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火爆全球!她寫盡了女性的生存困境

火爆全球!她寫盡了女性的生存困境

文 |頭大腦仁小

《女孩們》這本小說實在很火呢!

美國亞馬遜小說暢銷榜第一名,《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被《華盛頓郵報》等多家權威媒體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生於1989年的作者艾瑪·克萊因被權威獎項評選為「美國最佳青年小說家」。小說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吸引了全世界的青年男女們。出版商們更是拿它與《麥田上的守望者》造成的轟動效應相類比。

我在kindle上快速翻看了一下這本書,感覺小說比較有意思的還是選取的視角:將一個美國人眾所周知、充滿傳奇與悚動色彩的人物作為背景,然後用一種女作家所擅長的細膩的女性視角來描述驚天大案不為人知的側面;以一個平凡女孩的各種瑣碎的心理,來揭示社會大事件里某些層面的真相,也揭示出女孩們在這個社會中的境遇。

小說的背景是美國著名的「曼森家族」的故事。

「曼森家族」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異教組織,領袖查爾斯·曼森一度是整個美國的噩夢,被《滾石》雜誌稱為是「活著的最恐怖的人」,不過他在去年已經在監獄中去世了。

這個大魔頭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監獄裡度過,但這仍然不妨礙他擁有眾多的崇拜者,他在監獄裡還不斷收到四面八方發來的郵件,有不少人依然希望成為曼森家族的成員。80歲時,他還在監獄裡和20多歲的女孩結了婚。

我最初知道這個名字是因為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波蘭斯基性侵案的時候,有人翻出了他那些苦痛的歷史,為他博得幾分同情。其中最有名的一件就是他和好萊塢性感女星沙朗·塔特結婚之後,塔特與她八個月大的胎兒,還有她的另外4名朋友們,在私家別墅里被人以極其殘忍的手法殺害。

難以想像,這樁殺人案是一群漂亮的女孩們乾的,而它的幕後主謀則是背後的那位曼森家族的領袖——查爾斯·曼森。

這不是曼森和他的信徒們第一次殺人,曼森以耶穌兒子自居,他以自己的花言巧語迷惑眾人,以藥物毒品控制人,對信徒們灌輸要徹底改變世界、建立一個新秩序的美麗謊言。他的信徒大多數是女孩,他們一起策動了連環殺人案。

對曼森家族的庭審佔盡了全美國人的眼球,庭審耗時9個月,佔用的司法資源堪比辛普森案。在庭審上,幾個年輕的姑娘們更是引人注目,他們漂亮、性感,經常還帶著微笑、哼著歌走入法庭。

曼森拒絕律師為其辯護。他自己一向就是個言辭有力的煽動者。他說了一句話,我覺得非常非常牛,實在是對資本主義制度最有力的打擊——「你們想殺了我?而我已經死了,死了一輩子了!我已經在你們建造的墳墓里度過了三十二年!」

聽了真是讓人渾身發冷啊。

曼森家族的傳奇性,成為後來無數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

而《女孩們》和它們很不一樣。

「那片笑聲,讓我抬起頭來;那些女孩,讓我移不開目光。」《女孩們》的開篇,作者艾瑪·克萊因這樣寫道,讓我想起歌手朴樹的那首經典歌曲《那些花兒》。在公園裡女孩們的嬉戲打鬧中,在光影斑駁的畫面之中,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中年伊薇的內心被影影綽綽地喚醒。

這是一個關於青春期女孩的故事,她們敏感、孤獨又渴望被關注;她們被漠視、被侮辱與損害,內心充滿壓抑;她們渴望成長與刺激,又為此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故事始於1969年的美國,在北加利福尼亞那個躁動不安的夏日,14歲的少女伊薇雖從小家境優渥,但父親出軌、父母離異。伊薇既不夠漂亮,學習成績又不夠好,暗戀別人,卻得不到任何愛的回應。

