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槍文化從何而來:浮誇的營銷與牛仔的誤會

美國槍文化從何而來:浮誇的營銷與牛仔的誤會

原標題:美國槍文化從何而來:浮誇的營銷與牛仔的誤會



在美國,關於禁槍的討論熱度從未減退——一邊是層出不窮的槍擊案背後的公共安全議題,另一邊則是不容侵犯的公民權利邊界。槍在美國文化中似乎永遠帶著光暈,在這個殘酷而精巧的工具上,人們已投注了太多感情與立場。這種文化又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在《槍的合眾國》一書中,歷史學家帕梅拉·哈格圍繞著著名的溫徹斯特家族,講述了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美國槍文化生成史。在槍文化建構的過程中,商業邏輯佔據了推手的位置。精明的商人掌握了工業時代的商業邏輯,用銷售手段製造了對槍支的大量需求,讓美國人覺得自己「需要槍、渴望槍、理應擁有槍」。


槍支生意永遠滴著鮮血。隨著溫徹斯特公司的盈利,它的代價也顯而易見:造就了一個槍支泛濫的社會。這家槍支巨頭的繼承人始終承受著道德上的折磨,甚至為了那些死於自己賣出的槍下的亡魂改造了神秘屋,以求得暫時的平靜。槍支背後從來都不只是憲法、權利、自由,還牽涉著商業、金錢與倫理,而後者正是本書探討的重點。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此書中節選了部分內容,以期與你一同認識槍的合眾國里的槍支神話。

《槍的合眾國》


(節選)



文 | [美]帕梅拉·哈格


譯 | 李小龍


美國槍支文化的歷史來自傳說和大眾記憶,如果未經刪減,大概是這樣的:美國生來就是槍支文化社會。美國人民與槍支有著獨特、持久的關係。這種關係在獨立戰爭時期由民兵開創,自此之後不斷發展。這種關係有人讚美,有人譴責;然而,無論是讚美還是譴責,都屬於正常現象。槍支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人民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銷路很廣。憲法《第二修正案》貫穿現行槍支政策的始終,具有歷史性意義,保證了槍支的獨特地位。槍控思潮是近來才興起的。


平頭百姓與個體公民構成美國槍支故事的主要內容,這些人裡面,有些持槍變成英雄,比如邊疆開拓者、隻身在荒野長途跋涉的丹尼爾·布恩、愛國民兵;有些則淪落為惡棍,比如罪行累累的兇犯、逍遙法外的歹徒。槍支的傳奇主要形成於19世紀初暴力橫行的西部邊疆地區,這種傳奇關乎個人權利:它保護個人權利不受政府侵犯,保障公民自由和地方自治。


槍支不是特殊商品,


與鐵鏟別針無異


最有影響力的陳詞濫調應該是槍支例外論(gun exceptionalism)。無論是槍支論辯的哪一方,許多人都認為美國與槍支有獨特的關係,不管這種獨特的關係應該得到讚美還是遭到譴責,它都是美國槍支文化形成的基礎。人們普遍認為,美國人一直喜愛槍支,或者說,「槍支是美國人身份的一種象徵」。美國之所以形成槍支文化,並不是因為槍支是美國人固有屬性的象徵,也不是因為它是美國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事實恰恰相反。從商業貿易的角度來看,槍支是非例外主義的產物。


在槍文化建構的過程中,商業邏輯佔據了推手的位置。


在槍支製造的初期,政府認為槍支是用於戰爭和國防的特殊武器,它的有效生產有利於發展保障性合同和市場,吸引外界慷慨投資,增加保護性關稅收入,促進國家兵工廠與新生私人企業間自由的創新互動。後來在一段關鍵時期,槍支不斷擴散,又經過許多年之後,槍支才像帶扣和別針一樣成為普通的商貿產品。槍支就像鐵鏟一樣,人們不會因為使用它而遭受良心的譴責,也沒有專門針對槍支的規章條款、禁令、價值觀念,槍支生產和銷售都不帶任何神秘色彩。事實上,在1898年總統武器禁令權正式生效之前,沒有針對國際槍支貿易的特別規定。


比較諷刺的是,如果我們在槍支貿易的早期就將槍支定性為特殊商品,美國有可能不會形成槍支文化。那樣,我們的政治、法律和其他監管力量可能會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早早地限制或規定槍支生產和銷售。美國的槍支文化是以商業活動為原型形成的,因此它被貼上了歷史學家約翰·布盧姆(John Blum)所說的「商業與道德無關論」的標籤,這一標籤或許無法消除。今天,雖然美國約有3億支槍在流通,但是美國槍支文化的出現毫無徵兆。


美國槍支文化深深地刻上了槍支產業資本家的烙印,是他們個人品格和雄心壯志的反映,但是並沒有受到外交官、政客、將軍和政要的影響。憲法《第二修正案》並沒有設計、發明槍支,沒有給槍支提供專利,沒有大規模生產槍支,沒有替槍支搞宣傳、做營銷,也沒有銷售和分配槍支,而如今的槍支政策都是關於《第二修正案》的辯論。事實上,做出這一系列行為的真正主體是槍支產業,而槍支政策中涉及槍支產業的內容卻寥寥無幾。


