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江蘇科舉狀元曾力諫滿清吞併朝鮮,見從政從商後來受到主席盛讚

這江蘇科舉狀元曾力諫滿清吞併朝鮮,見從政從商後來受到主席盛讚

清末有個人,為國家事業勞心勞力,為國家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基礎,他就是清末科舉狀元張謇。張謇出生於1853年,江蘇人。幼時的張謇已經是廣讀書籍,5歲就會背千字文,當時想出人頭地,有兩個辦法,一個是隨軍打仗並獲得功績,另一個就是高中狀元,於是張謇也懷著一般年輕人的想法,奔向了科舉之路。可是命運多折磨,因為種種原因,張謇前後5次都沒能高中狀元。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張謇在他41歲那年,終於高中狀元,總算是出了一番頭地。張謇本身也極為愛國,當年「壬午兵變」張謇對清政府的提案,就充分說明了他的愛國和遠大目光。

當年朝鮮發生內戰,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的支援,跟隨軍隊出征朝鮮的張謇,曾寫了一份提案,在當時的清政府引起了轟動。這個提案名為《朝鮮善後六策》,這次提案主要寫了張謇力求「以站定和」的策略。他認為中外交往「不過戰和兩策,和取自目前之無事,而戰為全局之同策」表明張謇對國家外交以投和來處理的絕不苟同,和對國家以武力維護和平的認同。

而張謇也明確說明了解決朝鮮問題的六種對策與方法,概括起來就是,第一:通人心以固國脈,指的就是要深入人心才能鞏固國家命脈;第二,破資格以用人才,指不應考慮規則,要重用人才;第三,嚴澄敘以課吏治,指官員必須清廉,養成好風俗;第四,謀生聚以足財用,指的是把錢財用在民生;第五,改行陣以練兵卒,積極練兵增強國力;第六,謹防圉以固邊陲,注重國家邊防。張謇的這六大對策,很好地對應了當時朝鮮的狀況,遠大思想表露無疑。

綜合張謇與朝鮮的問題的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張謇從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朝鮮內戰發生時,正值中國遭受列強侵略,張謇主張「以戰定和」,從而促進了出兵對策的出台。張謇幫助朝鮮迅速地解決了內戰,防止了日本佔領朝鮮,是中國意義上第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為中國朝鮮的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是,張謇在高中狀元後,卻始終平平淡淡,不受重用,而當時剛好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民族危機逐漸逼近,張謇看到了為官已經不可能了,於是決定在其他方面實現救國。張謇遠大的目光讓他看到了國家要富強,應該要發展起近代工業,於是張謇開始了「實業救國」的道路,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紡織業專業學院,開啟了近代工業的熱潮,並且廣辦學校,教育年輕人,他對國家的貢獻,也令後世的人所尊敬,被稱「狀元實業家」。建國後連主席都強調實業興國,高輕紡工業的不要忘記張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的重犯為何不是關押收監而是要耗時費力發配到邊疆?
戰後這鬼子留在中國成了一方軍閥的副統帥,陰謀復興日本侵華勢力

TAG:子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