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水大觀——胡鐵錚山水畫大展」,數十位山水畫大師都在討論他

「山水大觀——胡鐵錚山水畫大展」,數十位山水畫大師都在討論他

編者按:4月18日上午,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專家與藝術家匯聚在浙江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辦「山水大觀——胡鐵錚山水畫大展」研討會,發言者針對胡鐵錚的山水畫作品,和他的一些藝術創作和理念,結合當下的一些問題做了討論。

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處處長、博士生導師,研討會主持人楊振宇在開場白中說:「山水畫在這幾年裡面變得很重要。無論是藝術界還是理論界,都思考著中國傳統的偉大山水畫在今天如何創造新的可能性。胡鐵錚老師這個展覽裡面,最難能可貴的是對既定成熟的繪畫圖示,絕不因襲,敢於在山水世界的可能性當中做自己的探索。中國山水畫有一個如此偉大悠久的傳統在,這個傳統既是我們的遺產和寶藏,也是壓力。我們應該如何來面對這些傳統的成果和成就?」

孔令偉(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假如我們能為天地繪製肖像的話,那麼山水就是這樣一副肖像。我是從這個角度來認識山水畫以及山水背後所隱含的信仰,也就是在現實世界中去找到一種超越現實世界的精神力量。宗炳說「山水以形媚道」,就是指這種自由自在、無始無終、變化無窮狀態。展覽叫「山水大觀」,題目的設計發人深思。早期的山水和後期不一樣,這是五代和宋以後的問題,天地意象就轉換成林泉意象;再到明清時期,筆墨成為一個主要的問題;到近代又出現新的問題,就是西方的藝術,光、色彩、空間結構、體量關係、畫面構成方法、風景的意念都開始進入中國山水畫。現代山水畫就是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狀態下、在和西方互動的過程中呈現出多元的面貌。但不管現代山水畫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有一點我覺得還是要堅持一下,那就是山水畫背後所隱含的情感或信仰系統,這是我們山水畫的精神指向,你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你可以用筆墨、也可以用西方的手法來表達你的作品,但山水作為大物這個意念是不能更改的。雖然它的尺幅可以很小,但它背後所蘊含情感或者信仰系統不能輕易放棄,不然的話山水就等同於簡單的風景畫,容易丟掉我們山水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胡老師的作品無論是展覽題目還是作品本身的氣象,都是有山水作為大物這樣一個精神蘊含在裡面,這是特別讓我佩服、喜歡的地方!

賈又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胡鐵錚的這種苦學的精神對我是一種激勵,我經常用他的這種苦學的精神啟發我的學生,我說你們要像胡鐵錚老師這樣的努力,到這種年齡還不斷的給自己提出高的要求,不滿足於現狀,也不滿足於什麼南宗北宗。南宗北宗不是一個分界線,南宗北宗是我們中國山水畫的一個大宗,不分南北,他是南方人,但是他畫的氣息根本不像傳統所說的那種南方靈秀,但是我就說他的追求從來是不放鬆自己,就這種苦學的精神恰恰是我學習的榜樣。我經常跟他打電話說,我要學習你這種苦幹的精神。我今年78歲,把自己作為一個白髮小兒,仍然用新奇的眼光看待大自然,用新奇的眼光看待山水,所以我講這個山水大觀它是一種無盡觀,無窮無盡的,追求無窮無盡的、永不停歇的、永遠不止息的去追求更深入、更加寬廣的東西,與天地精神往來。

卓鶴君(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胡鐵錚得了雁盪的靈氣,得了雁盪的大氣磅礴,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表現了雁盪的美。他能夠把自己的精神,通過雁盪表現出來,這是也是很可貴的。然後他在自己的青綠技法上面也做了很多的功夫,青綠山水不容易畫,但他有自己的探索。