正是在商業與道德無關論和非例外主義盛行的社會背景下,溫徹斯特將企業命運和財富都押在性能更高的改良型步槍身上。溫徹斯特雖然這麼做,但是他本人並不是槍匠或槍支愛好者,而只是一個19世紀的資本家。後來有人回憶,溫徹斯特自己從來沒有私人槍支,從來不在家裡展示槍支,靠槍支成家立業和發家致富的他也從來沒有開過槍。起初,他只是男式襯衫加工商。如果說他和某類人相似,那一定是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先鋒階層,他們輕視艱難晦澀的學問,但是可以藉助企業、機械和科技的力量掌控世界;他們可以將世界擊得粉碎,然後重新設計重新組裝,使之變成能獲取更大利益的模式。奧利弗·溫徹斯特對工業生產的技能痴迷不已,但是對產業目標並不關心。因此,他做起了槍支生意,就像同行轉行做束腹帶或鎚子一樣。


是人們需要槍支,


還是槍支需要消費者?


美國槍支文化中的第二大陳詞濫調,正如社會學家詹姆斯·懷特(JamesWright)所言,是認為「有需求才有供給」。有些人相信,在一個充滿願意挑撥是非的持槍者的國度,槍支已是司空見慣的東西,正是因為前期需求的客觀存在,才有了後期的槍支生產。然而,槍支產業分類賬簿上記錄的內容則迥然不同。從分類賬簿上我們可以看出,槍支市場上的創造與發現、發明與再發明是槍支生產資本家工作中的「有形之手」,它們是循環往複的活動,是槍支交易的基礎。


大多數人都以為槍支只是「出售自己」,以為槍支產業靠的是原始需求驅動,這種需求不受產品促銷和市場營銷的影響,而企業數據表明,現實情況並非如此。有些需求一直存在,而且永遠都會存在,這是事實。然而,槍支產業需要通過大批量銷售來支撐大規模生產,而這種大批量銷售往往能起到作用,這也是事實。另外,隨著槍支產業發展壯大,無論在什麼時代,也無論在什麼條件下,大批量銷售都會不斷發揮作用。

槍支市場之所以會得到開闢和發展,並不是因為有窮凶極惡的槍支產業資本家的存在。一代人之後,有些積極提倡削減武器裝備的人將這些資本家稱為「死亡販子」,只知道經營「死亡公司」的生意。其實不然,資本家與上述形象甚至完全相反:他們只是商人。


如果槍支製造商無法在國內開闢足夠的市場,或者無法與美國軍隊簽訂槍支銷售協議,他們就會擴大視野,在海外尋找市場和客戶。美國四大槍支製造商在19世紀中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總的來說,槍支文化具有美國特色,這種特色是在獨立戰爭時的前線陣地形成的。今天,美國槍控支持者對西歐羨慕有加,因為西歐自殺率低,槍支暴力事件少;無獨有偶,歐洲人也對美國人的槍支「情結」感到困惑。19世紀初,有些國家拿美國生產的槍支做生意,如今這些國家卻在譴責美國的槍支文化。美國批量生產的槍支能在歐洲找到市場,一方面是由於歐洲人自古好戰,另一方面是由於歐洲政權和政府野心勃勃。


槍支之愛從何而來:


實用性弱化,槍成了情感依託


21世紀的槍支政策里還有一個陳詞濫調,就是認為美國人對槍支的喜愛之情是永恆的,或者至少美國有史以來人們就一直喜歡槍支。可以肯定,有了槍支就有了槍支方面的專家;縱古觀今,無論書中記載,還是口頭相傳,總是能找到證據證明人們對槍支懷有各種情感,這種情感可能是喜愛,也可能是厭惡。從溫徹斯特公司早期的廣告可以看出,那時槍支和耕犁一樣,是日常使用的工具,而不是帶有文化因素的東西,也不是人們崇拜的對象。



隨著槍支實用性減弱,槍支逐漸成為帶有情感價值的東西。


到了20世紀初,槍支產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此時,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西方的武力征服也結束了。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槍支銷售量會隨之減少。然而,在1890年至1914年間,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依然生意興隆。隨著槍支實用性減弱,槍支逐漸成為帶有情感價值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必然結果。


為什麼美國人喜愛槍支?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就是一旦生產、銷售槍支的商家隱藏了槍支的實用價值和功利價值,我們只能這麼做。這樣,曾經需要的東西只能變成如今珍愛的東西。這表明,人們對於槍支的情感和政治依託,或許只是我們站在20世紀回首19世紀時產生的一種後視現象。


