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月入3萬仍是貧困人口?這些透支財富誘因,已經找到了!

月入3萬仍是貧困人口?這些透支財富誘因,已經找到了!

知道了隱形消費陷阱,也理性運用了經濟學思維,仍然是個隱形貧困人口?也許生活打擊了你太多次,但請記得,奔跑的姿態一定不要太狼狽。

本文4882個字,大概6分鐘讀完。

金融八卦女頻道每日為你送上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精彩內容,歡迎置頂關注,八妹等你

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妖精卡薩

最近「隱形貧困人口」一詞真是太火。應運而生的「隱形貧困健身「、」隱形貧困化妝」等新名詞鋪天蓋地向我們襲來。

隱形貧困人口,其實就是那些因為無節制消費而讓自己淪為外表富裕,卡上欠費的月光一族。

這概念讓我想起了2016年BBC出的一個頗有趣的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它貌似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嗅到了這個新興群體的痕迹,並企圖為很多人謎一樣淪為「隱形貧困人口」的現象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

什麼叫隱形貧困人口?

總結來說,隱形貧困人口就是指的那些看起來收入高,光鮮十足,實際上窮的的新生人群。

你這邊剛剛還在誇讚我是成功人士,工作兩年,月入三萬,我這邊就還掉了一萬的房貸和一萬的信用卡花唄。上層人士的飯局,幾大千一頓,泡妞的紅酒,檔次低了相形見絀。

我左手LV,右手巴寶莉,可是我屏蔽掉同事朋友找代工代購的囧樣你怕是沒見過。這邊剛換了電腦,手機又出了新款,剛更新了衣櫃,發現又換季了。怎麼都停不下買買買的手,看似我收入頗豐,但其實每個月餘糧不足。

為什麼我們錢包的困窘擋不住我們消費的衝動,為什麼手機廣告越吹越誘人,但手機卡頓周期卻越來越短?為什麼明明實用主義的你漸漸會因為顏色材質就換掉九成新的包包。為什麼我們年齡越來越大,卻越來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呢?

其實這不奇怪,你掉入了別人精心備下的陷阱。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控制不住不斷花錢,不斷消費,又是誰培養了我們消費成癮的習慣?我們到底掉進了誰的陷阱里?

誰在誘導我們進行消費

從消費方式來說,有錢可以消費,那沒錢怎麼辦呢?

信用卡堪稱一個刺激消費的偉大發明,它將個人的信貸能力提高了一大步,也把抵押貸款往信用貸款的方向推進了一大步。信用卡本身就是一種信用抵押,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信用卡起源於商業信用而非銀行信用。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大萊俱樂部推出了一種彰顯身份的小卡片,人們可以拿著它先消費再付款,這種消費方式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大家熱切歡迎,信用卡從此開啟了發展第一步。

信用卡為什麼會這麼深得人心,其實歸納出來,就兩點:方便以及消費痛點低。

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今天請客吃飯,花費1000元,結賬的時候,你會更傾向於現金支付,還是刷卡?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刷卡,因為雖然都是花1000元,但當下錢包里的錢並沒有減少,你內心的接受度會高得多。

可以說,信用卡的出現,造就了一大批隱形貧困人口,看著有些人吃吃喝喝,樣樣不缺,但這些到底是用現金花的當下的錢,還是信用卡刷的未來的錢,誰也不知道。

其實方便和消費痛點低,並不是信用卡刺激花錢最大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在於信用卡常常會讓你產生「利率幻覺」。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信用卡本月要還金額非常多,以至於還款會讓你現金流出現問題時,你往往會選擇賬單分期,看著分期選項旁註明的「未還額度按照日利率0.04%來計算」的提示語,你感嘆,才0.04%,還是很划得來的。

殊不知,日利率0.04%換算成年利率就是14.6%,而正常的貨幣基金理財,年利率最高才5%左右,一對比,是否划得來,再清楚不過了。

實際年化利率 = 分期手續費率/(分期數+1)*24 = 單期手續費率*分期數/(分期數+1)*24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筆信用卡分期的賬並不會算,精明的遊戲規則設定者將大批人引進圈套,想不多花錢都難。

除此之外,對於那些拿著金卡的朋友們,你也別太羨慕,很多人因為想要享受第一年免年費以及VIP候機室五折等特權入坑金卡,後來發現其實這些特權帶來的優惠並沒有養這張卡花的多。

但白金卡帶來的身份感已經讓人慾罷不能,他們甘心多花點錢去養著這點虛榮心。很多拿著金卡、白金卡的人,都是華麗的隱形貧困人口。

從商品本身來說,商家也早已為我們挖好了陷阱等著我們跳下。

在《無節制消費的元兇》中曾提到過這樣一個例子:計劃式淘汰早已是行業內通知的秘密,計劃報廢最早的應用在燈泡上。

商家在生產燈泡時,會刻意追求產品的不完美,故意減少燈泡的使用壽命,以便增加燈泡的回購率。

這種策略背後的理念是通過縮短重複購買周期來促進長期銷售額,那額外銷售收入到底能不能夠抵消研發成本以及現有產品線同型裝配的機會成本呢?

