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赤水:一棵竹、一根草、一隻雞

赤水:一棵竹、一根草、一隻雞

通過推進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赤水市營造了新的綠水青山,也逐漸從中找到了金山銀山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輝輝丨貴州赤水報道

貴州省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通往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的盤山公路上,不時可見成捆的竹子挨著山體躺在路邊。

「這些都是村民近兩天從山上砍下來的,切片廠的人隨後會過來拉走,簡單切片後再運送到紙漿廠。」大同鎮天橋村的黨支部書記賈洪政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01年以後,天橋村800米以上的山坡都改種了竹子,全村共有1.8萬畝竹林,平均每位村民8~9畝。「每戶村民每年靠種竹子的收入就能達到4000元左右,比之前種莊稼翻了一番。而且種竹子省事,節省的勞動力還可以打工、經營農家樂。」賈洪政說。

這是赤水市以退耕還林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2001年以來,赤水市積極謀劃退耕還竹,發展竹產業,在此基礎上還對產業升級,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發展家庭旅館、農家樂等,幫助群眾實現脫貧。

2017年10月,赤水市成為貴州省第一個通過國家考核驗收並由省級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的貧困縣。

再造一個竹子之鄉

2001年,國家經過2年的試點推行,正式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赤水市成為第一批試點城市之一。藉助退耕發展出新產業,成為當地工作的明確取向。

2001年以前,位於大婁山北麓的赤水市儘管森林覆蓋率高達63%,但樹木種類繁多,經濟效益並不好,耕地的收益也不高。選擇退耕之後,究竟該種什麼樹種?

「當時的目標就是找到適宜在赤水種植,又有一定的種植基礎,且種植技術簡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好的樹種。」赤水市林業局副局長黃仕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最終,赤水市選擇了竹子。

更重要的是,當時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貴州赤天化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赤天化)一個年產20萬噸的竹漿林紙一體化項目將在赤水市落地,需要大量原竹材料。

「退耕還竹」的大方向確定後,赤水市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具體由林業局負責組織實施。

在宣傳動員時,林業局給群眾算了一筆賬。以往在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種植玉米、紅薯等農作物,澆水、施肥等田間管理極耗人力,年收入卻不過六七百元。

而竹子終身只需種植一次,3年後每年都可以砍伐。每畝竹林每年可產鮮竹1.5噸,按每噸600元的行情計算,每畝收入900元;此外還有竹筍、竹苗等收入;按照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每畝還補助70元錢和300斤糧食,算下來每畝竹林的收入能達到1500元左右。

「關鍵是竹林平時幾乎不需要管理,能夠極大地解放勞動力,節省下來的勞動力可以外出打工,每年至少能為家庭帶來2萬至3萬元的收入。」黃仕平補充道。

尤其是了解到赤天化將要落戶赤水後,老百姓知道砍下來的鮮竹不愁銷路了,改種竹林的積極性很高。「到後來完全不用政府宣傳動員,村民都是主動把竹子種上,讓鄉鎮林業站的工作人員去丈量驗收。」黃仕平說。

赤水市林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國家第二輪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前,赤水市共退還耕地39萬畝,遠遠超過了國家林業主管部門規定的19.6萬畝。

「其中99.9%的退還耕地栽種了竹子。這就相當於我們用了十年時間,再造了一個竹子之鄉。」黃仕平說。

「退」出一個產業

圍繞「一棵竹子」,赤水市如今已形成完整的竹產業鏈。

在上游,是超過100萬畝的竹林種植面積。

赤水市林業局給《瞭望東方周刊》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赤水市共有20萬竹農,栽種竹林132.8萬畝,佔270萬畝國土面積的比例接近50%。其中80萬畝為雜竹,是紙漿生產的主要原材料;其餘近52.8萬畝則為毛竹,主要用來加工各種竹製傢具;還有少部分是筍用竹。

中游是分布在各個村莊、鄉鎮的切片加工廠。「我們大同鎮就有7家切片廠。村民把鮮竹砍下來後,拉到切片廠進行初步加工,然後再賣到紙漿生產企業。」賈洪政告訴本刊記者,這帶動了當地運輸業的發展。

下游則是以赤天化為代表的紙漿和成品紙生產企業。

據赤天化紙業總經理王宏偉介紹,當初市裡引進成立赤天化就是為了解決20萬竹農的出路問題。

赤天化建在被稱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赤水河流域,因此國家對其環保測評格外謹慎。「當時我們這個項目的環評上了3次總理辦公會,前兩次都沒有通過。」王宏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08年,赤天化第一條年產20萬噸竹漿板的生產線建成投產。當年就消耗掉了赤水全市所產的30多萬噸鮮竹。

目前,赤天化每年產竹漿板20萬噸,生活用紙的原紙10萬噸、成品紙4萬噸。「這就需要消耗鮮竹100多萬噸,其中五六十萬噸由赤水當地供應,不足的部分還要到四川等地購買。」王宏偉說。

王宏偉稱,環保風暴之後,一些小型竹漿生產企業被關停,赤天化對鮮竹原料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如何進一步就地取材成為企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理論上來講,按每畝竹林年產1.5萬噸鮮竹計算,赤水市80萬畝雜竹林每年可產120萬噸鮮竹。但是由於山上交通不便,竹子下山困難,有一半的竹子被荒在了山裡,村民只能砍了燒。

赤水市林業局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在山林間架橋修路。「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我們為10萬~20萬噸竹子修通了下山的路。」黃仕平說。

赤天化則計劃從竹農手中流轉30萬畝竹林,作為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基地。「屆時每年僅鮮竹砍伐、初加工等勞務支出就能達到5億元,會極大地提高農民的收入。」王宏偉堅信。