有些人根本不需要槍支,對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的產品不感興趣,該公司依然通過內部公告的形式,指導銷售人員如何爭取這些客戶。到了今天,一些商家仍然看好溫徹斯特公司主管的這種做法。這再一次說明,在當今全新的消費文化中,槍支並不是商業趨勢的例外,不管商業活動的產品是肥皂還是步槍。溫徹斯特公司將現代美國槍支推向看似完全相反的兩極:一極是奢侈品,就像「帕卡德汽車、高爾夫球具、鑽石」這類非生活必需但讓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另一極是自然或本能需要的東西,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所有「真男人」都想擁有這種東西。無論是哪一極,槍支都是令人渴望的東西,而顧客想買槍支,主要是出於商家的引誘。比如,溫徹斯特公司會給經銷商發布銷售公告,希望他們模仿賣酒的商家。銷售公告上說:「賣酒的人為了讓生意一直做下去,會 『教育』青年人應該飲酒。雖然他們的做法很不道德,但是生意做得很好。」

隨著20世紀第一個十年接近尾聲,槍支產業的目標客戶逐漸由「普通槍支用戶」轉變為「槍迷」。「槍迷」有強烈的戀槍情結,他們會出現在槍支製造企業的通訊錄和槍支雜誌的封面上。由此,最初需要槍支但不是特別想要槍支的人,最終變成了想要槍支但不是特別需要槍支的人。


槍支神話從何而來:


浮誇的營銷與牛仔的誤會


顯然,槍支產業遵循成功的廣告營銷規則,沒有將銷售努力建立在泡沫上。相反,它依靠大眾媒體,為槍界傳奇人物做宣傳,使其形象迅速擴散。1867年《哈潑斯》雜誌(Harper"s)上刊登了關於「狂野比爾」希科克(Wild Bill Hickok)的故事,不過這一故事很可能是虛構的。這位槍界傳奇及同行的身份,為什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起初的虛構人物變成真實人物,最後又變成不切實際的歷史人物。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故事被寫成西部傳奇小說,改編成電影,寫進真實的歷史故事。「征服西部之槍」是所有美國槍手的傳奇寫照,無論什麼年代,塑造什麼角色,它都在始終如一地誇大美國槍支暴力的數量和性質。從數量上看,我們的祖先並不像20世紀的電影和西部小說中所描繪的那樣動不動就開槍。從性質上看,傳說中和槍支聯繫在一起的是榮耀而不是沉醉,是正義而不是衝動,是兇殺而不是自殺,雖然幾十年以來大部分自殺者都是用槍結束生命。



個人主義的象徵?恐怖事件的罪魁?關於槍的討論從未停歇。


最重要的是,「征服西部之槍」幾乎成為宣揚美國個人主義的工具。槍支產業第一次實現了零部件替換,完善了機器生產。雖然是大批量生產,但是其產品間的誤差值不會超過1/1,000英寸。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這樣的產業創造了20世紀美國個人主義最持久的象徵,實在有點兒自相矛盾。


同樣自相矛盾的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美國槍支持有者只是個人,如牛仔、民兵、拓荒者、不法分子和叛徒等。關於美國槍史,有一個方面一直為人所忽視,那就是槍支、戰爭與槍支貿易間的關係。這種關係變幻無常,時而親密無間,時而衝突不斷,但是一直影響深遠。事實上,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無論是溫徹斯特和柯爾特這樣的輕武器製造商,還是其他槍支產業的巨頭,都開始加大槍支生產,做起了軍工生意。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槍支貿易就展現出軍事權力機構與武器製造商結合的趨勢,幾十年以後,艾森豪威爾總統才提出「軍工複合體」這一概念。後來政府發現,要滿足戰時武器需求,還得依靠溫徹斯特、雷明頓這樣的私人武器製造商。


現代槍支本是19世紀機械生產的產品,卻不幸成為20世紀政治生活的產物。美國槍支暴力的悲劇起源於世俗的槍支貿易。有一點人們已經忘記,卻是不變的事實,那就是:促進美國槍支文化形成的是不受道德原則支配的商業貿易,而非「死亡販子」(軍火商)的罪惡意圖或槍手的西部探險。當今美國槍支文化的形成,得益於對廣大新型市場孜孜不倦的追求,這些市場對美國社會的影響非同尋常。即使如此,槍支政策依然專註於解讀槍支的奧秘。一提到美國槍支文化,人們就會聯想到很多東西,比如《第二修正案》、民兵、狂野西部槍手、牛仔、邊疆地區、個人主義、黑幫團伙、暴力犯罪、電子遊戲、男子氣概和好萊塢。總之,一切的一切都被歸結為美國槍支文化的來源,殊不知這種文化只是商業貿易的產物,以前是,現在也是。


《槍的合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


[美]帕梅拉·哈格 著 李小龍 譯


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2018-03


本文節選自《槍的合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序言部分,較原文有刪節,小標題為編輯自擬。編輯:黃月、陳佳靖,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文化 的精彩文章:

社交媒體不應成為「#Metoo運動」的終點
半邊天究竟有多大:中國女性曾經如何走出家庭,為何如今又走回了家庭?

TAG:界面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