答案不置可否。

畢竟現在很多產品的質量都不足以需要計劃性劣質來達到縮短購買周期,本身就已經很容易報廢了。

除了計劃報廢使得人們不得不頻繁消費外,商家還有另一重手段去刺激我們花錢。

早先在汽車剛剛進入人們生活時,以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汽車還是個奢侈品。

人們在購買汽車時往往要狠狠挑剔一番汽車的品牌、性能,這樣就導致了人們從意向購買到付錢的過程很複雜,且買到了心儀汽車,人們不使用近十年,是不會考慮換下一輛的。

行業市場早晚會飽和,但消費者復購率又極低,長此以往,企業遲早會倒在拉鋸中。

時任通用汽車總裁的斯隆想出了一個絕好的辦法。

他開始在汽車外形、顏色、款式等方面大肆做文章,並且縮短了汽車的生產周期,以前可能一兩年出一款新車,現在一個季度就會有一種新品上市,這些新品有些只是在原有性能的基礎上改變了外形或顏色而已,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新品不斷刷新著他們的新鮮感,刺激著他們的購買慾。

漸漸的人們的注意力被轉移到了車輛的款式,在產品快速更新迭代的刺激下,人們養成了持續消費的習慣。正如斯隆所期望的一樣,人們買車開始像買衣服一樣,消費者漸漸遺忘了什麼才是最應該關注的點。

他在消費者腦子裡植入了產品淘汰的概念,並且認同了它。人們對消費的渴望帶來了美國五十年代的繁榮,也為六十年代的美國危機埋下了伏筆。

智能手機時代人們的手機消費觀念發展如出一轍。

對於商家來說,他們永遠掌握著商品的價值重構權利。

21世紀初,SUV佔據了美國汽車20%份額以上,也是汽車市場中增速最快的,它帶給了商家超高的收益率。

商家大肆宣揚著SUV車型的安全性,而顧客前赴後繼買下SUV的最大理由,就是他們相信,確實如賣家所言在出現安全事故時可以降低傷害。

但事實上,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並非理性思考。

SUV的設計,決定了它較之其他車安全性只能更低。據有關數據,SUV的翻車率是普通汽車的兩倍及以上,60%的SUV事故都和翻車有關。

在商家廣告詞的刺激下,消費者被恐懼支配,毅然買下了車。很多時候,商家利用我們求生本能將安全屬性出售給我們的同時,讓我們無節制的購買行為成為了可能。

從誘導手段來看,商家仍然比我們聰明。

尼葛洛龐蒂曾說過: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活。

同樣,計算有時也決定著我們的消費。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達到,經過一些精密的計算,通過針對性廣告推送,來誘導消費。

簡單來說,在誘導消費時,針對不同人群開始出現了不同的銷售策略。當你所購買的股票處於長期虧損中時,投顧系統可能會自動給你推介收益更大、更激進的投資方式。

你會想:既然已經虧損這麼多了,不如冒險試一下,也許可以翻身呢。

這就是著名的「反射效應」,當人們處於虧損時,會更偏向於風險。這樣的推送下,交易成功率會高得多。

生活中這種案例俯拾皆是,當你的支付頻率和消費金額都突然提高時,你可能會收到很多如VIP年卡推介,健身推介的套餐,如此「貼心」的服務,如果你經不住誘惑,大概率很快就成為隱形貧困人口中的一員了。

其實如果要剖析消費誘導的案例,和一個淘寶賣家做朋友,你就會一清二楚了。

當你想要代購一個紀念水杯,一直以來所看到的價錢都是200+22元郵費,你可能會覺得這個郵費太貴了而遲遲不願意下單。當某一天你突然發現一個220包郵的同款,可能會忍不住覺得太划算。

為什麼差了2元而已,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其實就是「語義效應」在作祟,包郵你會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價值感完全不同。當然這種一般適用於定價並不是特別明晰的產品上。

除此之外,滿減優惠也是常常用來誘導消費的手段之一。例如我們總是能看到599-50的活動,但往往這家店的定價達不到599一件,兩件又會多出很多。於是你會選擇買一件,再選擇店中小一點的配件進行拼單。

