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左傳·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讀左傳·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善始善終者為其上,有始有終者為其中,有始無終者為其下。

網上不是有種說法么,「字數越少,事情越大」,這種理解放到左傳中大約會非常適用。魯宣公十八年,每一件「小事」的周圍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人物、事件、情感,每一件「小事」的因果、始終總是那麼的有意味,所以今天的啟發點是「始終」。

一、善始善終總是萬中無一

「十八年春季,晉景公、衛太子臧聯合攻打齊國,齊侯和晉侯在繒地訂立盟約;派公子彊到晉國做人質。晉軍回國。」

什麼是善始善終?在心學裡面對理想社會有一個願景,即:萬物一體,生養之;五倫,安行之;舉德而任,終身居其職不易。

訂盟納質對於晉齊之間來說就是善始善終了,中庸和諧對於普通人之間來說大約也就是善始善終了。可惜的是「善始善終」總是萬中無一,在現實中,貧富差距巨大,所以才有從第一代共產黨人開始立志追求共產主義;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多少事情都淹沒在金錢、物慾中,所以才有現代社會大力倡導各種文明公約;富二代、官二代等等成了聚焦點、眼中釘,千千萬萬人去考公務員,所以老百姓才那麼的嚮往法治、嚮往公平、嚮往民主。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善始善終是人們永遠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二、有始有終大多隻為自己

「夏天,宣公的使者到楚國請求救兵,準備去攻打齊國。楚莊王去世,楚軍不能出兵。不久魯國利用晉軍攻打齊國,楚國所以有後來和魯國在蜀地之戰。」

什麼是有始有終?大約就是困知勉行,大約就是「糊塗」的做,「糊塗」的得。

周禮盡在魯矣,所以魯國為攻打齊國,只求借兵(盟約都丟在腦後了);道義信仰都在口號中,所以某些普通人為了自己的利可以不擇手段;所以,最終的結果是楚國與魯國開展,不擇手段者最終為法所治。有始有終通常只能是因己而出,不顧前因後果,不管他人他物,皆只求一結果,只不過很多時候都是苦果而已。

不能說為了自己不對,也不能說為了自己全對,畢竟中國人還是有標準的,比如:幫助他人是大善,幫助自己是小善,傷害他人是大惡,傷害自己是小惡。

三、有始無終卻是世間常態

「公孫歸父因為父親襄仲立了魯宣公,受到寵信;他想剷除三桓以擴張公室的權力。他跟宣公策劃後就去晉國訪問,打算借晉國的力量剷除三桓。

冬天,宣公薨。季文子在朝廷上說:「當年叫我殺死嫡子擁立庶子以致使我國失去強大的援助的,就是襄仲啊!」臧宣叔發怒說:「當時不能治襄仲的罪,他的後人有什麼罪?您打算要去掉他,我臧孫許就請求去掉他!」於是就把襄仲的家族東門氏趕出了魯國。

公孫歸父從晉國回來,抵達笙地,築土為壇,用帷幕遮住祭壇,向他的副手行復命的禮節。復命完畢,脫掉上衣。用麻紮起頭髮,到祭壇上號哭,頓腳三次後退出來,於是就逃奔到齊國。」

心念極重卻不知身之將亡,再多的計劃、目標不如更多的變化、意外,許多的人、許多的事,有始無終的情況多了去了,這便是世間常態。在《凡爾登湖》中大約可以尋找這樣的意義,簡單到極致,最終就是幸福了,因為簡單才能有更大的幾率獲得「善始善終」和「有始有終」。

歷史書中記錄何止千年,但許多的人事物都已經煙消雲散了,有始無終的事情多了去了,又何必在意呢?「生也好,死也好,我們僅僅追求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周 的精彩文章:

她是史上最長壽的公主,共經歷了兩個朝代,皇帝碰見了她都要行禮
兩面挑唆,弄得國內動蕩,最後手握重權,逍遙一生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