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做一個專業又接地氣的年輕中醫?

如何做一個專業又接地氣的年輕中醫?

深挖洞,廣積糧,不逞強

如果我們每天能有一個有創意的想法,3年就是一千個。只要有一個正確,3年的磨礪你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頂尖人物。用萬分之一幾率達到求得成功,但是很多年輕中醫不願意,想一步登天,結果幾十年過去了仍無所成。年輕中醫千萬不要做只讀過一本醫書的人。

到北京,古代走路,後來坐馬車,再後來乘汽車,再後來坐火車,再後來坐飛機,這是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優勢。但是那些支配宏觀物體運動的客觀真理永遠也沒有改變。兩地的距離未變,讓物體產生加速度的牛頓第二定律未變,讓物體保持勻速運動的牛頓第一定律未變。科學是技術層面的東西,它需要發展那是它不完善,它有不正確的東西。

真理是支配宇宙萬物的客觀規律,自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直分毫不差,分秒不少的擺在那兒發揮作用。我們可以探索和認識真理,卻不可以發展真理。

這就是為什麼《黃帝內經》2000多年了,沒有人超越它,也沒有人能發展它,因為它講的是真理,它講的既不是科學,也不是技術與技巧。自《內經》之後,從《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再到《外感溫熱篇》的衛氣營血辨證,再到《溫病條辨》的三焦辨證。從十二經脈辨證到錢乙《小兒葯證直訣》的臟腑辨證,都是在內經理論框架下發展起來的診治疾病的技術手段。

正是這樣,才有了從上古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到中世之長桑、扁鵲,漢之公乘陽慶及倉公、從仲景、華佗到金元四大家,明清溫病諸家,從漢之醫聖到藥王,無不是百花爭鳴百花齊放的輝煌歷程,這是技術技巧發展推動醫學發展的最好例證。

所以,年輕醫生不但要學習經典理論里關於真理——「道」層次的東西,也要學習《內經》之後各家講的關於科學——「術」和「法」層次的東西。明白這些我們便懂得一個好醫生必須掌握道層次的關於真理與戰略的認識,也必須掌握法和術關於科學技術技巧層次與戰術的認識。後世醫家的醫書讀得越多,掌握的技術、技巧、戰術就越多,達到治病的戰略目標就越容易。如果你有千種手段,就不怕病之萬種變化。

學經典是為了掌握真理,學其它醫著是為了掌握技術和技巧。一本書即便只有一句話是可取的也值得讀,它可能激發你的靈感,從而讓你提出一個偉大的設想或構建一個新的理論框架。

一本書對你有用無用,關鍵看你的心境如何。所以書讀一百遍就有一百種心境,一百種心境就有一百種感悟和收穫。毛主席一生,不論指揮打仗還是處理國家大事,休息時手上就沒有離開過書。我們都是凡人,所以需要不斷學習以溫故知新。

我常常感慨,真正幫你解決疑難問題的往往不是你曾經讀過的那些書,而是你剛剛隨手拿起的那本書!不讀書就會在辨證的時候先入為主,陷入經驗主義的泥潭;就會主觀臆斷,陷入黔驢技窮,山窮水盡的絕境;不讀書遇到重症難證就會無可用之方,束手而百無一能,最後落得跪求西醫了結的可悲境地 。

年輕中醫在診治的疾病選擇上,既要廣泛涉獵又要集中精力於一點。有些人認為應選一個專業或幾種病,可是他們一心研究胃病,十年過去了,結果在胃病上也沒什麼過人之處。

我主張年輕人應該儘可能廣泛的看病。比如我是內科專業,我也看五官科、兒科、婦科、骨科。結果我不但內科看好了,也掌握其它專科的絕活。因為你想看好某科或某病,不見得你就能看好。除了自己努力鑽研,還要看上天的造化,機緣巧合。

人生就就象《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心存一顆善心和俠義,其它機緣巧合全看天意如何?比如,你無意之間治好了一個疑難病,這種無意可以是你對病人的額外關心,也可能是你的真誠,病人願找你一試,也可能是病人對你的信任想將自己的秘方教給你傳承下去,這一切都源於你對病人的善良和真誠。當你治好一個病,就會有更多病人來治,病例多規律就易顯現,你的認識就有提升,理論就有建樹,你就會逐漸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而這種機緣巧合是可遇不可求的。

主觀上我們應該為自己確立一個目標:你要做什麼樣的醫生?你期望在哪方面有專長?但客觀上,人生的機遇和巧合都是隨機的,就讓上天來決定吧。一是真誠善良之心不可缺,二是最大限量的實踐力不可丟。不分病種,不分領域。到四十歲後你已經基本定型,你再按照你領域裡最擅長的發展下去,這就是你的研究方向。

