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豆瓣8.8,看完這片我為自己嘲笑過印度感到可恥

豆瓣8.8,看完這片我為自己嘲笑過印度感到可恥

華人導演李安曾經說過:

「最好的電影不是你說了一個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觀眾心裡激起了什麼......沒有人在看你,他們在看自己。」

按照這種說法,咱們再去看豆瓣TOP250,去看時下電影爆款,總能在電影里找到一個普世價值觀,所以即便是電影從藝術性上來講算不上驚世駭俗,我們還是會激動且堅定的拍著大腿說:「這TM就是我本人啊!喜歡!」

因為我們在電影里看到了自己。

今天要講的這部《地球上的星星》是我一直想給大家推薦的。看完它,我為自己嘲笑過印度感到可恥。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我的很多朋友在看完本片後的第一觀感都是:看到了兒時的自己。

我本人更是欣喜若狂。

感謝電影讓人不再孤單。

好了不矯情,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地球上的星星》。

豆瓣TOP250,榜上有名。

IMDb 8.5分

它也是阿米爾·汗第一部自編自導的電影。

說到阿米爾·汗,相信各位毒粉並不陌生,2015年的《我的個神啊》,去年的《摔跤吧!爸爸》,今年的《神秘巨星》。阿米爾·汗幾乎成了我國電影市場最叫座的印度電影人。

然而大多數影迷最早認識他大概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時候。

這個改變寶萊塢的電影人,凡參與的每一部作品都無不涉及社會問題,針砭時弊。

如果說《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對填鴨式教學的批評和討論,那麼《地球上的星星》可以算是它的先導片了。

儘管它在敘事邏輯和節奏把控上沒有《三傻》成熟,但《地球上的星星》在構圖、色調上花了更多的心思,電影中展現的童年印象,即使在語境不同的情況下依然相當具有代入感,小演員的表演更是令人驚喜。

電影主角是一個患有過動症+閱讀障礙症的男孩伊夏。他因為走神,多動,無法正確讀寫,常常犯錯惹禍觸怒老師。

校長認為他低能,變態,父母也不理解他的異常舉動,無奈之下只能把他送進寄宿學校,最終卻意外遇到老師尼克,發現了他異乎常人的天分......

什麼是閱讀障礙症呢?

了解一下

還有過動症

簡單的說,就是他看不懂文字,也不能拼寫。不是傻也不是因為不努力,相反他還有可能是個天才。就好像你不能指責一個抑鬱症患者意志不堅定一樣,閱讀障礙症跟是否專心沒有半毛錢關係。

故事設定方面,現在來看好像並不新奇,畢竟我們剛剛被《奇蹟男孩》感動過,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地」也是老生常談了。

