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滎陽往事——一代詩豪劉禹錫究竟是怎樣的人?

滎陽往事——一代詩豪劉禹錫究竟是怎樣的人?

轉眼間,滎陽劉禹錫公園已經建成十年了,現在已經成為滎陽人民踏春秋遊的常去之處。和大多數滎陽人一樣,劉禹錫公園建成之前,我不知道滎陽歷史上還出過這麼一位大詩人。

又或者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鼎鼎大名、婦孺皆知,《烏衣巷》、《陋室銘》等唐詩和散文名篇皆出自他手,小學生都能背得滾瓜爛熟,我們卻不知道他是滎陽人。

劉禹錫自己也說「家本滎上,籍占洛陽」,意思就是老家在滎陽,但是祖籍在洛陽,是漢朝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沒錯,劉備也自稱中山靖王的後代。如此說來,劉禹錫帶有漢朝皇家血統。

劉禹錫是否出生在滎陽至今沒有定論,但至少其父劉緒以及其祖上應該在滎陽生活過很多年。當年,劉禹錫的父親劉緒為躲避避安史之亂舉家遷到蘇州,劉禹錫在江南度過了少年時光。

劉禹錫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和祖父雖然當過官,但並不十分有名。事實上,這樣的家庭最容易出真正的人才。唐宋時期的大牛人韓愈、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莫不如此,大多出生在這樣的小官僚家庭。

這樣的家庭都十分重視教育,經歷過兩代的積累,第三代往往一鳴驚人。所謂三代出一個貴族,就是這個道理。這充分說明,門第的顯赫、牛人的誕生絕非一日之功,也絕非一人之力就能達到。家庭的努力和孩子的努力同樣重要。

在家庭的熏陶下,劉禹錫自幼就受到了極好的儒家和詩文教育,加上天資聰穎,很快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不折不扣的學霸。

那時,大唐王朝經過戰火的洗禮,逐漸恢復了部分元氣,朝局也逐漸穩定下來,進入了中唐時代,百廢待興,又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此時,正是各類人才施展抱負、大展宏圖的時候,劉禹錫這一代人,恰好趕上了這一歷史機遇。

為什麼說劉禹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要證明一個人到底有多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與他的同齡人進行比較。

同時期的大牛人韓愈,比劉禹錫大4歲,韓愈22歲開始考科舉,25歲中進士(公元792年);柳宗元,比劉禹錫小1歲,20歲中進士(公元793年);白居易,與劉禹錫同歲,34中進士……

這些人都是劉禹錫的同齡人,後來又是劉禹錫的同事,跨越千年,仍然是中國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讀書人的翹楚。但在學習上,他們與我們的老鄉劉禹錫比起來,還是有明顯的差距。

劉禹錫中進士也是公元793年,那一年,他才21歲。雖然小他1歲的柳宗元也是同年考中,還稍稍領先,但是學力上的比拼才剛剛開始。

劉禹錫剛考上進士,同一年就榮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公元795年)後又登吏部取士科。柳宗元在這場比試中就明顯落後了,他直到798年才登博學鴻詞科,這已經非常難了,韓愈、白居易乃至絕大多數著名都沒能考取博學鴻詞科。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的科舉考試很難,但沒有直觀的感受,范進中個舉人都要高興地發瘋,孔乙己一輩子都沒中舉,更何況進士,大家都覺得他可憐。實際上,孔乙己這樣的讀書人才是大多數,他們辛苦耕讀一輩子,都與功名無緣。

反過來,一旦中了進士,馬上就能做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我要說的是,唐代的科舉更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一輩子都沒考中過進士,他們當官全憑推薦。寫出《遊子吟》的唐朝詩人孟郊比劉禹錫大21歲,46歲才中進士,反而比劉禹錫晚3年,另一位「苦吟派」詩人賈島,一輩子都沒考中。

而且在唐朝,你以為考中進士就能做官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與之後的宋元明清不一樣,唐代考中進士並不能直接做官,考中進士只能說明你獲得了做官資格,也即後備幹部。如果想做官,還要經過人事部門,也就是吏部的銓選考試才行。一些讀書人中了進士,只能開心幾個月,接下來就是漫長的排隊和等待,很多進士好幾年沒有官做。

