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中軟分享:物聯網成敗關鍵點是什麼
思科年初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頗受爭議,這份報告預計在所有的物聯網項目中,有75% 的項目將以失敗告終。然而有趣的是,同在年初,阿里巴巴旗下12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對AI等前沿技術將在2018年如何影響世界的預測中,一致認為:隨著AI技術成熟加速,IoT領域將迎來真正大火大熱的一年。
預言本無所辯駁,孰是孰非暫且不提,但如果單純從IoT角度來看,這個行業確實呈現出發展的瓶頸,畢竟IoT從上個世紀就開始被提及,也許思科那75%的驚人數據不是憑空而來。只是,如果將AI加進來,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天生一對:AI+IoT遠不止1+1>2
物聯網覆蓋範圍非常廣泛,對人類生產、生活也將產生深遠影響。據 IDC估計,2017 年全球物聯網總支出為 8000 億美元,較去年同比增長 16.7%。然而物聯網早期的發展總有那麼點兒「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物聯網大火之時,大家紛紛把座椅板凳甚至窗帘都連上網,為了連接而連接,但人最終需要的是服務,僅僅聯網是沒用的,解決具體場景的實際應用才是技術發展的根本動力。
以窗帘為例,連接之後還要升級:人與窗帘可交互;窗帘能夠感知到人的需求,比如太亮了可自動關閉,太黑了能自動打開等。也就是說,單純連接沒有意義,重要的是給連接一個大腦。
AI技術的加速及逐漸成熟讓IoT看到了新希望。AI是IoT的大腦,讓設備的簡單連接上升為智能連接,讓萬物互聯進化到萬物智聯;IoT是讓 AI 具備行動能力的身體。就像人類的眼睛,耳朵,鼻子和皮膚感知我們周圍的世界一樣,IoT中數十億的感測器和攝像頭採集周圍環境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發送給AI進行分析和處理。這些數據也是AI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養料,協助AI變得越來越聰明,做出的決定也越來越明智。
IoT帶來的連接設備和數據類型要遠遠大於傳統互聯網,可以這樣說:缺少 AI 的 IoT會變為「雞肋」,缺少 IoT 的 AI 會成為「傻瓜」。只有兩者相結合,才是未來。
依靠著AI的「增值」作用,IoT煥發「第二春」,AIoT(AI+IoT)的概念也孕育而生。
2017年2月,《人工智慧晶元助陣,物聯網將進化為AI+IoT》一文提到,「受過訓練的AI系統,目前在特定領域的表現已可超越人類,而相關軟體技術迅速發展的背後,與專用晶元的進步息息相關。在晶元對人工智慧的支持更加完善後,物聯網將進化成智聯網。」
2017年11月,中國領先的智能物聯網生態平台特斯聯科技就在其「萬物智能·新紀元AIoT未來峰會」上首次提出AIoT的概念,認為AIoT融合AI技術和IoT技術,通過物聯網產生、收集海量的數據存儲於雲端、邊緣端,再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慧,實現萬物數據化、萬物智聯化。
國外巨頭也已經開始積極布局AIoT。微軟2018年4月4日宣布,計劃在未來四年內,向物聯網相關的各種項目投資50億美元,用以提供智能化服務。此前,谷歌也曾公開宣布計劃用5000萬美元收購物聯網平台Xively,高調進軍AI+IoT行業。AIoT已經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場景為王 人工智慧走向「應用智能」
AIoT之所以成為焦點,簡單來說,是因為隨著5G以及NB-IoT、IoT Connect連接協議等不斷成熟,IoT在連接的終端數量上,有了爆髮式的增長。據Gartner預測,2017年全球使用中的連網對象將達到84億個,較2016年增加31%,到2020年更將增至204億個。從城市的大場景上來看,雪亮工程、智慧城市建設也為IoT積累了廣泛的包括建築、社區、城市的場景連接基礎。與IoT集合,AI技術能更迅速地擺脫「實驗室化」特徵,快速在實際場景產生價值,同時,AI也能通過深度學習和演算法的更迭迅速積累碎片化的行業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和經驗重構,帶來巨大的市場價值。
IHS Markit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共裝有1.76億個監控攝像頭,而這一數據預計在三年內會刷新到6.26億個,但同時也會面臨新的問題:如果一旦發生案件,海量的圖像及視頻排查工作可能會變成工作人員的「噩夢」。但AIoT技術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整合AI人臉識別技術,將收集到的數據上傳至雲端比對,並通過AI演算法實現數據智能化分析、處理,系統有了「大腦」,人力解放了,工作效率也得到顯著提升。所以在目前的城市安防領域,AIoT及大數據的技術可謂炙手可熱,城市安防系統的智能化升級也是現階段主攻方向。這還僅僅是AIoT應用的冰山一角。