張遠帆(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打心裡很佩服胡老師,因為他一直在求索著各種新的變化。中國的山水畫作為一個載體,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精神,而這些精神,又並不是每一個畫山水的人都能夠體會到的。能入門也不一定有緣窺看虛空世界。胡老師在山水畫中,可能體會到了一種試圖去學習和接近自然,再用在門裡習得的技藝,把學習和接近過程中得到的心得用圖像的方式加以呈現的原初之道。我們大家一直把中國文化本身的內涵歸納為一個詞,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價值又體現在哪裡呢?其實對天而言,並沒有意義,而對人,則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在藝術里尋找的,是去完成學科建設目標嗎?還是建立一個符合所有客觀評價標準的偉績呢?我想,可能我們求的是一個自身人格的提升和完善,這個可能是中國文化對我們來說比較有意義的地方。我在作品當中看到了胡老師畫了很多大岩石,我想這應該是你在畫畫當中逐漸明確、逐漸加以強化和不斷提升、完善的,最後能夠在視覺上呈現出來的一個符號形式,我在這裡面看到了胡老師的人格和性格上的特點,率性、樸厚而又堅定,正所謂畫如其人。而將習得的技藝為器,打通與自我內心世界的連接,入得門去又破門而出,到達自由無忌的境界,又是另一層意義上的修鍊之道,能到達者其實不多。一直講「文以載道」,這個「道」我想也是需要傳播的,它對於我們畫畫的人來說,是對個人的一種完善。而對於這個世界而言,成功的作品,就是對「道」的傳播。作為一個樂清人,我覺得他的作品潛在作用,就是對家鄉文化建設的一種寶貴回饋。我認為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戴家妙(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我覺得胡鐵錚的畫跟我們溫州人、樂清人那種精神完全符合,他畫的不只是雁盪,基本上涵蓋北方的山,說明他身體好、體能好,壯遊天下寫盡山水。溫州人做生意也好、畫畫也好,沒邊界概念,我看胡老師的畫也沒邊界概念,想畫什麼畫什麼,尤其他取的題目,好像很多都是人物畫的題目。有一幅畫叫《吶喊》,還有一幅畫的叫《心潮》,這些本應該是人物畫的題目,都到山水畫里來了。我看了這些題目就能感覺到胡老師身上這種法無定法、敢闖敢想,只要能想到的都能到筆下來的這種精神。其次,因為我是搞書法的,對他的用印較關注,有一方印「法無古今」,我想這方印可能就代表了胡老師對繪畫的一種追求,一切法都是我法,所以胡老師的畫裡面有傳統的筆墨,也有西方的光影,也有透視、也有體積感。畫面意境的塑造,比如一個山水裡面畫一個人,畫一個小小的簡筆的人在裡面,其實這個人怎麼畫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後的意境,畫他內心的吶喊。所以進入藝術之門後追求什麼,我想可能是要追求一種意境,在胡老師的畫裡面就能感受到他在追求的這種意境,以及他在山水畫這個領域裡面想要突破的一些東西,法無古今、法無定法,一切都是我法,這可能是胡老師內心世界追求。

盧炘(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畫名家聯會會長):