其中,最典型的的就是韓愈,韓愈中進士後,有幾年天天拿著文稿到處拜謁丞相,連寫三封《上宰相書》,請他們推薦自己做官,仍然不能如願,韓愈一氣之下憤而離京,投筆從戎。直到33歲那年,韓愈才通過了吏部的考試,正式走入仕途。

也不是沒有捷徑,唐代規定,考生中進士後,可以繼續考博學鴻詞科,只要考中這一科,就可以直接做官。但是,這個博學鴻詞科的難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首先,全國中進士的就沒有多少人(每年也就30幾人),已經很難了。其次,就算考上了,報名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但該考試最終只錄取成績最好的兩到三人。

要知道,早幾年沒考上的進士也會和你一起考試哦。誰敢說自己是學霸,讓他來考一下唐朝的博學鴻詞科再說。今天動輒考取哈佛、耶魯的跟他們比簡直就是學渣。

第三,博學鴻詞科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但要能寫詞賦,還要懂得偏門冷門的知識。我們另一位同鄉、著名詩人李商隱也參加過這個考試,考完之後膽戰心驚。結果是,他確實沒有考上。後來李商隱的詩雖然華麗但總難免陰鬱,不知道和這有沒有關係。

李商隱在給自己的朋友寫信時說: 夫所謂博學宏辭者,豈容易哉?天地之災變盡解矣,人事之興廢盡究矣,皇王之道盡識矣,聖賢之文盡知矣,而又下及蟲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開會。此其可以當博學宏辭者邪?恐猶未也。設他日或朝廷或持權衡大臣宰相問一事、詰一物,小若毛甲,而時脫有盡不能知者,則號博學宏辭者,當其罪矣。

由此看出,只有劉禹錫才是真正的學霸。於是緊俏得很,先是被吏部任命為太子校書,然後被杜牧的爺爺、時任淮南節度使杜佑重用和推薦,職位是節度使掌書記。公元802年,遷監察御史。這段時間,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職,韓愈終於氣喘吁吁地趕上來,三大學霸終於匯合了,成了好朋友。

天縱奇才,加上命運的眷顧來得太快,年紀輕輕的劉禹錫迅速捲入了一場巨大的政治漩渦。從此,他的大半生就在顛沛流離、磕磕絆絆中度過,直到晚年才逐漸安定下來。

要了解劉禹錫之後的人生歷程,就無法繞開他的千古名篇《陋室銘》。

《陋室銘》為什麼能夠流傳後世?就在於它立意高遠、清新自然,並且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每次讀完之後都感覺心情挺好,覺得詩人好有情調啊。不但有學者們來拜訪,還能調琴、讀書,更重要的是還不累。這簡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呢!然而,我們都想錯了。

《陋室銘》背後的辛酸,很少有人知道,但是作者一句都沒提。在唐代,劉禹錫的詩獨具一格,讀完從來都是覺得爽快,縱使心中十分鬱悶,仍然給人以希望和力量,不想因自己的失意,帶給他人頹廢的感覺(這一點比同年出生的白居易強一些,白居易被貶之後非常傷心難過,看到有婦人彈琵琶,就寫下了「江州司馬青衫濕」)。比如著名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之所以能夠寫出這樣既豪邁又悲涼的詩文,大概只有他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人生經歷和隨遇而安、自信樂觀的精神境界能夠解釋。或許,對於職場上的人而言,更能體會其中三味。

這裡要說的,就是劉禹錫科舉得意十年後,生命中經歷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是歷史上很少被人提起的一次變革,史稱永貞革新。

公元805年,唐順宗繼位,唐順宗身體很差,當了26年的太子,還沒繼位的時候就中風了,憑藉堅強的意志,勉強當了八個月皇帝,就被太監俱文珍逼迫讓位給兒子唐憲宗李淳,第二年就去世了。

就在這短短的八個月時間裡,唐順宗卻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他決定要進行深入的改革,在他的手裡使唐王朝再創輝煌。改革必須要有人,他選了常陪伴自己練書法和下棋的兩位老師王伾和王叔文作為主要策劃人,即「二王」。