可是在《地球上的星星》就是我們童年的倒影,那些鮮衣怒馬的時光和不可言說的委屈以及逐漸遺忘的創傷,都在裡面。

影片主角伊夏是個標準的差生,上課被罰站,考分個位數都是家常便飯。

校門外水渠里的魚苗來回遊動,對於八歲的伊夏來說,一花一世界,小水渠里也能有乾坤。伊夏每天都跟隨自己的好奇心徜徉天地,所以他也永遠在神遊,活在另一個世界裡。

更不幸的是他還有個優秀的哥哥,活脫脫「別人家的孩子」,考試有一門課沒拿第一那都屬於沒發揮好,就連吃飯都在學習。

而伊夏呢,腦袋永遠在開火車。

像這樣常人眼裡「熊孩子」,在家裡的時候還可以自由做一下自己,可是到了學校就沒那麼好過了。

英語老師讓他讀課文,可是課本對他來講等同於天書,無奈之下只能一通亂讀,結果又是新一輪的罰站。

在體制化的學校里,每個學生必須做到整齊劃一,他們嘲笑異類。因而創造力和好奇心都成了洪水猛獸。

八歲的伊夏終於忍無可忍,第一次逃學。

在這個避世的午後,有草莓一樣棉花糖,牛奶一樣的油漆桶,和夕陽一樣的刨冰。

電影把各種和童年相關的物象堆砌在這一個段落里,有人批評導演範本化處理,我卻覺得這個段落是全片一大亮點,就像是導演幫你為童年補上的一篇日記,感動又節制。

每個人小時候都曾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但也總在長大後泯然眾人。

然後安慰自己,既然所有人都一樣,那麼那些因為獨特而受過的委屈,忍受的孤獨好像也不必再提。

就好比《小王子》里講的,

「每個人都曾是孩子,只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記得。」

也因而,很多人終究沒有成長為寬厚的大人。

逃學帶給伊夏的是父母的心灰意冷和學校變本加厲的處罰。

校長甚至指責伊夏是個變態,表示學校無法接受這樣的學生。於是在伊夏被學校辭退之前父親幫他轉了學。

八歲的伊夏不得不離開父母被送進寄宿學校,新校長承諾一定會「教」好這個「問題學生」。

真不知道「寄宿學校」到底是怎樣「神奇」的存在,讓人忍不住聯想到:《四百擊》里同樣被送去寄宿學校的安東尼,《飛越瘋人院》里的Randle Patrick McMurphy,還有那些被送去電擊治療的同性戀者、網癮少年......真是諷刺。

被迫進入新環境的伊夏被「教育者」們成功的打擊到了,也逐漸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問題」,過去性格陽光的少年終於沉默不語......

伊夏是個特例,他患有罕見病症。

可是他身上又有大多數人的影子,那些被扼殺的好奇心,被孤立的獨特還有被嘲笑的夢想。

其實,個人觀點,現實到這裡已經結束了,可是電影總是要給人絕望中一點點希望。所以它給伊夏安排了一個拯救者出現,然後感動觀眾,為故事人物「伸冤」。

我起初看第一遍的時候也是沖著阿米爾·汗去的,結果他作為故事的另一個重要人物竟然到電影的後半程才出場,忍不住吐槽了好久。

可是再看電影,覺得阿米爾·汗這個老師的形象就是一場美好的幻想,負責講道理,負責為未來留有餘地。

所以,老師尼克的姍姍來遲並不奇怪,後面的故事也確實可以溫暖人心。

阿米爾·汗飾演的尼克是一名美術老師,也是「特立獨行」又獲得幸福人生的成功典型。不同於其他老師傳統的講課方式,尼克的首堂課出場秀是這樣紙滴

別的美術老師上課是這樣滴

尼克上課是這樣滴

換個角度看問題嘍

尼克講課生動,同學們都很喜歡,但是只有伊夏無動於衷,尼克老師了解到伊夏的繪畫才能,可是這時候的伊夏他已經不再畫畫了。

為了讓伊夏重新拿起畫筆,尼克想盡辦法。

他專門家訪,向伊夏的父母解釋什麼是「閱讀障礙症」,期望獲得他們的理解。也正是這次家訪讓尼克看到了小伊夏曾經無限的想像力。

他主動教伊夏讀寫,並且是用他感興趣的方式。

他甚至大費周章地向學校申請組織一場繪畫比賽,希望可以證明伊夏的過人天分。

說實話,從劇情線上講,電影后半程難免有些俗套。

作為勵志電影,最終讓主人公通過取得比賽勝利獲得社會認可的結局,也沒有《錄取通知書》反叛的徹底。

電影里,小伊夏終於重新拿起畫筆,讓世俗看到了他異於常人的天分,換回了父母的理解,社會的肯定。

但即便是這樣,《地球上的星星》依舊以他獨特的魅力召喚我們童年境遇的情感共鳴。更何況誰又能完全逃離外界的評價呢,我們終究希望得到他人認可,哪怕只有一個人。

私心覺得,每次看到小伊夏充滿好奇的神遊天地間的時候,都像是在看兒時的自己。

《地球上的星星》感動了很多人,不是因為他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而是因為電影試圖通過小伊夏這個個體性的故事來拯救孤獨,給人慰藉。

希望毒藥的文字像電影一樣可以幫毒粉們抵抗孤獨。

文章最後斷章取義,一句王小波《黃金時代》的話跟大家分享: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

能不能「生猛」下去是未知的,有時候真得看命,比如《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小伊夏,如果沒有尼克老師可能會面對不一樣的結局。

可是,作為個體,我們可以掌控的是:成為一個寬厚的人。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

近 期 熱 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 的精彩文章:

日本林志玲嫁給花和尚!貴圈為何多畸戀?
最好的張曼玉和梁朝偉,最曖昧最悶騷又最浪漫最純情

TAG: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