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三類媽媽帶出來的孩子,說話時間會比同齡人晚,趕緊改!

這三類媽媽帶出來的孩子,說話時間會比同齡人晚,趕緊改!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同齡孩子,有的說話特別早,特別准,而有的孩子兩三歲了,還只會簡單的詞句。上周末帶寶寶去遊樂場玩,當我家寶寶說出:「媽媽玩,媽媽鏟」時,旁邊一位媽媽好激動,原來她家孩子和我家孩子一樣大(同樣14個月),她的孩子卻連「爸爸媽媽」都還不願意叫。我特別觀察了一下,在孩子玩的過程中,這位媽媽自始至終都沒有和寶寶交流。其實我想說,孩子說話的早晚,和媽媽有很大的關係。

這三類媽媽帶出來的孩子,說話時間會比同齡人晚,趕緊改!

第一類:不喜歡跟寶寶交流的寶媽

有的寶媽認為寶寶小,根本聽不懂話,所以不喜歡和寶寶說話交流,給寶寶做什麼事都是悶悶的。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媽媽別以為寶寶小就什麼都聽不懂,其實媽媽和寶寶交流的越早,交流的越多,寶寶腦袋裡面積累的詞語就多,表情也更豐富。

媽媽可以這麼和寶寶交流:其實從寶寶出生,媽媽就應該和寶寶交流了,愛的眼神交流,微笑交流,當然還有語言交流,當你抱著寶寶時可以說「寶寶,我是媽媽」,餵奶時,你可以說「寶寶,吃奶了哦」,寶寶睡覺時,可以說「乖寶寶,睡覺了」……

如果寶媽很少和寶寶講話呢,寶寶就會缺乏一個學習模仿的環境,語言發育受不到刺激,開口說話的時間自然就晚啦。

第二類:用不同口音跟寶寶說話的媽媽

有些媽媽在跟寶寶說話時,不注意語言,一會普通話,一會又用方言,這樣的話,寶寶肯定有點蒙了,不知道是該模仿哪種口音,這樣當然就會導致寶寶說話晚了。

媽媽跟寶寶交流時,最好保持語言一致,讓寶寶更容易理解和模仿。

第三類:過於「勤快」的媽媽

很多「勤快」的媽媽對孩子過分溺愛,讓寶寶懶於說話,失去了學說話的動力。比如孩子想喝水,剛想張嘴提出要求,這時勤快的媽媽就已經把水杯遞了過去。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惰性心理,不想再張嘴說話,而只是通過手勢和眼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媽媽應該要引導寶寶說出來,當寶寶還聽不懂話,你給寶寶喂水時,就可以說「寶寶喝水」,當寶寶能聽懂還不會說時,你可以說「寶寶是要喝水嗎?」,每天不斷的重複,這樣就能刺激寶寶的語言發育。

一般寶寶到了10個月左右,會叫爸爸媽媽。當然,因為受個體差異、家長的互動交流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寶寶開口說話的時間有些差異,有的會稍早或稍晚一些,家長們沒必要過於擔心。但如果到了2歲寶寶還不會說話,或者3歲時有辭彙量小於50、構音不清等情況,則要考慮寶寶可能存在語言發育遲緩或孤獨症等情況,這時候要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

你平常生活中注重和寶寶交流嗎?如果你也屬於這三類媽媽,要儘早改正哦!

註: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皇島市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規定?最後孩子不行了,才答應破腹產!

TAG:秦皇島市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