鑼鼓的演出,均附著於各類的民俗活動中。又因歷代傳承向無演奏的圖譜和文字,只憑口傳心授。時久日遠,不僅此藝因前人的逝去,而有失傳消亡之慮,全樂也易產生傳承上的斷隙。這也為一些地方演奏樂段的變換和連接,留下了必須完善和改進的空間。所以,今日大鑼鼓的一些套番(樂段)、翻番(過渡樂段),各地便有了一些變化。不僅叫法不同,打法也有異,但樂段中一些小的節奏單位組成,基本仍是楊蔭瀏《十番鑼鼓》所總結出的「一、三、五、七」 節奏。[10]這恰又可看出十番鑼鼓,甚於粗細十番、鑼鼓,傳承演奏的交融關係。久之,大小鑼鼓即便在同一地域演出,共結果便會呈現出多姿多樣的原始性、豐富性。


大鑼鼓孕育、脫胎於清初吳地的民間禮祀之中,漸次演化出各地有別的節慶娛樂演出。儘管其演奏的樂段、節奏、技法,不斷變化、成熟,明正德年間軍樂「靖邊樂」之鏗鏘有力、催人奮進的威猛遺響,仍為其繼承,響於今人的耳邊。


大鑼鼓今在江蘇南部和與其毗鄰的安徽省郎溪縣,因主要由小五套、大七套,十二個相對獨立,且又能連綴的鑼鼓樂段組成,故稱十二番鑼鼓。又因其領奏的樂器為大同鼓。故雖各地的番頭打法有些差異,卻通稱大鑼鼓。它的演奏套路(公式)是由長喇叭起引,稱起套;接著由各自不同的長套、快番(快翻),分別共同依次引進十二番(小五套、大七套)各個樂段。因十二番之間又需連續演出,各樂段之間的過渡,必須由各自的長套、快番連接。其演奏的情況,這裡以定埠民俗文化村為例:十二套依次第一次演奏完畢後,需再重複演奏時,則第二次演奏必須從第二套開始,第三次重複則需從第三套開始,如此遞減。這一打法,村民稱這叫「打一套甩一套」。一套套甩下去,直到演奏完畢,也已連續數小時了。


各地大鑼鼓的演出,時間有長有短。與梅渚鎮定埠西北相連的南京市高淳區,稱大鑼鼓的套數有大五套、大九套,共十四套;與梅渚鎮正北相連的溧陽市殷橋,卻稱是小五套和大九套,也是十四套。梅渚鎮定埠民俗文化村,卻稱是大六套、大九套,共十五套。翻番的多與少,這裡通稱大鑼鼓。這一情況的出現,與各地的演奏習慣和配合演出的內容長短有關。


大鑼鼓的演奏不僅有自己的套路,還有特例的安排。如在配合演出時,遇有較為歡快、緊湊的場面時,套與套之間不經過長套和快翻,即可從正在演奏的套數(主要樂段)結束時,直接進入下一套,稱連環套。除此,有時現場上的表演,非一套(樂段)鑼鼓時間的結束,或需稍前或需後延,這時鼓師則需視情況而定,或減或增,快速配合,以求整體的演出效果。以上情況,看似難以掌握,在實際的運用中,由於鼓師的技藝嫻熟,即興應對起來也會有滿意的效果。當然,這與大鑼鼓樂段本身靈活易變的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大鑼鼓的演奏,在特殊的情況下,還有單雙套數連續演奏的情況。即十二番鑼鼓依次正常演奏完畢,演奏還需繼續進行,這時便又會以各自的鑼鼓套數,如小五套、大七套等,分別按每一樂段的單雙套數分拆開來,按一、三、五、七、九、十一;二、四、六、八、十、十二,依序進行連續演奏。


大鑼鼓樂器的配置,分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兩類。基本配置是大同鼓一堂,余為中號蘇鑼、大鈸、小京鈸、小馬鑼各一件,共為五件。而今配置使用較多的情況,則是大同鼓一堂,餘四件均為雙數,共為九件。在吹管樂器方面,今日常見的是銅質長喇叭、嗩吶、竹笛,一般均為兩件,合為六件。過去如遇到節日演出,有的班社吹管樂器,還另增小嗩吶、簫,各兩件,梅渚鎮北庄的跳五猖,過去就這樣演出過。


關於大鑼鼓每堂的人數,按平時一般演出統計,打擊樂器需要五至九人,吹管樂需四至八人不等。折中統計打擊樂按七人統計,吹管樂按四人計,再加上演奏中預備輪替的演奏人員二名,一堂大鑼鼓至少也應有十三人了。


在演奏上,大鑼鼓的音響藝術效果,令人煽情、震撼。大鈸與小京鈸音差有別的配合,豐富了鑼鼓表現的能力。加之長喇叭的清脆、響亮、跳動的音符,以穿花、呼應的節奏配合,極大地襯托出歡樂、快暢的氛圍。


