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教授胡適:100年前,改革媽媽的喪禮,石破天驚

北大教授胡適:100年前,改革媽媽的喪禮,石破天驚

前幾天,無意之間,我看到北大著名校友,早已作古的胡適教授,五四運動之後發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說的是,100年前,這個反封建反禮教的先鋒人物,怎樣改革他媽媽的喪禮。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意思,而且符合「孝之彬彬」公眾號的定位,值得跟大家分享。今天,我們看起來就是一些移風易俗的小事,在當時,可是石破天驚的大事。別說100年前,假哭,擺排場,講究風水,有些胡適當年改革的喪禮習俗,到今天,也沒滅絕啊。

本來,我可以直接轉載胡適的原文,可是,這篇文章將近100年了,不那麼通俗易懂,我就冒昧一回,摘要改寫一下胡教授的文章,再穿插一些背景介紹、知識講解,希望你們喜歡。

1

胡適高喊改革喪禮,等到他媽媽去世的時候,他的學生希望他帶個好頭

100年前,北大教授胡適的媽媽死了。

準確地說,沒有100年,99年半。

1919年11月24號,胡適收到安徽老家的電報,說,46歲的媽媽死了。

當時,29歲的胡適,在北大當教授。

之前,胡適在美國留學了7年,兩年前,才回到北京,站到北大的講台。

胡適是一個改良主義者,回國之後,大張旗鼓地呼籲「改良喪禮」。

喪禮,就是辦喪事的禮儀。

民國時代,皇帝下台,破舊迎新,喪禮因為封建色彩濃厚,從政府,到民間,都在喊著改革。胡教授就是喊改革喊得聲音最響亮的那一個。

胡教授媽媽去世前,他跟一個團體約好了,要去發表一個演講。講什麼呢?講傳統的喪禮一定要改,要把那些折騰人的,封建的,胡扯八道的,勞民傷財的喪禮內容,扔了。

約好的演講,還有三天,回家奔喪,三天是不夠的,原來說好的演講毫無疑問要取消。

這北大的學生,也是有個性,胡老師最敬愛的媽媽死了,他們一邊給老師送行,以示安慰,一邊勸老師從自己做起,改革改革喪禮:老師啊,你不是一直呼籲改良陳舊的禮俗嗎?現在,你很不幸,遭遇老母去世的大喪,我們盼望你啊,把舊禮大大的改革改革。

2

咬文嚼字的胡適,把過去的「訃告」給改了,刪掉那些老套的虛假的鬼話,我們今天的訃告,差不多就是100年前胡適的版本

南下安徽老家之前,胡適跟夫人,在北京,先把「訃帖」寫好了。

「訃帖」,向親朋好友報告老媽去世的帖子,跟「喜帖」本質上一樣,只不過,一個報喜,一個報喪,相當於今天的訃告。

文人做事,喜歡咬文嚼字。

胡適改良媽媽的喪禮,第一步,就從咬文嚼字開始。

過去,「訃貼」中有一堆很假很封建的套話,跟親朋好友報喪的時候,喜歡在「訃貼」上,自稱「不孝子某某某」。

跟人說媽媽死了,不說生什麼病遭什麼災,不直接說死因,非要自己給自己扣屎盆子,說自己「罪孽深重」,自己不死,反而把禍水引向老媽,導致媽媽死了。

胡適覺得,這種鬼話,必須改革掉。

他覺得,過去「訃貼」上,哀告親友的時候,常用的「泣血」兩個字,也要刪掉。你有那麼悲傷嗎?你媽媽死了,你難過,這是真的,可是,你會哭得吐血嗎?