胡鐵錚是樂清人,樂清是一個很有文化積澱的地方。他既畫北方大山水,筆墨與明清以後南方文人畫不一樣,也有畫雁盪的觀音洞、小龍湫等,可以看到明清後來的筆墨在運用。所以我想說,他的筆墨基本功很紮實,但他不拘泥於筆墨,他的書法也很好。他畫出了山的那種雄偉、那種力量感、那種大體量。他講究畫面的一些立體感、一些色彩,有些畫甚至有油畫的效果。他心中對大自然有敬畏的感情,而最後畫出來的東西是他心靈中的奇變。他畫的石頭、山給我們的感覺都是體量很大,非常有力量,很厚重。很多作品構圖不同、塊狀不同,不是照抄自然,下了很多功夫。他把山水畫中配景的人畫得很小,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一種關係,對自然、對天地的一種敬畏,天地精神也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傳統。剛才賈老師也提到過,胡鐵錚其實是轉益多師,學習能力很強,有一副求藝探索的好胃口,也是南北風格兼容又能夠自成風貌的那種性格。劉海勇(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教授):胡老師的作品與他個性極相似,是屬於「畫如其人」中的大氣量。我認為有三方面特點,首先是「氣壯山河的山水性情」,這可能來自於雁盪山水的滋養、溫州山海文化的根脈、南人北相的性情等有直接關聯。第二,「以筆墨結構的設計與重構來融通寫生與創作間的界限」。透過作品中筆墨本體與形式語言,可以看到他所進行的探索。第三,「畫如其人與筆墨相表裡的境界」。胡老師這種為人的大氣以及他外顯為筆墨的自由與渾厚,映射出人生心無旁騖的一種境界。陳永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潘天壽紀念館館長):胡老師的山水畫創作有兩種主要的傾向:一類為意象性的作品。胡老師深受雁盪煙雲滋養,自然很多作品以雁盪為表現題材。胡老師畫雁盪山,畫出了自己對雁盪山的認識和感情。歷史上那麼多畫家畫雁盪山,要畫出自己的特色實屬不易。情與物遇,目擊道存,這裡胡老師抓住了中國藝術最根本的特點,也就是寄意於象。有時雖然只是狀物,但是因為有畫家心靈的剪裁,滲透了畫家的情感,所以就具有了與別人不一樣的審美情趣。我把這類作品稱為意象性作品。胡老師還有一類作品,以造境為主。如果說雁盪題材的作品所體現的是境內之象的話,這一類作品就是象外之境,通過高山大川的組合,營造能激發欣賞者想像馳騁的空間。《脊樑》《砥柱》《大岳無言》等都是這樣的作品。這些山水都不是對某一個具體地方山水的描寫,而都一種主體化山水,是著染了畫家「自我色彩」的主體化山水。這些山水不僅體量巨大,賦予它們豐富的皴擦,更顯體實質堅,更有蒼茫杳然、亘古不變的沉穆感。如果說意象性作品有胡老師自己身歷實境的話,那麼造境式作品有時候可能是一種想像和畫家有意渲染的環境,其目的是要突出他想要表達的心境,或者說是對世界的一種認知。

王一鳴(賈又福藝術工作室助理、學術委員會委員):

胡鐵錚的性格和他的作品應該說是相得益彰。我想到《中庸》里的一句話:「天生之物,因其勢而篤行」。胡鐵錚內心的奔放,造就了他手下創作的巨制,大山、大水、大開大合,尤其對中國文化、對山河大地生生不息的生命感的把握與表現。我們作為賈又福的學生,可能我們有一脈相通的東西,那就是笨、慢,所以我們和賈老師的師生巡迴展,題目就叫苦行探道。苦行探道是一種治學態度,我們也確實能體會到胡鐵錚那種苦行探道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值得我們工作室其他同學學習。

黃松清(畫展項目人、山水畫家):作為這個展覽的項目人,我見證了展覽的整個過程,有幾處感動與大家分享:第一就是胡老師「苦行探道」的精神。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大作,每一件都層層渲染的,沒有十天八天是完不成的,磅礴氣勢中顯現了他愚公移山的毅力。第二個感動是胡老師作為我們典型的江南秀美山水滋養的藝術家,卻能很好的把握北方山水的感覺。第三個感動是胡老師的人格魅力。畫展的開幕式、研討會可謂高朋滿座,理論界、美術界的專家及溫州的來賓,真是群賢畢至,從中也可發現胡老師的人格魅力。

趙輝(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研究館員):

我結合胡老師的藝術,就中國畫與傳統問題簡單談兩點看法:傳統的多元性。在當下提起中國畫傳統往往首推自元明以來興起的文人畫,認為這才是中國畫的正宗。我們並不非議文人畫傳統,但必須認識到它絕非中國藝術傳統的全部所在。且不論百科全書式敦煌藝術、也不談隋唐的青綠山水,只講五代與兩宋的山水畫,就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豐碑,毋庸諱言,胡老師的畫正是源出於此。傳統的生成性。中國畫最注重的是繼承傳統,那自然是天經地義。但今天的創新也將是明天的傳統,我們總是希望從傳統中吸收,很少想到如何反哺傳統,以及我們對於未來傳統的貢獻。胡老師努力開拓一種山水畫新的圖式,用他自己的圖式表達他胸中的境界,我想這也許是胡鐵錚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新,對傳統作出自己的貢獻。

來源:樂清日報

記者: 王常權 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文化愛樂清 的精彩文章:

馬上就開學了,你家的孩子能早睡早起嗎?不妨試試這些招
泰式、日式、韓式、中式……這位媽媽,會做各國招牌菜

TAG:愛文化愛樂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