新君登基,二王在朝中尋覓青年才俊加入變法團隊,劉禹錫和柳宗元因為學習好「幸運地」被挑中了。於是,在皇帝及其兩位師傅的支持下,他們開始積極推行變法主張。

劉禹錫深受王叔文信任,被任命為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實際上就是主管土地、鹽鐵專賣的財政部官員,當時他只有33歲。柳宗元也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享祭和貢舉,也只有32歲。員外郎是正六品官員,大約相當於副廳局級領導職位。另外還有六名青年才俊得到重用。

變法團隊很快行動起來,他們開始採取各種措施,抑制藩鎮勢力,打擊宦官並截斷他們手下爪牙斂財的渠道,整頓吏治和稅收。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增強朝廷的權威,改革財政制度,消除節度使和宦官給大唐王朝帶來的負面作用。

他們很快發現,敵人實在太強大了,自己的團隊包括唐順宗在內都不是宦官和藩鎮的對手,加上皇帝身體不好,很難給以強有力的支持。二王雖有膽識,但是缺乏政治手腕和領導能力,加上變法又操之過急,變法很快失敗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順宗被迫退位,憲宗登基。在宦官勢力的主導下,二王先後客死他鄉,劉禹錫、柳宗元和另外六名變法成員被降為偏遠地區的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司馬,是地方閑職,官職卑微,白居易後來也曾被貶為江州司馬,在《琵琶行》中寫下「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可見司馬根本不是什麼好職位。

劉禹錫寫《陋室銘》的時候,永貞革新已經失敗了。這時他才34歲,仕途就走到了盡頭。只能說,劉禹錫他們當時太過年輕,滿懷抱負卻急於求成,犯了幼稚病,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劉禹錫的伯樂杜佑就沒有參與,後來官至宰相,成為唐憲宗長期依賴的重臣。

《陋室銘》就是劉禹錫在被貶20年後寫的,據說是在安徽和州,受到了當地縣令的排擠,給安排了比較簡陋的房屋,搬了兩次家,住房面積一次比一次小。劉禹錫也不在意,於是寫了《陋室銘》表明自己的心志。這個可能性不大,當時劉禹錫是和州刺史,是當地軍政長官,怎麼可能會受小知縣的氣。

雖然仕途被強行終結,但是期間也不是沒有機會。就在他被貶的第10年,朝廷召劉禹錫和柳宗元回京任職,劉大人心中氣憤難平,寫下了著名的一首詩《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再次得罪了權貴。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意思是你們得瑟啥啊,你們這些人,都是我被貶之後才上位的。再次被貶到連州當刺史。一去又是10年。到了第20年,劉禹錫終於悟透,寫下了著名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現在讀起這篇短文,不知你心中是否別有一番滋味?

正是由於心態好,被貶23年後,劉大人回到了洛陽,遇到了白居易,寫下了著名詩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第二句聞笛賦和爛柯人都是著名的歷史典故:聞笛賦說的是,竹林七賢之一向秀,因為好友嵇康 、呂安被司馬氏殺害,向秀後來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寫下《思舊賦》。

爛柯人說的是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死去。

對劉禹錫而言,這首詩就是對他被貶23年,一生坎坷命運的總結。啊,多麼痛的領悟!

劉禹錫雖然命運坎坷,但是性格非常樂觀豪爽,晚年生活也較為愜意,和白居易、裴度等老朋友賦詩暢遊,一直活到70多歲,官至禮部尚書,死後追贈戶部尚書。比他小一歲的柳宗元47歲就去世了。同歲的白居易活得最久,活了75歲。韓愈活了57歲,追贈禮部尚書。從結果來看,劉禹錫這一生總體仍然是圓滿的。

劉禹錫死後葬於河南滎陽,算是回到了祖輩生活的故鄉。2008年,滎陽以其墓地為基礎,以《陋室銘》為藍本,修建了劉禹錫公園,公園景色優美,建築錯落有致,是訪古憑弔、遊覽吟詩的好去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語的魅力 的精彩文章:

滎陽往事——其實你不懂李商隱

TAG:漢語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