圍繞毛竹,則形成了另外一條包括毛竹種植、竹筍加工、竹地板加工、竹傢具生產銷售等環節的產業鏈條。

赤水林業局的數據顯示:目前赤水市共有林產類註冊加工企業83家,其中年加工產值超過1000萬元的有7家,超過5000萬元的3家,超過1億元的2家。全市竹材加工利用率85%以上,竹筍加工利用率達到了60%。

赤水鄉村民俗文化 - 獨竹漂表演

「一棵竹子,一根草、一隻雞」

2010年前後,赤水市的退耕還林工程已經基本進行完畢。「按照國家規定退一畝耕地造林後,還要配套開墾一畝荒山造林。經過10年的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後,赤水市基本上沒有土地進行造林了。」黃仕平解釋道。

因此,2010年,尤其是2014年國家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之後,赤水市將退耕還林的目標調整為「提質升級」,圍繞「一棵竹子,一根草、一隻雞」做好全市產業發展的文章。

「具體來說,就是在原來退耕造林的基礎上,發展竹產業和更加多樣化的林下經濟,為老百姓打造一個脫貧增收的『綠色銀行』。」黃仕平說。

在赤水的幾片竹林里,本刊記者看到竹農新種下的食用菌有些剛剛露出嫩芽,有些則已經頂破覆蓋著的薄膜茁壯成長。

「再過一兩個月就可以摘了拿到集市上賣」。當地一位竹農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而更多的竹林下,則被竹農種上了金釵石斛等中草藥,或者搞起了林下養殖。「這幾年赤水的烏骨雞很受歡迎,不愁賣,我們這兒許多村民都在養。」賈洪政顯得有些興奮。

黃仕平介紹說,2014年以來,赤水市啟動「十百千萬」的產業發展工程,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25.8億元,發展金釵石斛原生態種植7.9萬畝、商品竹林100萬畝,年出欄烏骨雞710萬隻,生態魚養殖7000畝。

同時,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推進,為赤水發展旅遊業創造了條件。因此,2014年赤水市提出「全景赤水、全域旅遊」的概念,全面布局旅遊業,推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城市旅遊和康養旅遊的深度融合。

赤水市旅遊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赤水累計投入旅遊發展資金57.89億元,建成示範鄉村旅遊點15個、農業觀光園12個,10個村列入全省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2個村列入全省鄉村旅遊示範區。

赤水市復興鎮凱旋村的袁友堂便是旅遊業的受益者。

2015年以前,袁友堂靠外出打工維持生活,後來看到家鄉竹產業發展迅速,運輸需求增加,他便回鄉跑起了運輸。「一年下來很辛苦,掙錢卻不多。」袁友堂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後來看到凱旋村附近的白馬溪、燕子岩、十丈洞等都開發成了旅遊景區,離村子只有1公里的地方還開發了一個汽車露營地,他便琢磨著開家農家樂。

2015年,袁友堂把自家臨街的房屋收拾出來,又加蓋了幾間,湊夠28張床位,袁友堂的農家樂便正式開門迎客了。

袁友堂說,現在每年3~11月份客流量都很大,最好的時候房間每天都爆滿,有時還要提前預訂。如今,靠著這間小小的農家樂,他每年的收入可以達到10萬~20萬元。

綠了山林,富了百姓

退耕還林讓赤水人嘗到了甜頭。「現在老百姓都知道,咱赤水的風景好、空氣好,掙錢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賈洪政告訴本刊記者。

目前,赤水市共有214萬畝森林,森林覆蓋率達82.85%。退耕還林之前,這一數字是63%。「赤水還有4000餘掛飛瀑流泉。這使得赤水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到每立方厘米5.2萬個,是名副其實的洗肺天堂。」黃仕平說。

貴州省林科院對全省工程縣退耕還林前和2013年底土壤侵蝕量抽樣監測後分析對比的結果顯示,赤水市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蝕量由原來的3121.2噸下降到了761.7噸,下降了75.6%,平均每年減少侵蝕量1.7噸。

「也就是說2013年以後,赤水河每年排入長江的泥沙量都能減少400萬噸,真正發揮了長江上游生態緩衝帶和生態屏障的作用。」黃仕平解釋說。

此外,赤水市以退耕還林為契機大力發展竹產業和旅遊業的做法,也為當地經濟發展、百姓增收創造了條件。

據赤水市林業局測算,退耕還林後,赤水市年轉移農村勞動力5萬人左右。其提供給《瞭望東方周刊》的數據顯示:2016年,赤水市各種竹原料收購達80萬噸,支付竹原料款3.9億元,年產竹筍約5萬噸,產值達2.5億元,20萬竹農(含2萬多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年銷售毛竹700萬株,8000多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金釵石斛產業覆蓋貧困人口3893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烏骨雞產業覆蓋貧困人口14000多人,人均年增收420元;生態水產產業覆蓋貧困人口2109人,人均增收340元。

此外,2016年赤水旅遊產業增加值達25億元,接待遊客人次突破1200萬人次,同比增長71.3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5億元,同比增長80.04%。

截至2016年末,赤水市共有鄉村旅舍300餘家、農家樂140餘家,帶動餐飲業2285家,旅遊從業人員達6萬餘人,其中近1萬人為貧困人口,每月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如今,赤水市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8449元和11053元,貧困發生率降至1.43%,成為目前貴州省唯一脫貧摘帽的縣。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總監製:金風

監製:劉新宇 、顧佳贇

編輯:張靜、萬宏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東方周刊 的精彩文章:

分級診療的「四駕馬車」
「逆生長」真的可能嗎

TAG: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