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談談「五四青年」的不一young

談談「五四青年」的不一young

1919年5月4日,為抗議不平等條約《凡爾賽合約》的簽訂,爆發了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這場「五四風雷」成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同年的5月26日,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羅家倫在《每周評論》第23期上用「毅」的筆名發表了文章《五四運動的精神》,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這個名詞,沿用至今。

1939年,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之時,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把5月4日定為中國青年節,又稱「五四青年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以上是為五四的基本資料,年年都紀念「五四」,但我們卻很少深究紀念的核心是什麼?究竟是五四,還是青年?

下面我試著從三個視角,三維度來和瓜友們聊聊五四青年節。

第一個視角,可以明確五四是一個「事件」,這點初中歷史早有定論,但僅從紀念「事件」而紀念是否顯得太過單薄?

所從根本上來說,「它」不僅是一個事件,在這個事件中,「國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也是第二個視角,因為「事件」開始的原因,是因為巴黎和會的激化。

1919年,當時的北京學界宣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但不可以被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但不可以低頭。

最後一個視角,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啟蒙。

啟什麼蒙?啟反封建之蒙,中國這麼多年處於封建社會中,需要開啟一種新的反封建文化。在五四運動中加入了反帝的文化,「愛國、進步」針對的是反帝,「民主、科學」針對的是反封建。

事件、國恥、啟蒙。

這是我認為紀念五四的三個視角。

但為什麼又是青年節?這裡也分為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青年。

首先,過去的中國沒有青年這個詞,中國出現青年這個詞來源於鴉片戰爭之後,但真正把青年當成一種現象,是從1905年中國廢除了科舉制度,那個時候很多青年人不知道該幹什麼,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了通過科舉制度晉陞的道路。

當時突然發現周邊有了西式的學堂,有了很多留學生,包括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締造者,這個時候的青年人,改變了跟著父母,在私塾里讀書的面貌,有了更多的同學,成群結隊和集體生活成為了這個時代青年現象,一種特有的權力在發展。

在這個時候「青年」就突出出來了,因為成群結隊和集體生活的群體有著特殊的意義。

而且中國的「青年」的概念又和世界「青年」的概念不同,世界「青年」概念是從大生產的過程中產生的,而在中國青年是由學生、工人遊行而產生的,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看五四運動和青年的成群結隊,這就是獨特的青年現象。

第二個維度,青年思想。

那個時候很多青年很困惑,五四運動的一些青年已經很覺醒了,但是當時大部分中國青年都是很迷茫的,他們看到國家最慘的一面,但是根本不知道國家該往哪裡走。

新文化運動的爆發提倡民主科學,包括《新青年》等等雜誌,包括新文藝對社會的廣泛影響,包括白話文對社會的廣泛影響,使得青年從各種各樣渠道了解了國家發展的道路。

首先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他們認為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開始粉碎一些傳統的教條,偶像的權威開始被懷疑。

他們也同時看到俄國革命的勝利,共產主義的思想來到中國,一開始這些思想雜糅在一起,他們並不知道中國該走哪條路。

在那個時代由於有新文化運動,青年人比那個時代的老年人更加的先進,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如果我們從文化的角度思考,青年開始影響落後的文化,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表現,那個時候年輕人比父母先進很多。

這是五四運動爆發的重要背景。假如歷史能夠再現,我不知道那個時候的父母如何看待孩子衝上北京的街頭,大部分的父母也許是不理解,不贊成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詞——青年思想。

第三維度,青年導師。

青年的思想是怎麼產生的?我們不能忘記銘刻在「五四」運動中幾個非常有影響的名字: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魯迅,當然還有胡適等學者。

這些人當時也都四十多歲,他們被人們尊稱為「青年導師」。五四運動的爆發和這些人的出現有很大關係,他們將思想融合到學生運動當中,最大程度地發揮了老師帶領學生改變社會的作用。

因為能力有限,這裡只重點和瓜友們說一下陳獨秀、蔡元培和魯迅。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自第二捲起改稱《新青年》。

這本雜誌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喚醒了一代青年,鑄成了一代青年的信仰和品格,直接奠定了「五四運動」的思想基礎,陳獨秀也被彼時的輿論稱作新文化運動的「三聖」之首。

1916年12月,北京的報紙作了這樣一則報道:「蔡孑民先生於二十二日抵北京,大風雪中,來此學界泰斗,加晦霧之時睹一顆明星也。」這個被寄予希望的人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來北京是為出任北大校長,彼時的北大「烏煙瘴氣,歪風橫行」,他在就職演講上一針見血地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主張大學以「學術研究」為宗旨,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拉開了建設中國現代大學的序幕。

為了正學術之風,拓展學術之眼界,蔡元培決定聘請陳獨秀,卻被質疑陳獨秀沒有學位頭銜,擔不起文科學長的重任,他力排眾議,不惜三顧茅廬請來陳獨秀。

陳獨秀為北大帶來了《新青年》,歷史證明,北大與《新青年》交相輝映,推動了歷史的變革。

1918年5月第4卷第5期的《新青年》改全部文言文為白話文,就是在這一期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這也是「魯迅」首次被作為筆名使用。

其後,魯迅陸續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孔乙己》﹑《葯》﹑《風波》、《故鄉》等小說,並從1918年9月第5卷第3期開始為《隨感錄》欄目撰稿,一共27篇,其後收入文集《熱風》,形成了「雜文」這一獨特的文學形式。

魯迅的加入,使《新青年》從一本理論倡導性的雜誌,走上了創作實踐的的道路,也完全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巨匠的地位,深切地彰顯了渴望新思想、新文化,追求自由、真理的時代精神。

這是我認為五四青年節之所以是五四青年節的原因,歷史需要銘記,先烈需要緬懷。

故事就到這裡。

最後,還是老問題,沒有酒怎麼破?

一切盡在插畫中……

如果你有想說的??,??留言告訴我

我所能做的

也僅僅是將你置頂而已

美酒視界

想你所想?,??和而不同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酒視界 的精彩文章:

重讀李白:詩與酒的情分
區塊鏈比人工智慧還秀?

TAG:美酒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