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哈佛,談大學教育

在哈佛,談大學教育

by 張燕

2018年4月的最後一個周末,我在哈佛大學參加本科生家長聚會(Harvard College Parents Leadership Weekend)。我不僅有機會和女兒一起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還有機會和其他家長一起、和哈佛本科學院(Harvard College) 的院領導做了交流。哈佛很大,但是最寶貝(Harvard』s jewel) 的依舊是本科學院。這猶如坊間戲言:哈佛的孩子眾多(一共有12個學院),本科學院才是「親生的」。事實上,哈佛的legacy 待遇(哈佛畢業生的後代在入學時有優勢),也只有本科學院的畢業生才能享受。

校方和家長的交流主要集中於三個問題:1. 如何保持哈佛本科學院在教育上的領先地位,2. 如何讓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新的時代里與時俱進(keep relevant),3. 如何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這三點不僅對哈佛重要,對其他大學也重要。從事高等教育的學者們、管理者們都需要思考這些問題。在此文中,我分享我對此次交流的理解及其我自己的看法。特別聲明:這不是對此次交流的記錄與翻譯。精闢的思想是校方的;如果理解有偏差或者錯誤,則完全是我的責任。

1. 保持哈佛本科學院的領先地位

一二百年前,全世界最頂級的大學基本上都在歐洲。德國當時有名的大學尤其多,英國的牛津、劍橋自然也是名列前茅,而美國的大學可能要在十四、五名開外才能找到。現在的情況則有了根本性改變。

美國大學的崛起自然與其國家的經濟、科技等領先地位密切相關。當然,英語作為全球最通用的語言也功不可沒。以澳大利亞為例(英國也是類似),教育與農牧業、礦業、旅遊業並列為四大外匯創收產業。這就不是僅僅用澳大利亞的經濟地位所能解釋的了,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有助於其吸引國際學生。

可是,任何一個組織,如果成功了太久,就會為過去的成功所累,固步自封、不思變革;這樣,離沒落也就不遠。看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初始成員公司,只有通用電氣(GE)還在,但是GE現在也是問題頗多,有可能被取代。企業如此,大學亦如此。

相比於企業,大學更容易在過去的盛名之下而不知不覺地過了時。這是因為企業面臨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雙重壓力:產品不好,客戶不買;業績下滑,投資者賣股票。而大學(尤其是名校)面臨的短期壓力則會小很多。學生及其家長們總是傾向於追逐名校的光環。美國的私立名校躺在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美元的校產基金(endowment)上,不差錢的。

既然缺乏產品市場(學生及家長的追捧)和資本市場(「不差錢」)的外在壓力,名校的變革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領導者的憂患意識。既然哈佛本科學院的領導者有憂患意識,具體的解決方案倒不用為他們擔心。聰明的腦袋們在一起總會碰撞出火花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如何保證生源的多樣性和機會的均等性,讓更多有才華的學生能夠入讀哈佛而不受制於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正如哈佛本科學院的院長Khurana 教授所強調的:人才哪裡都有,但是機會不是哪裡都有(「Talents are everywhere, but opportunities are not.」) 。既然如此,如何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甄別優秀人才,就至關重要。與此相關,大學教育越來越昂貴,如何讓無法承擔學費的優秀學生也能接受優質教育,也就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校友和有經濟實力的家長捐款了)。

2. 保持(博雅)教育與時俱進

這一點與前一點密切相關:一個大學如果能不斷地調整其教育的方式與內容,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她自然能保持其領先地位。

哈佛本科學院的特色是博雅教育。早期學生的必修課包括哲學、文學、數學和拉丁文。其教育理念在她的校訓上可見一斑:Veritas。Veritas 是拉丁語,是「真理」的意思。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富一家,也不是為了強一國,甚至不是為了科技進步,而是為了追求真理。頗有古希臘之風!看到這樣的校訓,我都不免心潮澎湃。

可是,當今本科教育的大趨勢卻是越來越偏向職業化。在大學中,本科生傾向於選擇那些有助於將來找工作的學科,比如商科和工程等。我自己的學校(Rice University) 的本科生教育也是博雅教育。前不久,我看到Rice University本科生現在的專業選擇分布數據與十年前的數據。對比發現,選擇人文學科(Humanities) 的本科生比例與十年前相比,明顯下降。更多的本科生選擇工程(電機工程、化工工程)等直接「有用」的專業;輔修商學的本科生也是越來越多了(在我們學校,本科生沒有商學專業,但是可以輔修商學)。

by 張燕

這種偏向職業化的專業選擇,不僅體現了學生的意願,更多的是反應了家長的要求:我給你付了這麼多的學費,你總要學個能找到工作的專業吧!相對而言,人文學科的本科畢業生確實難找工作, 即使找到工作其收入也相對較低。

那麼,對哈佛本科學院而言,如何在博雅教育和實用型教育之間達成均衡,就很重要。學生們既要追求真理,畢業後也要有飯吃,是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思路就是促進哈佛的各個職業研究生院與本科學院的合作。一方面,研究生院的教授們給本科生開課,提供職業型教育。另一方面,創造機會,讓本科生跟著研究生院的教授們做研究。

