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瑞典貴族與中國陶瓷的故事;瓷器進入歐洲普通家庭

瑞典貴族與中國陶瓷的故事;瓷器進入歐洲普通家庭

瑞典貴族與中國工匠的故事

在瑞典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二百多年以前,瑞典有個地位顯赫的貴族,他酷愛中國的彩繪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專人萬里迢迢到中國來訂做瓷器。他嚴格地按照貴族等級的標準預先繪製了成套的圖案,要求中國工匠必須依照他的圖案燒制彩繪瓷器。

這位貴族派遣的人的船隻在海上漂泊了好幾個月才到達中國,不幸的是攜帶的制瓷圖案被海水浸濕了,周圍還滲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國工匠接到圖案後,發現了上面的水痕,但由於無法核實這水痕是否是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實原作,把水痕也當作圖案的組成部分燒制在了瓷器上。

18世紀法國的凡森軟瓷,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藏。

這位貴族收到成品後,起初有些不高興。但當他認真地拿成品跟原稿核對,才驚奇地發現瓷器上水痕的成因,情不自禁地讚歎中國制瓷工匠的技藝高超絕倫。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前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

19世紀瑞典曾通過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燒製成套瓷器2000萬件以上。其中3萬套有瑞典貴族家徽。這些瓷器很多如今都收藏在瑞典東方博物館。此外,瑞典哥德堡歷史博物館也收藏了一大批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

謎一樣的瓷器

最初,對於很多歐洲人來說,他們並不清楚中國瓷器的成分是什麼,有的人認為是由貝殼製成的,有的人認為包括破碎的貝殼、蛋殼以及石膏。而中國人都知道,瓷器是依靠陶車進行手工拉坯製成粗形,然後利用陶范來規整形成製作的。隨著制瓷工藝逐步發展,瓷器由青瓷發展到白瓷,再由白瓷發展到彩瓷,唐宋青瓷發展到了頂峰。

唐宋文人是用「類銀」、「類雪」、「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等語句來讚美白瓷的。唐末詩人陸龜蒙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來形容越窯(今浙江紹興)青瓷動人的色澤。明清時期,彩瓷發展起來。明代的青花瓷、鬥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琺琅彩,都聞名中外。1610年,有一本名為《葡萄牙王國記述》的書中,讚美中國瓷器說:「這種瓷瓶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的金、銀或水晶都更加可愛。」

19世紀中國外銷瓷,清五彩三國人物故事紋棒槌瓶。

16世紀,因為歐洲的中國瓷器稀少而且昂貴,因此被認為具備一種超自然的魔力,甚至中國瓷器可以驗毒的觀念一度在整個歐洲都很流行。在歐洲人看來,如果在中國瓷器里盛放毒藥的話,瓷器就會開裂。到了17世紀,進入歐洲的瓷器越來越多,如1602年到1657年間,從中國運往歐洲的瓷器約300萬件,這種觀念才消失。

瓷器進入歐洲普通家庭

18世紀初,由於清政府允許歐洲國家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歐洲國家的船舶可以直航廣州,這樣中國瓷器大量進入歐洲市場,瓷器也成為歐洲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如做餐具,鑲嵌在牆壁、傢具或屏風上來裝飾房間。歐洲對於中國瓷器的大量需求,一直延續到18世紀晚期歐洲開始大量生產瓷器為止。有人估計,從16世紀開始,二百年間,絕不會少於一億五千萬到二億件瓷器流入歐洲。

儘管中國燒制瓷器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但歐洲最早的瓷器則始於德國。當時一個被判處死刑的鍊金術士,因國王對中國瓷器的愛好,提出燒出瓷器換回自己的生命。於是,就有了1706年開始燒造的邁森瓷器。法國人是在中國學習了多年後,於1768年擁有了自己的瓷器。英國人是在法國之後有了自己的瓷器。

大英博物館展出的明代永樂海水白龍紋青花瓷扁壺。

邁森陶瓷博物館收藏的邁森陶瓷餐具。

在經過進口、模仿、變種、創新等過程後,歐洲如今也擁有了自己的瓷器,尤其是其精美的機械瓷,但其手工製作的瓷器仍然無法趕超古代中國的水平。

瓷器的英文是小寫的「china」,將古老的中國(China)與小小的瓷器聯繫在一起,折射的是歐洲人對那個遙遠國度的嚮往:如果瓷器是如此貴重,是人間仙品,那個古老的國家便是人間仙境和樂土。這怎能不讓今天的我們也想穿越與古人對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銘童學 的精彩文章:

楚漢戰爭轉折點 韓信水淹20萬楚軍
是什麼樣的婚姻誓詞 連國君都敬重

TAG:小銘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