在AIoT時代,人工智慧開始朝著「應用智能」轉變。AIoT被認為是萬物智聯時代重構商業模式及智能生活的核心技術。當 AI 遇上 IoT ,包括消費、金融、汽車、文娛、高端製造、教育、物流、房地產、安防等的行業,將與IoT積累的數據與設備智能結合,最終形成產業智能化發展。
All in AIoT,發令槍已響
時間拉回到2017年11月28日,智能物聯網生態平台特斯聯科技開了一場大腕兒雲集的「萬物智能·新紀元AIoT未來峰會」,面向未來建築與未來城市,進而開啟AIoT的產業化落地時代,此後小米在其IoT開發者大會上宣布與百度 「在一起」,以謀求共同打造智能硬體方向的IoT+AI產品和技術。
自此,AIoT產業化落地也成了行業的焦點。如果說小米與百度合作聚焦的是「屋內」智能家居的智能化連接,那特斯聯的AIoT生態平台聯合合作夥伴就是謀求「屋外」建築及城市場景的落地與應用。一個突破了用戶智能硬體應用場景的局限;一個打通了未來建築與城市的數據孤島,連接了宏觀的城市數據並為城市配備「大腦」,這一切都是助力打開AIoT細分場景的落地應用通道,可謂殊途同歸。
可以說,2017年以後,AIoT正在向To B(Business商業)和To G(Government政府)滲透,之前互聯網累積的線上數據正逐漸與線下打通,AIoT開始從「屋內」向「屋外」發展。
這一趨勢被阿里巴巴進一步佐證。在AIoT、雲計算領域蓄力四年後,阿里巴巴在今年3月28日的雲棲大會上宣布全面進軍物聯網領域,IoT是阿里巴巴集團繼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後新的主賽道。在阿里構建的宏大 「商業藍圖」中,IoT就像無處不在的神經網路,連接和採集數據,將物數字化。
目前AIoT市場有三大特徵值得注意:
1. 起跑線優勢
BAT雖然紛紛布局並加速AIoT應用落地,並不代表就具備了先發優勢,反而是一些新興科技企業正確把脈、精準切入。尤其是近幾年湧現出的獨角獸企業,更是在戰略、技術、產品、方案上提早布局並全面加速,特斯聯正是其中之一。所以從這一層面上看,巨頭入場並沒有起跑線上的絕對優勢,反而會落後於一些創新科技公司。
2. 市場巨大難獨吞
從目前來看AIoT行業份額巨大,加之應用的細分領域眾多,市場不會被一家或者幾家吃掉,能否搶佔市場的關鍵是技術應用和商業落地能否達成,是否真正從市場剛需出發而非瞄準偽需求。比起消費級市場,在傳統領域中,AIoT擁有更廣闊的「剛需」市場,包括安防、城市規劃、醫療健康、工業製造等,而這些領域與政府、開發商等機構緊緊掛鉤,領域內的經驗者往往具有很深的「護城河」,比如主攻智慧建築和智慧社區智能化升級改造的特斯聯科技、主攻人臉識別攝像頭的海康威視等。雖然百度、阿里紛紛表示要開展城市等多細分場景的布局,但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市場中的機會很多。
3. 落地能力是關鍵
物聯網裝上大腦後,落地能力才是關鍵。從以前IoT面臨的理想豐滿到現實骨感問題一樣,當下AIoT時代同樣考驗所有參與者的落地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真正造福於民。以特斯聯為例,在成立兩年多的時間裡,特斯聯科技已在全國30個省區的70座城市實現落地服務智能項目逾8200個,覆蓋物業面積近7億平方米,在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成功落地大量實際案例。誰能將產品方案應用落地,切實幫助客戶解決場景中實際問題,誰才是真正的贏家,不能落地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阿喀琉斯之踵」。這最後一公里看似近在咫尺,卻是衡量各家護城河深淺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果把IoT比作連接現在與未來的高速列車,AI就是其核心引擎,源源不斷的大數據為其提供燃料,但真正可以讓列車動起來的,還是平穩的、契合軌道的輪子。車輪就是落地,它承載了AIoT一切技術理想,腳踏實地地駛向未來。
哈爾濱中軟卓越具有完善的IT職業教育體系,提供基於崗位的項目實戰訓練,投重金研發了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准員工。「5R(5Real)」實訓課程體系,5R即:真實的工作環境、真實的項目經理、真實的項目案例、真實的工作壓力、真實的工作機會。課程設計主要培養學員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實際項目讓學生熟知軟體開發的流程,每年有無數學子從哈爾濱中軟卓越走向IT行業,選擇通過正規培訓的職業教育進入IT行業。哈爾濱中軟卓越助您走近夢想,走進輝煌人生。


※哈爾濱中軟分享:物聯網不落地嗎
※哈爾濱中軟分享:網路安全十大坑
TAG:中軟卓越哈爾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