2011年春節期間,梅渚鎮定埠蘇皖降福總會出會,高淳區椏溪鎮定埠(北)黃泥墩,井頭兩村民組,隨大太子巡演之大鑼鼓班


大鑼鼓所使用的鼓架,也極具觀賞價值。架身的四柱用綵綢纏繞,架頂四邊花團錦簇,架下置紅色木條欄杆。條柱上刻工精巧,精緻華麗,宛如迎娶新人的花轎。往日為了大鼓巡遊時演奏的方便,兩根穿桿由鼓架左右兩邊穿過,前後兩人配有肩繩肩擔,同時雙手提置鼓的穿桿而行。今日有的則將大鼓連架置於板車或小型三輪車之上;(圖5)還有的則將大鼓連鼓架,置於機動三輪車上,(圖6)拉著或騎著遊走,配合演奏。



2011年春節期間,梅渚鎮定埠蘇皖降福總會出會,梅渚鎮竹墩頭村民組,隨方將軍巡演之大鑼鼓班


四、小鑼鼓的基本樂段與曲牌


小鑼鼓是以小堂鼓(或小型扁圓鼓或板鼓),為班社的領奏樂器;又因其常在紀念民間崇敬的地方神祇前配合演出,故又稱跳菩薩鑼鼓。小鑼鼓的番頭(樂段),也十分豐富,有小十番、小五番、三番頭等。除此,嗆啷鈸、翁叮上水等樂段,因節拍不如上述三種番頭之多,則常被用於時段較短,而又氣氛較合的場面。但前後兩者,都是小鑼鼓常用的合樂段落。


小鑼鼓演奏的特點,十分強調打擊樂的尾句運用。如小十番第一樂段結束,突出的是小鼓音色。第二樂段結束,突出的是小鈸悶擊的聲響。第三樂段是小鈸的擊拍聲響。第四、五兩段,突出的是小鑼。此類情形,在小十番、小五番、三番頭、新八番中,都有各自的表現。但其基本節奏的變化,與大鑼鼓的演奏有著相似之處。小鑼鼓各有自己特色的樂段和曲牌,演奏的速度、力度,有自身的特點,表現力也極強。


小鑼鼓中嗩吶、竹笛使用的曲調,都是來自民間節日和喜慶中常用的曲牌。1992年4月22日上午,郎溪縣音樂工作者姚木森,[11]應本人相邀,兩人專程採訪了退休後,居住在水鳴中學內的當年定埠嗩吶吹奏高手高根水(1912—1994年),老人時年已整八十歲。其八歲學藝,十歲拜師學吹嗩吶。一番交談後,記下了由老人口授之嗩吶曲牌大開門、小凡調、大凡調三曲,竹笛柳梢景一曲等共約六至八曲。老人雖當年中風在身,神智清晰,但口述已感吃力。據其稱,還有一些曲牌因來訪突然,需慢慢回憶,口中才能念出。又稱其中有些曲牌,來自戲曲。


以上情況是指大小鑼鼓,在一般演出中的情況。如遇一些禮祀規模較大的場合,大小鑼鼓都需輪翻使用,那又是另外一番情景。這裡以梅渚鎮北庄的跳五猖,1993年1月2日的演出為例:這次跳五猖的全儀,共分十項儀程。在全儀未正式舉行前,族眾在外壇的場地上,擺好祠山(張渤)神剎及五位猖神、四副身(道士、和尚、土地、判官)的神位;大小鑼鼓兩班齊奏,並配以長喇叭、嗩吶、竹笛。一、五正身(五位猖神)、四副身入壇、佔位;大鑼鼓連翻奏十二番,配以長喇叭。二、叉將入壇,大鑼鼓奏連環套;配以長喇叭,嗩吶吹奏秧歌、八仙飄海兩調。三、叉將擺「天下太平」四字;竹笛吹奏八仙飄海調。四、兩小生、兩值路入壇走場;大鑼鼓奏小五套。五、門司禮神;奏小鑼鼓中的小十番,後改為請神專用的請神小鑼鼓。六、族長向眾神祇一一敬酒禮拜;嗩吶、竹笛合奏洋調。七、眾神祇互請,赴壇祛祟(道士先出);奏十二番,配以長喇叭。八、至和尚、判官互請時對舞;大鑼鼓奏連環套,配以長喇叭。九、五正身、四副身祛祟對舞;嗩吶吹奏凡調。十、祛祟完畢,九身走穿花大圓場,以示互為道別;奏十二番,配以長喇叭,嗩吶吹奏種麥調。鑼鼓演奏及九身表演,風起水生,各顯其能。

以上已可見跳五猖中,大小鑼鼓合樂演奏之大略情形。


定埠民俗文化村小馬燈演出,專以小鑼鼓配合,又是另外一種情況。從開場至三角陣收鼓,再奏四至八角陣、雙排陣翻梅花陣、擺字、單雙運馬至十字八門等,每換一陣式,均需使用不同的小鑼鼓套數。其中均穿插有長喇叭,嗩吶或竹笛的配奏。實際上僅在胥河南、北兩岸,大小鑼鼓合樂的情況,早已是各地各樣。用民俗村鼓師呂新龍的話說:「一個師傅一把尺」。(圖7)