你會在「確定效應」下想要確保這50元的優惠能拿到手,因此中了商家搭配銷售滯銷配件的圈套。不過愛衝動消費的隱形貧困人口們不會在乎這麼多,商家認定了「品質消費」的支出一定會被這部分有消費能力的人放在最願意花錢的「心理賬戶」中,因此,活動總會有人買單。

當然,還有一些消費者願意為了所謂「品質」或者是「身份感」買單,盲目降價刺激消費反而會適得其反。

那如何在降價的同時又不損害品牌形象呢?很多商家都會選擇隱形打折,比如蘋果,有一段時間在官網預定手機或者電腦,送beats耳機。一個beats耳機600塊,相較於6000的手機,實際上打了九折。消費者覺得超級划算,也沒有影響蘋果高端貴氣的產品形象。

另一種隱形打折的方式就是加量不加價,代表就是康師傅。

其實商家最喜歡的客戶群體,就是這類隱形貧困人口,他們衝動得像個孩子,他們看起來很有錢,追求生活品質,也比較容易衝動消費。在商家層層誘導和套路下,這類人群輕易地交出自己的錢包。

如何用經濟學思維避免掉入隱形消費陷阱

既然已經明白了自己是如何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那有什麼辦法能避免掉入隱形消費陷阱呢?

其實經濟學可以很好地拯救你。

首先,在購物之前,我們一定要明確自己購買這件東西的目的,避免一時誘惑而帶來的衝動消費。在購買東西時,一定要考慮這件東西給你帶來的邊際效益。

邊際效益,就是一個市場中的經濟實體為追求最大的利潤,多次進行擴大生產,每一次投資所產生的效益都會與上一次投資產生的效益之間有一個差,這個差就是邊際效益。

舉例來說,Starbucks出了新款牛角包,你超級喜歡,於是你一次性買了十個,當你吃下去三個的時候,都還是非常滿足的狀態,這種滿足的狀態就是牛角包帶給你的邊際效益。當你開始吃第四個,你忽然感覺有點膩了,當吃到第六個,你開始覺得很噁心,無法下咽,這時候牛角包帶給你的邊際效益就是負的。

當你非常想買一件東西的時候,你要考慮它是否可以給你帶來正的邊際效益,如果做不到,那就控制住不要花錢。

其次,當你在企圖買一個大件商品或者面臨巨額支付時,先預估一下,自己是否可以負擔得起還款,如果選擇分期,這個分期是否划算。如果如前文所說,掉進了日利率和年利率的陷阱中,你的總支付金額可能就會遠遠超出你的想像,先計算總支出,再去衡量你是否願意為利息買單,再進行消費,會遏制住你大部分的消費渴望。總而言之,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輕易就被誘導消費。

隱形貧困人口圖鑑

不置可否,如今隱形貧困人口,隊伍已經十分壯大。學生、白領、甚至部分金領外表光鮮,但實際上因為過度追求生活品質,淪為了隱形貧困人口中的一員。

這部分人超前消費意識強烈、易接納新的金融形式、追求生活品質或者固定消費支出大等特性決定了他們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消費的主力軍。

最近隱形貧困人口概念走紅後,大家帶著有色眼鏡對他們盡情調侃,而隱形人口的概念所反映出年輕人的痛點卻無人問津。

房子車子,生活的壓力撲面而來,將很多年輕人釘在了原生階層,大家渴望更好的生活品質,更渴望個人身份的重構,但鮮少的社會關照讓他們開始更渴望能夠自己取悅自己。

最近大火的《北京女子圖鑑》,戚薇離開了無法跟上自己價值觀的男朋友,轉身就用信用卡刷了一隻LV包包。這不就是典型隱形貧困人口的代表嗎?

以她當時的收入消費得起奢侈品嗎?當然不可以。那為什麼她還是會毅然進入商場?因為生活打擊了她太多次,一個象徵身份的包包承載的是她和這個城市精英人群的唯一勾連,包會隨時提醒著她,不要喪失慾望。

這像極了我們每一個想要擠入內心認同圈層的奮鬥青年,我們渴望用外在包裝自己,哪怕背後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去維持形象,我們都要經歷刷爆卡來提高自己價值排序的階段,才能慢慢明白真正的優秀是內心的自信與坦然。

在這個高壓的社會中,提起隱形貧困人口,多少透著一絲無奈,年輕人追逐美好生活,滿足品質慾望無可厚非,但無論如何請記得,奔跑的姿態一定不要太狼狽。

— THE END —

作者【妖精卡薩】: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一個經濟學出身的重度文字愛好者,創過業,打過雜,在摸爬滾打的修鍊中始終痴迷寫作,不忘初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八卦女 的精彩文章:

「金融+科技」時代來臨,銀行業如何贏在未來?
生還是不生?——來自12萬人的生育調查

TAG:金融八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