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煙雨江南念油紙傘

煙雨江南念油紙傘

藝術改變生活

你有487位好友已關注...

GIF

文|田田

小橋清荷油紙傘,一蓑煙雨話江南。

初聞她是南方煙雨的清涼,夏荷十里,碧水長天,紅妝粉面,獨倚幽窗。

這是江南女子的寫實,也是江南情懷的闡述,歷史總在不斷上演,我們記住了曾風雲一時的人,也記住了曾眼花繚亂的景,一把傘歷經千年風吹雨打,卻還能繼續盛行不衰,因為它只是一把油紙傘,穿過塵埃,細雨,石台,來到我們身邊。

時光在片段中回溯,傳說魯班還很小的時候有天和妹妹出門去玩,恰逢大雨,無處躲避,魯班說如果在湖邊多蓋幾個亭子,下雨的時候就可以避雨,天晴的時候也可以遮陽,可是妹妹說,坐在亭子里也只能看到眼前的風景,如果有可移動的亭子就好了。魯班從而受到啟發,看到用荷葉避雨的小孩突發靈感,從而發明了傘。

而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已經有「傘」字的出現,並且在社會上已經廣泛存在了。

北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並稱之為羅傘,最直接的目的也是為了遮陽、避雨、擋風。

隨著盛唐的到來,油紙和工藝的技術發展,已經能製造出防雨的油紙傘了。經久耐用的油紙傘盛行長安,並且出現了一大批專門為油紙傘提詩繪畫的工匠。他們將油紙傘的製作工藝推向了巔峰,同時傳至國外,日本尤為盛行,幾乎今天為止也是日本女人出門必不可少的隨帶品,它彰顯的是一種文化而絕非簡單的工藝了。

宋代喜歡以綠色為主,俗稱「綠油傘」,在《清明上河圖》巨幅中表現的極為引目,可見一把傘躲過了多少歷史滄桑,卻愈加風情萬種。

元明清時期,隨著布藝的出現,隨即改良了傳統的油紙工藝,在棉布上上油畫花,或揮筆潑墨,在文人雅士的手中竟也開出了一朵驚艷的花。

然而,目前最好的制傘工藝也將面臨失傳,在全國範圍內,幾乎沒有幾家老工藝的匠人繼續著歷史的傳承,因為必須手工細作,又得把握力度技巧,一個嫻熟的匠人必須從小就接觸深耕才能做出完美的成品。

因為耗時、耗工、耗力,所以沒有幾個年輕人願意靜心慢做,耐心打磨。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油紙傘邁過了時間的結點,並向新的藝術新潮大步向前。

值得慶幸的是,依然還有一批文化能匠在默默做著這件事,也許是為了懷舊,也許是為了思念,杭州人制傘的老匠人把油紙傘的魂徹底的融入了製作技藝中,一代接一代,代代傳承,這不僅僅是生存的現實,更多的是一份傳承的信念。

打你路過古城巷子,西湖橋頭,煙雨江南的轉身回眸,接踵而至的尋訪聲時,你知道了一件事,風風雨雨也不過如此。

制傘道路特別漫長,從開始的選竹,到削傘骨和上傘面,畫花鳥,上桐油到晾晒成品,歷經六十八道工序,耗時半月有餘,因為精細,所以精湛。也從而新一代人對其耐心遞減,傳承缺失。

我想老人在做傘的時候腦海里卻不曾有傘,就像一個故事,一首詩儒雅閑適,不為做傘而做傘,不為吃飯而吃飯。

《白蛇傳·游湖借傘》演繹著古人心中的美好,從借傘還傘,到撐傘同行,情定西湖。一個民間傳說也以傘為鋪墊,傳頌愛情的同時,也在訴說著傳承的歷史。

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傘雖然與天氣有關,但也與愛情有關。

過客匆匆,霧面紅燭,青石橋上有雨聲,輕輕的像極了夢中的場景,撐一把油紙傘,不急不慢,可緩緩歸矣。

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本正經plus 的精彩文章:

濃墨重彩梅蘭芳

TAG:藝本正經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