2011年春節期間,梅渚鎮民俗文化村小鑼鼓班正在演奏,擊鼓者呂新龍


小鑼鼓的樂器配置,打擊樂有:小堂鼓(或小型扁圓鼓或板鼓)、京鑼、鏜鑼、中鈸與小京鈸各一,計五件。吹管樂器有銅質長喇叭、嗩吶、竹笛各二件,計六件。合計十一件。因小鑼鼓亦為大鑼鼓同班人員交替演奏,此歇彼起,故小鑼鼓的人數,仍屬大鑼鼓班中,不再另計。


五、結 語


大小鑼鼓在清初「十番鼓」,以及後來的「十番鑼鼓」的長期交融影響下,終形成了自身眾多的特點,併流傳至今。乾隆五年(1740年)十番進入清宮的南府,至道光七年(1827年)裁撤,已歷八十七年。客觀上講,十番鼓進入南府,無疑推進了這一鑼鼓形成在民間的流行。值得一提的是,這類鑼鼓不因道光七年(1827年)十番學在南府被撤而湮滅,相反在吳地的民間卻有了更大的發展與普及。今日在該地所能接觸到的鄉人,不論其何種職業,只要提起大小鑼鼓,無不口中能念出其中幾節敲打的節拍,以示見面時的輕鬆、愉快。這確可見大小鑼鼓,在吳地民間紮根的深厚。


大小鑼鼓不同於華北、陝西的腰鼓、圍鼓、陣鼓等表演形式,翻番的演奏方法及吹管樂器配合間的合樂旋律,極具江南吳地之色彩。大小鑼鼓完全不同於戲曲鑼鼓,是中國打擊樂傳承之碩果,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獨具形式的中國鑼鼓音樂之一種。


大小鑼鼓簡便易學。今日演奏人員之眾,地域之廣,利用價值之高,受歡迎程度之深,都是一般打擊樂難以比擬的。


儘管大小鑼鼓為今日吳地社會基層民眾廣泛歡迎與使用,但長時期以來任其原始「活態」的存在,缺乏進一步對其意義、價值的理性認識,不能不說是一種缺失。時代不同了,前輩學者楊蔭瀏的《十番鑼鼓》著作,已是當前難得一見的此類音樂整理、研究的開山之作。其所記從時間段上講,恰是清末至民初前期,此種鑼鼓承前啟後的重要範本。這些,對我們今日的研究,無疑具有開啟領道的作用。今日有關學術單位或個人,如能對其進行系統的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定有益於這一門類藝術演出的提高,更為日後這筆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

2014年6月20日


文中圖片均由茆耕茹於2011年2月10日攝


注釋:


[1] 本文所引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之文,均請見該書中冊第二十四至二十五卷,中華書局1997年11月(湖北第3版)。


[2],讀qí,參差不齊。合,合拍整齊之意。


[3] 本文段摘自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虹橋錄下?12、十番鼓者」。中華書局2007年10月(北京)版第255—256頁。


[4] 見明萬曆至清康熙間人張岱著,劉耀林校注之《夜航船》卷九「禮樂部?漁陽摻撾」下註:摻撾,音傘查。摻,擊鼓法。撾,擊鼓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2版第427頁。


[5] 見張岱《陶庵夢憶》「虎邱中秋夜」,上海書店1982年6月影印版第42頁。


[6] 張岱《夜航船》卷九「禮樂部?漁陽摻撾」:「正月十五,試鼓」,「淵淵有金石聲,四座為之改客」,第427頁。


[7] 見王芷章編《清昇平署志略》第二章「沿革」,多處記有十番學。首領二名,官級七品,道光七年(1827年)裁撤時共二十人。其中著名十番鼓手郭喜,擅奏吉祥鑼鼓等。上海書店1991年12月據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1937年版影印。

[8]、[9]、[10] 楊蔭瀏《十番鑼鼓》「一、十番鑼鼓的發生和發展」中佚名之《粵逆紀略》,以及「四、鑼鼓段」,「三、論節奏特點」,人民樂音出版社1980年12月北京版。


[11] 本文只是大小鑼鼓淵源之初考及其一般情況的介紹。姚木森編《跳五猖音樂》,收錄於茆耕茹編著的《胥河兩岸的跳五猖》一書。該書作為中央文化部1993年2月批准的兩岸文化合作之「儺戲考察與研究」項目,由中國劇協、中國儺研會與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共同合作調查、研究的成果叢書之一,台灣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10月台北版。


《跳五猖音樂》所錄之譜如下:大鑼鼓周泰生、周樹根口述,姚木森記錄了十二番鑼鼓總譜,並有分析;周際奎口述,姚木森記譜的小鑼鼓之嗆啷鈸、小十番、三番頭總譜,以及長喇叭不同的吹奏方法。另附胥河北岸定埠呂小譜口述,呂復廉記譜之大鑼鼓的大五套主旋律譜。芮孚仁口述,呂復廉記譜之大鑼鼓的大九套主旋律譜。高根水口述,姚木森記錄的曲牌8種。以上各譜因本文篇幅所限,未予載錄,請能予參見。



(作者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編劇、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明清寧國府平原圩區生態變遷與社會發展(一)
「崔侍御」即崔成甫說補證——李白史料的新發現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