她的人生看起來是如此微不足道和乏善可陳。她就像一個無足輕重的透明人,生活對她而言就是一間漫長的等候室,唯有等待著某個人來告訴她自己的價值。

這一天終於來臨。當時的美國,嬉皮士運動如火如荼,某天伊薇在廣場上發現一群嬉皮士女孩,她們放蕩又性感、叛逆而不羈,輕而易舉地成為人群中的焦點,面對大眾的驚愕與質疑又是如此驕傲與不屑。

其中又有一個漂亮的黑髮女孩蘇珊,她對於伊薇而言就像一束閃亮的光,立刻成為了伊薇心嚮往之的榜樣。而且蘇珊和她,還頗有些心心相惜。蘇珊認為她是一個特別的姑娘。

於是,伊薇死心塌地地追隨起了蘇珊的腳步。她跟著女孩們來到一個農場公社,公社領袖拉塞爾的原型就是曼森了,他極富煽動性,他以「愛與分享」為名義,操控女孩們的思想,讓女孩們心甘情願地奉獻出自己的身體和靈魂。

少女伊薇天真又無知,渴望融入這個看起來美好的新世界,她和其他女孩一樣被成年男人利用和玩弄,直到有一天站到了懸崖邊上——她崇拜的女孩們在拉塞爾的鼓動下製造了慘無人道的殺人案……

一群年輕女孩以殘忍的手段殺了人,在常人眼裡,她們可能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惡魔。但小說卻以一個普通女孩的視角,連接起一個瘋狂的世界。正常與瘋狂,只有一步之遙。天使與魔鬼,也只是一線之隔。

作者艾瑪·克萊因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臨近嬉皮士文化的發源地舊金山市,對這些文化深感興趣。她正是在關於曼森家族的流言蜚語中長大。克萊因試圖以一種新的方式來處理傳說,「我聽到的故事焦點總是在男人身上,而我總是對女人更好奇。」

克萊因對女孩們抱以同情的筆觸:

(蘇珊)一次又一次奮力揮刀,似乎要讓自己擺脫一種瘋狂的病態;那樣的仇恨對我來說並不陌生。

仇恨是容易滋長的,長年來不斷地重組。集市上的一個陌生人將手掌穿過我的短褲貼在我的胯部。人行道上的一個男人沖向我,看我退縮後大笑起來。有一天晚上一個年長的男人帶我去一個高檔餐廳,儘管那時我還不到會喜歡牡蠣的年紀。餐廳老闆加入我們的桌子,還來了一位有名的電影製作人,男人們陷入了激烈的討論,我煩躁不安地擺弄著厚厚的餐巾,喝水、盯著牆面……製作人在笑我,其他人也一樣,那個年長的男人隨後送我回家的時候把我的手放在他的陽具上……在我女孩的面孔之下震顫著仇恨——我想,蘇珊認出來了。

在作者的筆下,即便殺人犯的女孩們,在被警察逮捕時,都表現出一絲驕傲的尊嚴。而那個主謀拉塞爾,卻只顧著逃命,「好像他跑得過警察似的」。

而書中蘇珊和伊薇之間的曖昧,呼應著如今流行的LGBT話題。蘇珊在最後把伊薇趕下了車,阻止她參與這件瘋狂的事情——比起男人對女孩們的佔有和利用,也似乎只有女孩們,彼此才有著真正的理解與愛。

不少人將這本書與自殺作家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相比較,它們都寫出了女孩們被侮辱與輕慢,心靈的脆弱與壓抑。

書中,當成年伊薇向年少的女孩重新回憶這段往事時,女孩眼裡閃現的不是恐懼,而是嚮往和崇拜。一切彷彿時過境遷,然而女孩們的境遇又似乎什麼都沒變。「人們給予女孩們的生存空間如此狹小。」作者艾瑪·克萊因如此說——看來,不論在哪兒,女孩們自立自強,尋找自我的路還很長很長。

專欄回顧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慧園路三號 的精彩文章:

景甜大妹子來了,這戲我超期待

TAG:文慧園路三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