與時俱進這一點,對我們商學院來說自然非常重要。商學院的教育,相對而言,與實踐的相關性還是很高的。尤其是給MBA、Executive MBA 上課,光講理論是沒有人聽的,一定要理論結合實際,讓學生們可以學以致用。但是,商學院的科研與實踐的相關性就差一些了。2017年10月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SMS) 的年會在休士頓召開,我是三位聯席會議主席之一。會議晚宴是在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恐龍化石廳。我開玩笑說,我們需要在牆上打出一個標語:「如果不求變,我們將和它們(化石)同命運」。

3. 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

相對於前兩點,家長更關心這個第三點。對於第一點,從家長的角度來說,哈佛都存在三百多年了,牛也牛了上百年了,再牛個三、四年肯定沒問題。至於她將來是否還是處於領先地位,那不是家長要擔心的問題。第二點對很多家長來說,也不是問題。上哈佛的孩子都是有其它選擇的:因為喜歡其教育理念,所以才來。

唯獨第三點,與每個人密切相關、並且是迫在眉睫。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哪個學校都重要;不僅對本科生重要,對中學生、研究生也重要。這些年,太多的學生在生命即將綻放、或者正在綻放的時候,突然停止,實在可惜。

也許有人會說,你都考上這麼好的大學了,還有什麼不滿足的?事實上,處於各個位置的人們都有他們面臨的壓力與苦惱。越是優秀的孩子,越要強,壓力也越大。有名的「賓大臉」(Penn Face),就是一個例子:不管內心壓力有多大,表面上一定要看起來很完美。賓大如此,其他名校何嘗不是如此?然而,當學生把壓力埋在心裡,一旦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不再能夠承受時,後果就不堪設想。2013-2015這兩個學年裡,一共有7名賓大學生自殺(章節附註1)。2009-2010這一學年,康奈爾大學有6名學生自殺(章節附註2)。據統計,全美高校的平均自殺率大約為每10萬人有6.5-7.5人自殺(章節附註3)。

然而,如何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卻是一個難題,這裡既有學生個體的差異,還牽涉到個人的隱私。現在大多數學校都有心理諮詢服務。儘管學校有諮詢服務熱線,去尋求心理諮詢很大程度上依舊是學生自己的責任。可是,深深受到心理困擾的學生可能不會主動地去尋求幫助。這樣,心理諮詢服務熱線等設施的作用就會比較有限。

「示弱」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尤其在名校里,每個人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完美」,讓一個學生去「示弱」、去展示自己的「不完美」是很困難的。現在很多學校(包括Rice University) 有各式各樣的心理健康項目(wellness programs),讓一組學生(或者教授員工),在一個中立、安全、保密的環境里把心裡的壓力與挫折說出來。

by 張燕

這樣的心理健康項目有的比較簡單,就是幾個人聚在一起聊一聊。有的比較正規,有專業的心理諮詢人員帶領,項目的設計有理論依據(譬如: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不僅有小組交流,還伴以瑜伽、冥思和戶外等活動。這樣的項目也有助於及早發現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人,建議和鼓勵他們去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家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我看來,孩子上了大學,他們選課、選專業之類的事情,家長都不用管,孩子可能比家長懂的更多。家長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當好兩個「袋子」:「錢袋子」 (付學費)和「情緒垃圾袋」。「錢袋子」的作用不言而喻,「情緒垃圾袋」也很重要。孩子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從住在家裡到住學生宿舍的轉換、甚至經歷氣候環境的變化,都是很大的挑戰。今年波士頓的冬天非常漫長、而且格外寒冷,四月份還在下雪。我的一個久居波士頓的朋友說:「我到這個年紀不應該再因為天氣而哭了;可是,今年冬天的某一天,我還是因為惡劣的天氣哭了」。這種長時間的雨雪天氣,對那些習慣於西岸和南方艷陽天的孩子們而言,確實很難受。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需要充當「情緒垃圾袋」,讓孩子及時地釋放出負面情緒,避免孤獨感,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支持。

教育很重要,搞好教育卻不容易。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我的角色是大學教授;孩子上大學後,我又成了大學生的家長。這兩個角色思考問題的角度挺不同。前者考慮問題更為長遠、更為理性一些。後者只在意我的孩子在這幾年裡怎麼樣。這兩個角色的共存讓我能夠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與思考問題。祝願所有的孩子們和學生們都能夠健康地成長、度過快樂和有意義的一生。

章節附註:

1,2,3均來自「』Penn Face』 and the 『social Ivy』s suicide problem, and how students are fighting back.」

https://billypenn.com/2015/12/11/penn-face-and-the-social-ivys-suicide-problem-and-how-students-are-fighting-back/

萊斯燕語專欄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管理學季刊 的精彩文章:

攻克論文寫作困難系列之5:如何選題和尋找靈感?
寫文章需要什麼樣的合作者?

TAG:管理學季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