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春天太短?去黑龍江再過一個春天!

春天太短?去黑龍江再過一個春天!

國家地理中文網

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官方公眾號

關注

框哥說:周圍總有小夥伴抱怨,春天太短,彷彿冬天沒過去太久,剛脫下厚重的外套,還來不及感受春風拂面,夏天已經準備就緒,周圍的姑娘們也紛紛換上了靚麗的裙裝。框哥在享受夏日的同時,卻也有些想念春天的狀態。陽光溫柔而不過分灼熱,一陣風吹過,街邊開得紛紛揚揚的花枝便隨風搖擺,動人至極。還好有這樣一個地方,春天在這裡流連忘返,遲遲不肯離去。

四月底五月初,中國很多城市已經逐漸進入初夏的狀態,樹葉褪去青澀,不再是嫩黃綠色,變得油光發亮。而路邊隨處可見的花,櫻花、杏花、桃花還有丁香,大多已經隨著不久前某一場風雨而「無可奈何花落去」而此時的黑龍江,卻正在醞釀一場花開。

供圖:黑龍江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詩人戴望舒曾經寫過「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哈爾濱的丁香,與詩里所說的卻並不一樣。丁香是哈爾濱的市花,這裡的丁香的外表與它處相同,柔弱嫵媚,但在看不見的地下,它的根緊緊地抓住黑土地,而看似纖弱的枝幹,則是抵禦著北國凜冽的寒風,充滿了生命的力量。

供圖:黑龍江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皇俄國為攫取中國東北資源,修建了中東鐵路。中東鐵路建成後,大量外國僑民進入哈爾濱,各種樹木花卉也隨之被引進,丁香就是其中一種。萬簇花枝眼前搖曳,陣陣清香撲鼻而來,哈爾濱大好的季節就來到了。

供圖:黑龍江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群力丁香公園是丁香的「大本營」。春天時候,整個公園便成了丁香的海洋,密密匝匝的丁香花盛開在公園每一個角落。漫步在公園小徑,路兩側是如同一個個小小絨團的丁香「花團」,白色紫色,開得好不熱鬧。丁香花的清香則傳入鼻端,雖熱烈,卻並不喧鬧。

哈爾濱極地館企鵝島模擬企鵝在南極大陸的自然生活環境,極地館的馴養師每天24小時都對此區進行全程監控,確保這些來自南極的企鵝能夠在北半球的哈爾濱正常生活,並繁殖後代。

攝影:吳偉

哈爾濱大劇院坐落於哈爾濱市松北區, 建築採用了異型雙曲面的外型設計,是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 2016年2月,哈爾濱大劇院被ArchDaily評選為「2015年世界最佳建築」之「最佳文化類建築」。

攝影:吳偉

興凱湖是中俄界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下屬縣級市密山市。距密山市35公里,北三分之一的面積為中國,南部屬俄羅斯。

攝影:吳偉

四月底五月初,興凱湖的湖面還沒有完全化凍,卻是已然「開湖」了。開湖有文武之分, 「文開湖」時,湖冰是逐漸變薄、破碎、融化;「武開湖」則是隨著氣溫升高,突然有一天溫暖卻兇猛的南風襲來,封凍的湖面溫度迅速升高,當湖面的冰蓋溫度達到一定溫度,冰蓋炸裂,湖水的涌動聲,和著怒吼的狂風,發出撼天震地的巨響。

此時的湖魚極受歡迎。由於冰面凍結,魚兒在水下有四五個月「呼吸不暢」。在過去的一整個冬天,它們「忍飢挨餓」,靠消耗自身脂肪得以存活,因而肉質十分緊實;而由於進食過少,體內的廢物也已排放殆盡,減少了很多雜味,因而受到眾多美食愛好者的追捧。極受食客青睞的興凱湖大白魚(翹嘴紅鮊)為全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

圖片來源於網路

春天的興凱湖,還是觀鳥愛好者的天堂。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草甸、沼澤、湖泊和森林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而複雜的濕地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幾乎容納了三江平原的所有重要物種。

供圖:黑龍江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據2016年的調查,保護區記錄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45種,如丹頂鶴、東方白鸛、白鶴、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白枕鶴、小天鵝、 鴛鴦等。這裡也是東北亞地區最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和繁殖棲息地,每年在此遷徙和棲息的水鳥達100多萬隻,每年三至四月,會有大批鳥類愛好者來這裡觀測鳥類活動。當地人對候鳥的關注度也在逐漸提高,他們會告訴外來者,東北話里的「長脖老等」就是蒼鷺,因為它們總是伸著脖子站在那裡,被老百姓起了這樣一個「昵稱」。

除了興凱湖,密山市還有極美的落日。當地人習以為常,他們說因為密山沒有重工業,空氣質量極佳,因而這樣在大城市很少見到的恢弘落日,在這座小城卻是常態。

攝影:吳偉

不親自到東北,很難真正了解黑土地的壯闊。正是春耕時分,驅車行駛在路上,黝黑髮亮的土地夾雜著去歲收割過的枯黃的秸稈,向遠方無盡延伸。兩邊遼闊的大地彷彿看不到盡頭,而農用拖拉機是藍天黑土間最真實的浪漫。

攝影:吳偉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你的腦洞有多大,宇宙天體「動物」就有多美!
害怕從游輪落水?別擔心,其實游輪很安全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