新青年胡適老師覺得,這些自欺欺人裝模作樣的字詞句,統統都要刪掉。

胡教授咬文嚼字,還把「訃貼」的署名人給改了。

你寫個「訃貼」,就像現在發個訃告,總要有個署名,要不然別人怎麼知道,誰家死了人,誰在辦喪事,這訃告是以誰的名義寫的呢。

過去,死個人,不是小家庭的事,是家族的事。胡適的媽媽死了,不是他和他哥的事,是他們胡氏家族的事,按照舊規矩,署名的時候,他們兄弟作為「孤哀子」,排在前頭,後面還要加上一大堆胡氏家族的親戚的名字,什麼侄子,孫子,侄孫子,呼啦啦一個接一個。

在所有的名字都寫完了,添上四個字:「拭淚頓首」,就是這麼多胡氏家族的晚輩,全部跪在地下,擦著眼淚,對接受「訃貼」的親朋好友說-----

年輕的胡教授,這個五四時代的「洋翰林」,只留了自己和哥哥的名字,把「拭淚頓首」改成了「謹告」,特此告知的意思。

總而言之,胡適改革了徽州古老的「訃貼」,他是這麼寫的:

【先母馮太夫人,於中華民國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殞於安徽績溪上川本宅。胡覺、胡適謹告。】

這個訃告,之後刊登在《新青年》雜誌上。據說,很多人把它當作範文來學習。

我不敢說,我們今天的訃告寫作,要不要感謝胡適當年的先例,但是,胡適給媽媽寫的這個訃告,跟我們今天見到的訃告差不多。

大家不要小看遣詞造句上的變化。在當時,很不簡單,很不容易,比如說,胡適把「孤哀子」這個古老的「自稱」,從「訃帖」上刪除,蔣介石岳母的喪禮就沒有做到。

胡適老媽去世12年後,蔣介石的岳母,當時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的宋子文的老媽,也去世了。

葬禮上,宋子文就在書面文字中,自稱「孤哀子」,他三姐。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則自稱這次「孤哀女」。【蔣介石:在岳母的葬禮上【之三】】

你要知道,宋子文這一家,不是前清的遺老遺少,在民國時代,也是反封建反禮教的。

對比之下,就憑這一點,你是不是覺得胡適改良老媽喪禮,確實不一般?

3

胡適不請和尚道士,不收親戚送的錫箔、白紙、香燭,反對鋪張浪費

過去,徽州的喪禮,勞民傷財,浪費嚴重。

徽州是那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鄉,徽州不但盛產筆墨紙硯,還出產「禮學家」,凡事都要講個「禮」。

講「禮」,就得花錢。

喪禮,更得花錢。

依照徽州的風俗,他們家的親友都要送錫箔、白紙、香燭;講究的人家還要送「盤緞」、紙衣帽、紙箱擔,等等。

送錫箱和白紙幹嘛?

燒。

胡適說,家家都送,太多了,其實燒不完,等喪事完了,他們只能打折扣賣給店家。

這位洋博士非常反感這樣的浪費,毫無道理啊。

心心念念地惦記著改良喪禮的胡老師,到家之後,給親朋好友發了個通知,說,這些燒給我媽的玩意,統統不收,請大家諒解,尊重我們的意願。

這喪禮雖然以胡適哥哥和他兩個人的名義操辦,其實,哥哥是不做主的,一來,這胡適明顯比哥哥有出息,有實力,說話當然算數;二來,這哥哥,不是他媽媽親生的,是他爸和其他女人生的兒子。

胡適的爸爸,是安徽績溪縣的一個鄉紳,49歲的時候,娶了胡適他媽。那時候,胡適他媽17歲。前前後後,就生了胡適這麼一個男丁。

胡適反對燒東西,苦了做這行生意的人。

有幾個干這行生意的, 在胡適他們家村頭,新開一個紙紮鋪,專做他家的生意。因為胡家在當地,是個大家族,親朋好友多,這幾個生意人覺得,賣冥器盤緞的生意一定紅火。

哪知道,這個喝了洋墨水的胡家二公子,把這東西都廢了,這個新的紙紮鋪,很倒霉,關門了。

過去,喪禮不但要燒,還要請和尚,道士。

胡老師是改革舊風俗的青年領袖,怎麼可能幹這個事?不用說,也不用了。

胡氏家族的人,據說,也埋怨胡博士,可是,人家是親兒子,你算老幾?

