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樂大典》:奏響民族之樂,唱響時代之聲

《國樂大典》:奏響民族之樂,唱響時代之聲

由廣東衛視和山西衛視聯合製作、康美葯業獨家冠名的大型原創中國經典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已經播出九期,憑藉深厚的內涵和良好的品質,節目贏得了口碑和影響力的雙豐收,觀眾紛紛點贊,也引起了專業媒體的關注和好評。

《廣電時評》微信公眾號5月1日頭條發布點評,全文如下:

古琴雅韻,國樂是繞於高山的千年踵音;悠悠音弦,國樂是流傳不息的民族文化。國樂聲聲,響徹千載,充分體現著歷史的沉澱。《國樂大典》用古老的國樂重現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在古老與現代的碰撞中觸動國人心中柔軟處,唱響時代之聲,彰顯文化自信。

作者:蔣子偉

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

延續,刻不容緩;傳承,以為使命。《國樂大典》,一檔以民族樂曲為主題的原創經典音樂競演節目,邀請不同民族的樂團同台競演,引燈回顧華夏民族綿延數千年的文化古韻。節目以獨具魅力的民族樂器為載體,奏響經典之樂,讓觀眾在國樂的藝術享受和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堅定文化自信。

承繼傳統、弘揚文化,奏響經典之樂

「沿著上下五千年的音樂脈絡一路走來,我們從未忘記傳承。」隨著主持人開宗明義,3月2日首期《國樂大典》如約而至。適逢中華傳統節日元宵佳節,節目開場以古琴、長蕭、二胡等傳統樂器演奏經典曲目《彩雲追月》,配以「樂滿中華」的節目主題,寄以「人月兩團圓」的節日祝福,情景交融。97歲高齡的竹笛泰斗陸春齡先生運用30秒不換氣的「循環換氣法」吹奏《節日舞曲》,令觀眾拍案叫絕。面對電視機前的觀眾,他激動地說,「我將生命不息,笛聲不止,願為人民吐盡絲」。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浩瀚如銀河、璀璨如繁星的文藝作品中蘊藏著歷久彌新的經典樂曲,有伯牙子期「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高山流水》,有嵇康「於今絕矣」的《廣陵散》,有師曠「瑰意琦行,超然獨處」的《陽春白雪》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代表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的傳統樂曲,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邃的精神追求,是延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節目中,赤焱樂團選取傳統京劇《智取威虎山》片段《打虎上山》,表演以大片樹林為舞台背景,舞台上方降下人造雪花,通過古箏、板鼓、鐃鈸、月琴等樂器的高難度合奏,重現解放軍戰士穿林海跨雪原,不畏艱難攀登威虎山的壯舉,迎來春色換人間的故事。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龔鑼新藝術樂團競演曲目《武魂》繼承了合唱《垓下歌》的音樂特點,唱法鏗鏘有力,發音擲地有聲。表演中首次使用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配合笙、嗩吶等吹管樂器,形象呈現了秦漢時期行軍打仗的場面,生動展現了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氣概以及「時不利兮騅不逝」的無可奈何。以箜篌等傳統樂器演奏的《絲路花雨》,則用悠揚的樂聲呈現千年古絲綢之路的盛景,讓人一睹古迹文化,感受古樂神韻。

這樣的傳承,讓觀眾聽到了傳統之樂的生生不息;這樣的弘揚,讓觀眾看到了經典文化的欣欣向榮。

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融合時尚之聲

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絕不是狹隘的自我欣賞、孤芳自賞,而是應時代之需,立時代潮頭,發時代先聲。傳統文化節目的製作,如果拘泥於傳統,就會故步自封,曲終人散;如果過於高深,就會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國樂大典》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大膽創新。

女子水晶樂坊演奏民俗樂曲《彎彎的月亮》,女表演者身穿青花瓷圖案的樂服,彈奏晶瑩剔透的水晶樂器,纖細的指尖傳出溫情動人的絲竹之聲。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古琴的委婉,琵琶的清脆,笛子的悠揚,傳統樂器與流行音樂水乳交融,現代風格與古典形式合而為一。通過三種樂器的交替演奏,加以明暗交織的舞檯燈光,以音動人,以樂傳情,讓觀眾從樂聲中感受到「彎月、木橋、河水、小船」的場景變換。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可以說,傳統文化節目的價值使命,就是從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汲取精華、承繼創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相結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節目中,表演者身著古代俠客服飾,一曲琵琶獨奏《十面埋伏》,彈奏出濃濃古風氣息,以流行音樂的形式帶領觀眾走進武俠世界。赤焱樂團以京胡、月琴為主奏,中阮、琵琶為伴奏,將搖滾歌曲《北京一夜》改編為純器樂曲目,既保留了京劇國粹元素,又融入了現代音樂的時尚。

要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需要融合傳統與時尚,適應現代社會。《國樂大典》將中國傳統民樂傳承創新,充分調動電視表現手法和現代傳播方式將民族音樂帶上舞台,獻給觀眾,契合了當下社會的審美需求。新時代語境下,傳統文化節目需要思考如何推陳出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向世界展現大國文化自信。正如國家一級作曲家卞留念接受《國樂大典》節目採訪時所說,「我們用民樂、用國樂、用中國的音樂,作為一份美好的禮品,獻給世界。」

民樂同奏、民族同心,唱響團結之歌

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歷史性地揭開了華夏民族文化統一的大幕。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文化共融傳承至今,文化自信亦是如此。《國樂大典》的舞台不是漢族民樂的一枝獨秀,節目精心編排,注重選取少數民族樂曲,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團隊在舞台上一展風采。內蒙古神駿樂團使用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時,表演者一邊撫琴演奏,一邊用蒙古語表達「祈願父母健康幸福,祈願兒孫平安快樂,祈願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祈願祖國永遠繁榮昌盛」的美好願望,節目同步配上漢語大意,讓觀眾既能聆聽民族樂曲的原汁原味,又能真切感受來自少數民族的誠摯祝福。

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在總結不同文化關係時說「各美其美,每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正是炎黃子孫「和而不同」文化理念的直觀描述。《國樂大典》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由藏族、維吾爾族、滿族、壯族、蒙古族等五個少數民族成員組成的五色風樂團,身著各自民族的傳統服裝,使用各自民族的代表樂器,以笛子、艾捷克、琵琶、嗩吶、馬頭琴等,演奏《青春舞曲》《愛我中華》歌曲串燒。表演者同聲高唱「愛我中華」,並邀請現場觀眾一起跟唱,現場氣氛熱烈感人。第二次競演時,表演者使用手鼓、薩巴依、熱瓦普等樂器,演奏改編自塔吉克民歌《古力碧塔》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維吾爾族民歌改編而成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等耳熟能詳的民族樂曲。《國樂大典》通過民樂的傳奏,融合多民族文化,唱響了一曲曲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國家自信的團結之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作。民族的文化既需要薪火相承、代代相傳,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音樂作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如此。《國樂大典》通過傳承、創新、共融,將中華傳統民族音樂以契合新時代潮流、符合新時代發展、切合新時代需求的藝術形式,獻給全國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

編輯:張嘉韻(實習)

責編:張瑞祥

主編:蔣長安、高瞻

來源:廣電時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衛視 的精彩文章:

在這個看臉的世界,丑柑為什麼成了網紅?
清明養生,這樣吃更健康!

TAG:廣東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