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艾灸治療自發性多汗症取穴和方法

艾灸治療自發性多汗症取穴和方法

艾灸取穴:肺俞穴、風門穴、陰郄穴、復溜穴

癥狀分析

自發性多汗症是由於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泌汗功能過度活躍所致的一種疾病,以陣發性局部性多汗為特點,亦可見全身泛發性或單側性或雙側性對稱性多汗。在緊張、興奮、精神刺激、受熱或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後更為顯著。

自發性多汗症屬於中醫學範疇「自汗」「盜汗」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多由陽氣虛弱、衛氣不固、營衛不和,或肺胃熱、或內有濕熱,導致陰陽失調而汗出。

艾灸取穴方案

1.肺俞穴

【功效】能理氣寧心,散發肺臟之熱,清肺止咳

肺腧穴位於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

2.風門穴

【功效】運化膀胱經氣血上達頭部

風門穴位於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陰郄穴

【功效】滋養陰血,固表安神,溝通心腎

位於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4.復溜穴

【功效】滋長血氣,補腎益氣

位於小腿內側,腳踝內側中央上2橫指寬處,或太溪穴直上2寸(3橫指寬)跟腱的前方。

辯證施灸

癥狀一:

*肺衛不固型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舌苔薄白,脈緩。

加灸:氣海穴

氣海

【功效】溫陽益氣

氣海穴位於肚臍正下方1.5寸(2橫指寬)處。

癥狀二:

*營衛失調型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舌苔薄白,脈細弱。

加灸:外關穴

外關穴

【功效】聯絡血氣,補陽益氣

外關穴位於前臂背側,腕背橫紋的中點向上2寸處(3橫指寬),與內關穴相對,左右臂各有一穴。取穴時採用正坐或者仰卧拊掌的姿勢。

癥狀三:

*心血不足型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淡,脈細。

加灸:心穴、靈台

心俞穴

【功效】理氣寧心

心俞穴位於背部肩胛骨內側,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

靈台穴

【功效】益氣補陽

在第六、七胸椎棘突間。

癥狀四:

*陰虛火旺型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加灸:太溪穴、三陰交穴

太溪穴

【功效】滋陰補腎

太溪穴位於內腳踝骨突出部位正後方的凹陷處,食指按壓時會感覺到劇烈疼痛,左右腳各有一穴。

三陰交穴

【功效】滋陰降火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處內側緣後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癥狀五:

*濕熱內擾型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弦數。

加灸:內庭穴、太沖穴

內庭穴

【功效】清胃熱,化積滯

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太沖穴

【功效】行氣解郁

太沖穴位於腳背面,第1、2腳趾根部結合處後方的凹陷處,左右腳各有一穴。取穴時,沿腳拇趾和第2趾的趾縫往腳背方向比腳拇趾稍寬的距離,略呈凹陷的地方。

以上穴位,使用艾灸儀施灸,建議1天1次,每次2~3個穴位,每穴灸30~4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時間充足又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多灸幾個穴位,具體多長時間還需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自我調節】

「艾」心食療環

1. 汗出時易於感受外邪,故當避風寒,以防感冒。

2. 汗出後,應及時用干毛巾將汗擦乾。出汗多者,需經常更換內衣,並注意保持衣服、卧具乾燥清潔。

3. 食療方:黃芪雞汁粥,母雞1隻(1kg~1.5kg),黃芪15克,粳米100克。母雞洗凈濃煎為雞汁,黃芪水煎2次取汁,加適量雞湯及粳米100克共煮成粥。早晚溫熱服食。本品具有益氣血,填精髓,補氣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尤其適用於久病體虛、氣血雙虛的自汗者。

施灸順序

《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漸下,次後從頭向右漸下,先上後下。」施灸的順序,臨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 後下部;先灸背腰部 後灸胸腹部;先灸頭部 後灸四肢;先灸陽經穴位 後灸陰經穴位;施灸量先少 後逐步增加。如不按順序施灸,先灸下部,後灸頭部,患者可能會出現頭面烘熱,口乾咽燥等不適感。在施灸時還需結合病情,因病制宜,不可拘泥。

灸前灸後注意事項及調養

1.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靜,不要有較大的情緒波動,同時要在施灸前喝一杯溫開水(水溫應高於體溫),艾灸時注意保暖,不要吹風,夏季艾灸不宜吹空調,容易受涼受寒。

2.一旦出現暈灸,應立即停止施灸,讓病人平卧休息,飲些溫開水,片刻即可恢復。

3.施灸過程中應不時地用手置於施灸部位,以感知病人局部的受熱程度,便於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避免燙傷,尤其是兒童艾灸時。

4.艾灸過程中會通過皮膚蒸發一部分水分,灸後適當多飲水(水溫燙嘴皮子為宜)或多食稀粥,有助器官排泄體內毒素。

5.有灸後身體不適者,如身熱、頭昏、煩躁等,讓患者適當活動,飲少量溫開水。

6.施灸後可能會出現上火、皮膚瘙癢等,有的會出現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陰道不規則流血、全身不適的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後這些癥狀就會消失。也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湧泉穴引火下行,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灸,很快上述癥狀就會消失。

7.灸後要保持心情平靜,努力做到忘掉疾病、忘掉煩惱,這樣才有利於使艾灸達到更好的療效。

8.艾灸後不可以馬上洗澡,一般情況下,洗好澡後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幾小時後再洗澡。

9.灸後忌食生冷、辛辣、肥厚食品,不飲酒、不吸煙,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以適當多食蛋白。不可飲食過飽,但可以少吃多餐。

10.灸後部分人會出現大便乾的情況,可使用蜂蜜、藕、芹菜等進行調理。

11.生活方面要注意,房事要有節制,睡眠要充足。

12.不要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減少每天上網、看電視的時間。

13.運動是最好的一種調養方式。灸後的運動可以散步、打太極拳、練瑜伽等為主,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14.一些慢性病症應在常規用藥的前提下結合艾灸療法,一些急性病症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積極就醫的同時,結合艾灸做輔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放心艾養生課程-恢復身體自愈力、艾灸養生系列之一氣血虛弱,艾灸來輔
月經量少怎麼辦?月經量少正確的艾灸穴位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