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出生在暴力家庭的人,以後也一定會實施暴力嗎?

出生在暴力家庭的人,以後也一定會實施暴力嗎?

文 / 楊靖

據全國婦聯調查,在國內,每年大約有30%的人遭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其中約有25%的人選擇以離婚的方式結束折磨;在這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中,婦女的受害者竟然高達95%。

於是,網路上有流傳以下兩大真理:

結婚看人還要看他的家庭。從婚姻不幸或者家庭暴力的原生家庭出生的男人,是肯定不能嫁的;

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

這兩句話說的都是正確的嗎?

但凡使用絕對化的定義,都是謬論。

不可磨滅原生家庭的影響

很多人聽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高到令人髮指。

如今,原生家庭甚至與星座、血型一樣,成為現在大眾熟知後所批判的對象。很多人也將自己生活、職場、愛情、婚姻、性格、心理的不如意歸因到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不好導致我們承受了很多傷害,讓我們缺失了愛和溫暖,以致於患有這樣那樣心理障礙,原生家庭的絕對影響論,讓我們加倍地怨恨自己的家庭。

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里克森認為,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而這一切是在個體與其照看者之間的親密互動的中實現的。當孩子有了信任、自信和愛的基礎,才有勇氣對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長、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我們所處的原生家庭確實對我們有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塑造了我們人格特質。

成年人不要把問題只歸咎父母

發展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人的發展程度受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的影響,家庭環境也只是後天環境的一部分。

但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完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也就說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問題。一味責怪與發泄於事無補。你已經是成年人了,要相信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我們有能力去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困境。

出身於家暴家庭的人是否成為家暴者

從家暴角度來講,一個人出生在家暴家庭是否會也成為家暴者,並不是由家庭來決定的。雖然因為習得的機制和潛移默化的環境,他更有可能成為代際傳遞的施暴者,實際上並不一定。有兩個因素可以讓他不走這條命中注定的路。

第一個是因為他從小目睹了家暴,對家暴、控制狂、男尊女卑觀念、雙面人格深惡痛絕。他可能已經度過了俄狄浦斯這個故事情結了(在心理學,俄狄浦斯情結用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所以假如遇到這種人,往後的婚姻不容易因為婆媳關係產生家暴的問題;

第二個,因為家庭暴力的不幸福因素影響他形成了最寶貴的人格特質——反思能力。當他成年以後,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就意味著他是希望獲得幸福的,希冀見證自己的成長的,他願意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去努力解決。

一個有著積極行為、願意不斷反思和反省的人,這個人有多大的概率成為家暴者?

如何辨別這個男人是會不會成為施暴者,不是只看他的家庭,也不是只看他的性格是否暴躁,而是要看他是否具有反省能力。而具有反省能力的人的外在表現是——他會去做健康又有意義的積極行為,實施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一個人願意不斷反思自己做的不要、需要改變的,積極行為體現反省,這個人有多大的概率成為家暴者?

必須承認,這種魔咒並不好打破,但是依靠個人的覺悟和反省,這個「世襲」是可以突破的。

—— 今日作者 ——

楊靖

-配圖- 來源於網路

-編輯- 梁嘉怡

歡迎留言區評論互動

「什麼特質的人能成為施暴者?」

文章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投稿轉載合作等事宜請聯繫編輯(yj-st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靖心理 的精彩文章:

我希望愛情不要靠忍
可以善良,但不要太善良!別讓世界「懲罰」你的善良

TAG:楊靖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