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心無外物、心無外理的一點感想

心無外物、心無外理的一點感想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心無外物,心無外理。

不是字面上的物理含義,而是思想價值的內涵引申。

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這個花樹理論,我們可以從正反兩方面著手分析。都可以得到一個答案,即心無外物,一切唯心造。

正的方面:你沒看此花,此花就如同不存在,和你一同歸於空寂。你有心看花時,花的顏色,一下子進入到你的心裡,意識分明起來。

反的方面:你看過此花轉身離去,再回想一下,那花還是那麼明白。你無心看此花時,此花既使在你眼前,卻怎麼也明白不起來。

花本身意境的有無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境之有無。

當然我們千萬不能理解成,花有沒有不重要,如果沒有了花花草草,我們這個世界賴以呼吸的氧氣又從哪裡來呢。

心無外物:這個物包括慾望和物質的東西。

當你看到一個美女,本能地欣賞它的美,這是天理,是正心。

如果就此不打住,想法慢慢變的齷齪起來,這就是慾望過度,違反天理,是歪心。

不管正心,歪心,都是心力之所為。

再說物質層面,打比方,一根金條,愛財的人把它當成奢侈品,不重財之人,金條充其量是一根柔韌性很好的金屬。

東西珍不珍貴,心自會衡量。

心無外理:

陽明先生當年在龍場悟道,他悟到了什麼呢?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吾性」就是自己心性。「聖人之道」不用外求,用每個人最誠摯的心性,就可以順乎天理,成就聖人之道。

比起千頭萬緒理還亂的格物致知,一下子通透了整個宇宙,通透了成賢致聖之路。

心無外物,心無外理,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快樂,幸福不必外求,要反求諸己,去按著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去想,去做。

既而,物慾引誘、蒙蔽不了你,道理就在你心中,可以直接對話聖賢,直通宇宙致理。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負有心人」,都是說所有的事,只有用心才能做好。

當我們做一件事,處在焦著狀態,許多事情沒有著落,真的要返回來問問我們的初心,我真的用心了嗎?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語本出自《周易·繫辭下》,原為孔子所說。

我們考慮一個人好不好,行不行,首先要看他的德行,德本才末,而德行就來自一個的心志,感受的是內在,不是那個可以迷惑人外行。

我們若不想在這個紛亂的世界,不再迷茫,不再迷失,一定要清楚地認識自己,回歸自己的本心。

一切想要的東西,都在你的心裡。

感謝心友 賈歐 先生的投稿,本平台是開放平台,歡迎各路心友積極投稿發表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馮友蘭:看懂這4重境界,人生才會無所畏懼
心學二十講 修鍊王陽明心學之劍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