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人的傳統主食小米

滿族人的傳統主食小米

4月17日我們發表滿族民俗專家富察晨楓的文章《《滿族人的飲食》(一)》,

4月19日發《《滿族人的飲食》(二)》,

4月21日發《《滿族人的飲食》(三)》,

4月22日發《《滿族人的飲食》(四)》

4月30日發《《滿族人的傳統飲食》(五)滿洲人的野菜美食》

5月2日發《《滿族人的傳統飲食》(六)滿洲人的節慶飲食風俗》

今天發表第七部分:滿洲人的傳統主食小米。

《滿族人的傳統飲食》(七)

「滿族人的傳統主食――小米」

一種禾本科農作物「穀子」的果實脫皮後即是「小米」。

滿族的先民們,由漁獵經濟逐漸轉化為農耕經濟的過程中,首先接觸和種植的農作物就是穀子。它從秦晉大地傳植到白山黑水間的東北大地,已有2000多年的耕種歷史。在「稷、黍、稻、麥、菽」的五穀中(稷:穀子,黍:粘谷、菽:豆類)谷占首位。因是神農所發現,所以人稱「神谷」,因而才出現「山河社稷」一詞(自然界、生物和食物統稱)。

「小米」分「白小米」和「黃小米」兩種。做出來的米飯或「餑餑」,白小米都要優於黃小未。在清代,白小米始終是宮廷貢米之一。吉林省的烏拉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盛產白小米的主要地區。滿族的先民們也一直將白小米當做日常主食(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的60年代)。滿族人認為「小米飯養人,老少適宜」,產婦老年人和病人都用小米飯來補養身子。

股市脫皮錢要放在熱炕上,驅除水份,在碾子上要經過反覆三遍才能變成小米。小米飯多以撈飯為主,也可悶飯或做粥或者水飯。

小米撈飯是將小米淘好(二至三遍),用寬湯水煮至六、七分熟後,用笊籬撈到盆里,然後用鍋再蒸一遍。其特點是:散落、肉頭、暄騰,米味濃香。煮飯的米湯還可做湯或燉菜。

小米用寬湯水煮熟撈出,加水投一下即成了小米水飯,小米水飯是產婦補養身子和催乳增乳的最好飯食。同時也是人們吃完「餑餑」時用水飯墊底,以防「燒心」(胃返酸)。

小米穿上一定比例的黃豆,經過浸泡後拉成水面。可做成甜餅子、小米麵發糕或做成煎餅。

稗子,是一種生產期短、喜歡低洼地塊的農作物。其加工出來的米叫「稗子米」,也可做成稗米撈飯和其它「餑餑」。

(未完待續)

作者富察晨楓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靜安滿族神堂舉辦滿族傳統添倉節
咸豐皇帝與圓明園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