你不高興,一邊涼快去吧。

4

假哭不要,高粱孝子帽不要,哭喪棒不要

胡適老師講究坦誠,對喪禮上,假哭這件事,特別反感。

親朋好友來弔喪的時候,徽州人有個像演戲綵排一樣的老規矩,那就是:

外面打鼓,咚咚咚,表明弔喪的客人來了;

裡面,孝子賢孫女兒兒媳一陣嚎啕大哭,表示他們很悲傷。

很明顯,這是哭給客人看的。

胡老師認為,這個老規矩,通過嚎啕大哭,假裝孝順,很虛偽,很醜陋。

至於大戶人家花錢僱人哭,胡老師覺得,更醜陋。

胡老師決定移風易俗,交待家裡人:你真難過,你就哭,不想哭,不要硬哭,哭的時候,也不要做戲,不要假兮兮的搞出種種假聲音。

除了這個,移風易俗的胡老師,還廢除了過去的高梁孝子帽,啥帽子也不戴。

胡老師還廢除了哭喪棒。

胡老師認為,古人假裝半死,不得不弄根哭喪棒,不然的話,裝不下去。

如今,我反對假裝,為什麼還要哭喪棒呢?

5

胡適改革媽媽的喪禮,很用心,但是,廢除祭禮的時候,遇到外婆的反對,只好屈服,最後,改革還是成了改良

徽州人的祭禮很講究,很繁瑣,而且要請一班秀才主持祭禮。

這裡,我解釋一下祭禮。

祭禮,跟喪禮不是一回事,祭禮是喪禮中的一個環節。

祭禮,就是活人準備好雞鴨魚肉的酒菜,給死者吃。古人不像我們今天這麼富裕,人生美不美滿,就看有沒有吃的喝的。在世的時候,可能很苦,沒吃過什麼好東西,死了,親朋好友就通過祭禮,給你酒菜,供你享用,祝你好走。

胡適說,大戶人家,停靈日子長,每天都要祭祀一次,要不是家裡人的「家祭」,要不是親戚登門「送祭」。

家祭嘛,今天大兒子祭,明天二兒子祭,後天大孫子祭。

送祭嘛,就是有錢有勢的富貴親戚送來的祭祀。

這些富貴親戚,富而好禮,收到訃告之後,不能不來祭祀,可是,路遠,沒辦法挑著雞鴨魚肉給死者「獻禮」,請亡靈享用,也不方便帶個秀才主持祭禮,怎麼辦?

富貴親戚就花錢解決,給主人一筆錢,托主人買雞鴨魚肉這樣的祭菜,托主人聘請秀才們替他們主持祭禮。

胡適認為,無論是家祭,還是送祭,都是做熱鬧,裝面子,擺架子,完全的形式主義!

這位去年剛剛回到老家娶了老婆的北大教授,跟親戚們說,祭禮廢了,一個都不搞。

他外婆聽到這個消息,惱火了,堅決反對。

外婆七十多歲了,眼見一個兒子兩個女兒死在她前頭,白髮人送黑髮人,心裡很難過,把胡適叫到身邊,說,什麼事都依你,但是,祭禮一個不辦,不行,你可以少辦,哪怕你只辦兩三個祭。

我們說胡適是個溫和的改良主義者,不是改革闖將,還真有七分道理。外婆這麼一鬧,他就軟了,退步了。

可是,胡老師畢竟是個見過世面的人,不是一般的書獃子,他琢磨了半天,想出一個改良的辦法,概括而言,大概這麼幾點:

第一點,家祭一次完成,把胡適家族的人都喊來,來個公祭,三鞠躬,獻上祭祀的牲口,讀個祭文,七七八八,就結束了。

第二點,不要親戚「送祭」。

第三點,把要來祭的親戚邀在一塊,公推一個主祭的人,其餘的人陪祭,不請跟自家無關的秀才們主持,也不用送什麼雞鴨魚肉。

第四點,七八天的祭,一次結束,十五分鐘完事。

胡老師不愧是北大的教授,明明被外婆逼出的祭禮,他也能自圓其說。他說啊,把古代貢獻死者雞鴨魚肉的祭禮,改為活人對死人致敬的祭禮,很值得推廣。

胡老師的理由是,死者知不知道活人的敬意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人對死人表示敬意,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要傻乎乎的問,我們的敬意,死者到底能不能領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孝之彬彬 的精彩文章:

乾隆一死,兒子丟下「千叟宴」,再也不操辦了
包公孝嫂:這個千古美談是假的

TAG:孝之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