我反對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在醫學實踐中,我們主觀上應頭腦清醒,目標明確,盡量創造條件;客觀上卻不可強求與苛求,應一切隨緣。我們應堅持一切從實踐中得來又到實踐中檢驗的原則,經檢驗正確的東西才是真理。而不是主觀上用邏輯推理一番,認為合乎邏輯就是正確的。我們知道實踐和邏輯推理是獲得真理認識的兩種途徑。但是一旦邏輯推理的前提或假設是錯誤的,那麼接下來的推理無論多麼嚴密也絕對是錯誤的。

比如教材說風熱感冒用銀翹散治療,這原本是一個正確的結論。但我們的年輕醫生用它治療風熱感冒無效。結果反來遷怒中醫,甚至貶低古人。事實上他治療的這個感冒根本就不是風熱感冒,而是外感寒濕兼內熱的九味羌活湯證。試問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哪來風熱之氣?感冒感受的風寒濕熱皆是外來之氣,具有明顯氣候特徵。不察天文,不觀地域,主觀想像應該是什麼病證,脈證不相參就選方,結果普通感冒小病,不但我們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工作多年的一些名醫也不善於治療感冒。

我讀書期間每次感冒,先不吃藥,而是任其發展,先觀察和體會感冒的特點,觀察氣候和地域特點,分析感冒前自己的身體狀況。分析脈證的一致性,再試著開方治療,慢慢體會其病機特點和藥物作用趨勢。

我的體會是:一年之中感冒的發病,風寒感冒佔30%,風熱感冒佔20%,風寒兼內熱佔40%,其它雜邪外感佔10%;而風寒致病佔90%,其間夾雜內濕,內熱,積滯,痰飲,伏虛。

如此才是傷寒奧義。至於風熱之氣只有春溫,夏熱,及小環境內爐火之氣熏蒸所得,皆是從口鼻而入,也就是溫病。如此親身考察實踐,在大學時候我已能做到2服藥搞定感冒,高熱也就服兩次葯將燒退至36度左右。療效決勝西醫輸液。

我想,如果我的中醫學到感冒都要求助西醫,我就該回家種地了。由此可見事實求是與脈證一致非常重要,學中醫也需要特立獨行,剛毅決斷,正可謂:欲則立,不欲則廢。

我們是院校畢業的正規醫生,不可跟病人談包治、包醫。天下無包醫的病,也無包治的醫生,更無包醫的葯。再好的醫生都有治不好的病,再笨的醫生也能醫好兩個病。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為醫者不可爭強好勝。《老子》說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按老子的說法,保持永恆,有兩個手段,一個是「知和曰常」,也就是要保持多樣性、要和諧、要平衡。另一個就是「復命曰常」。復命,就是歸根返元。它包括思想上的歸零,去掉多餘的東西,去掉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去掉成見,去掉認識的誤區,去掉思維定式。由理返情,由情返性,由性返命,由新腦還原腦,由意識還潛意識,由人道返天道,由人為返天然……

這不正和道家「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之求真境界一致?

結束語:做一個接地氣的中醫

一個人的經驗不足可以積累,而悟性不足,難以彌補。老師比我們多的是經驗與經歷,我們比老師多的是悟性和靈氣。跟師學習最要緊的是:老師想到的你要想到,老師想不到的你也要想到,你才能超越老師。

每天想一個問題是彌補悟性不足的有效方法。如果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中醫,不凡照照鏡子,看看我們的中醫信念有沒有鬆動、從醫的初心有沒有蛻變、入行的承諾有沒有兌現,從而更加自覺地把堅守大醫精誠的醫德要求熔鑄在血脈里、落實到行動上。

「自學而後可以學人,自救而後可以救人」。無論學習和治病都要從實踐開始,從自己開始。對年輕中醫而言,任何成功都沒有從實踐、失敗、疾病中來得快和透徹。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踐是我們的老師,人民大眾也是我們的老師,疾病也是我們的老師,要做一個人民大眾的中醫,就要融入實踐中,融入人民群眾中,始終保持仁心,堅持求實,不忘悟道求真,踏踏實實做一個接地氣的中醫,未來必定屬於我們!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雲南中醫公眾號,作者:董必文。由大象醫友會校編髮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方研究 的精彩文章:

中藥大劑量臨床應用——獨活
中藥大劑量臨床應用——川烏

TAG:經方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