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北大建校120周年!把這些北大校長的教育思想告訴孩子吧,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北大建校120周年!把這些北大校長的教育思想告訴孩子吧,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中國教育報

ID:Zhongguojiaoyubao

關注

5月的燕園是安寧、沉靜的——蔡元培先生在花叢中微笑,李大釗先生坐擁俄文樓前一片綠蔭,還有未名湖、博雅塔,映照出的,是百年來無數大師曾在此處凝神、佇立、靜思的身影,是120年的光輝歲月。

1898年,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維新,中國近代第一所由國家直接創辦的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對北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眾多革新人物和學術大師雲集於此,倡導民主科學精神,弘揚愛國進步思想,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創建北方地區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最初基地。

今天,在這個春光明媚的五月,北京大學迎來了120周歲的華誕,120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近30位校長,嚴復、蔡元培、蔣夢麟……一個個光輝璀璨的名字串起了這120年的華彩篇章。中教君帶你走近這幾位北京大學校長,把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教育啟示,種進我們的心裡,講給孩子聽。

嚴復:尊重教育,挽救北大存亡

人物名片——自京師大學堂改稱為北京大學後首任校長

嚴復的北大校長任期僅為五個月——

1912年5月入職,同年10月辭職,

但嚴復所做對北大來說意義非常,功不可沒:

他主持了北大改革,歸併了科目,

規定在校教員須專職教學,

不得在政府內兼職。

在辦學方針上提出兼收並蓄,

開啟了蔡元培辦學思想之先河。

1912年7月,當時的北洋政府教育部下達停辦北大的命令,

嚴復大為憤慨,

據理力爭之下,

教育部取消停辦動議。

嚴復帶領師生,

挽救北大於危亡之中。

儘管如此,

北大的辦學經費仍然沒有著落,

嚴復四處奔走,

向多個銀行商借貸款,

遭遇了拒絕也依舊堅持,

最終依靠與北大有舊借貸關係的銀行借到費用。

嚴復「受任於危難之際」,

甘願從事繁重而清苦的教育事業,

與他心底里對教育的尊重,

與對國民素質的提升期待分不開。

他為北大的存續殫精竭慮,

也是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人物名片:對北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北大思想的活躍、新思潮的傳播和學術的繁榮

提到北京大學的精神標誌,

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熟悉的一句,

「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

這句話現已成為北大校訓,

被一屆屆北大人所銘記,

也成了很多人嚮往的學術氛圍,

這句話的提出者就是北大著名校長蔡元培。

從京師大學堂1989年成立,

至蔡元培上任前,

這所學校已換了足足十二任校長。

面對經歷深重坎坷的學校,

蔡元培肩負使命與責任,

於1917年接手北大,改造北大。

他認為要發展學術,

沒有自由思想的環境不行,

被禁錮的思想不會有創造。

於是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無論何種學派,只要說法能言之成理,

即可任其自由發展。

這一原則一立,

北大學風大大改變,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學生社團雨後春筍般湧現,

各科目研究會也紛紛成立。

同時,各學派大師雲集北大,

李大釗、陳獨秀、魯訊等革新人物進入北大任教,

劉師培、黃季剛等國學大師也登上北大講壇。

就在這樣的互斥與交融中,

學者們逐漸磨合出

適合中國發展的新文化之路,

科學與民主的思想得以傳播,

北大也在經歷短期動蕩後

重新踏上歷史前進的舞台。

蔣夢麟:富有擔當,科學務實

人物名片:迄今為止,北大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圖片來自人民網)

北京大學曾經這樣有一位校長,

在「五四」運動和抗日戰爭初期

兩度臨危受命執掌北京大學。

也就是在他的手中,

北大兩度從衰落走向復興,

這個人就是蔣夢麟。

那是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後,大批學生被捕。

北大校長蔡元培多方奔走,

將學生保釋後,

出人意料地宣布辭職,

次日即離開北京。

身心俱疲的蔡元培選擇暫避風頭,

同時「欽點」蔣夢麟,

讓他以自己代理人的身份,

空降北大,主持校務。

臨危受命的蔣夢麟,

不僅要面臨派系鬥爭的難題,

更有許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然而蔣夢麟並無推脫。

這一次突如其來的大考,

蔣夢麟幾乎交出滿分答卷。

數月後,蔡元培回歸北大,

蔣夢麟被委任為總務長。

此後十年間,蔡元培屢次「辭職」,均由蔣夢麟頂上。

1930年,蔣夢麟正式接任北大校長。

當時,北大教授生活困頓,

教授在外兼職蔚然成風,

導致本校的本科教育一塌糊塗。

蔣夢麟多方聯繫,

帶著中華教育基金會的一大筆錢入主北大,

很快穩住人心。

此後直到抗戰勝利,

15年間,他始終是北大的行政負責人,

是北大歷史上掌校時間最長的一位校長。

在此期間,

針對北大「大度包容,思想自由」

這兩種著名「精神特點」

所產生的「紀律弛,群治弛」兩個缺點,

他致力於「整飭紀律,發展群治,以補本校之不足」。

這一新思路,

使得北大的教學和科研在

風雨飄搖的戰亂年代也有穩步上升。

蔣夢麟自己說:

「雖然政治上狂風暴雨迭起,

北大卻引滿帆篷,安穩前進。

圖書館的藏書大量增加,

實驗設備也大見改善。

國際知名學者如杜威和羅素,

相繼應邀擔任客座教授。」

蔣夢麟說自己平生做事全憑「三子」:

以孔子做人,以老子處世,以鬼子辦事。

所謂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學務實的精神辦事。

這便是蔣夢麟的獨到之處,

他在實踐當中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事,

為教育事業立下了一些功勞。

不管時局如何變化,

這樣的功勞和精神,都應該被後人記住。

湯用彤: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人物名片:在學生的記憶中,湯用彤是一個學術淵博的老師

「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

著名學者季羨林用這三個詞語來評價湯用彤。

先後在東南大學、南開大學、中央大學執教後,

1931年湯用彤開始執教北京大學。

之後的日子裡,他的名字與北大哲學繫緊密相連。

1941年1月北京解放,湯用彤出任北大校務委員會主席。

由於當時未設校長,

湯用彤所做的職務即主管北大工作。

在學生的記憶中,

湯用彤是一個學術淵博的老師。

在西南聯大教書時,

他一人就開設了七門課。

由於他的學術探索主要集中在

印度哲學、中國佛教和魏晉玄學等領域,

所開始的課程也圍繞三大哲學傳統(中、印和西方)。

「他講課時視野寬廣,從容不迫;

資料翔實而又不繁瑣,

理論上又能融會貫通,

時而做中外哲學的比較,毫無痕迹」,

當年聽課的學生、後也為哲學家的馮契回憶道。

湯用彤在國難和家難接踵而至的艱苦歲月里,

完成了佛教史等開山之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季羨林給予這本書很高的評價,

「研究中國佛教史的中外學者,

哪一個也不能不向這一部書學習,

向這一部書討教」。

儘管獲得巨大的學術成就,

湯用彤依舊淡泊名利。

無論是當教授教書,

還是在北大做行政工作,

他都能夠淡然處之。

在北大同人的眼裡,

湯用彤先生的工作從來都被看作是無可指責。

馬寅初——不顧一己私利,勇往直前

人物名片:新中國成立後首任北大校長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校報電子版)

馬寅初1882年出生於浙江嵊縣一個釀酒作坊主的家庭,

1905年考入北洋大學,

1907年獲北洋政府的官費留學美國,

入耶魯大學礦冶系。

入學後,他認識到要拯救中國,

就必須改革中國經濟,

於是改學經濟學。

取得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後,

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他於1914年回國,

1915年應蔡元培校長的聘請

來到北京大學任經濟門教授,

先後開設了多門實用的經濟學課程。

1919年他被各門的教授會推選為北大第一任教務長,

他在任北大教務長時,

貫徹蔡元培校長的整頓和改革措施,

廢門改系,全校共分14個系,

使北大向現代化綜合性大學的方向轉變。

馬寅初在北大,

是蔡元培校長「兼容並蓄」方針的堅決貫徹者,

從而給北大帶來新思想和新潮流,

使北大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搖籃。

1951年,在眾望所歸下,

馬寅初終於在離校20餘年後,

回到北京大學任校長。

6月1日在北大民主廣場上舉行了隆重的歡迎會,

盛況空前,學生們對他極為愛戴,

高興得把他抬起來。

1952年我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

新的北京大學成立後,馬寅初仍任校長。

他虛心向一切人學習。

學校每有大報告,

他不但作為主席到會主持,

而且認真聽講和記筆記。

馬老在北大深受師生們的愛戴。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友仁曾撰文回憶說:

1953年他請我們去吃午飯,

飯後他送我們到頤和園大門,

二里多距離,

一路上不斷遇到來園遊覽的北大師生,

他都熱情地同他們打招呼、握手和簡短交談。

馬寅初雖為校長,又在中央任職,

但師生員工經常能在校園內看到他的身影,

最常見到的地方是北大大飯廳的講台和辦公樓的禮堂。

馬寅初的一個重要辦學理念是:

「大學生不能只讀幾本教科書,要接觸社會,

要見世面,要了解世界。」

因此,他任校長期間經常請各方著名人士來校演講。

每次演講會開始,馬寅初都有開場白,

演講結束必有他的結束語。

他的開場白和結束語從不用講稿,

即興發揮,決無套話。

馬寅初在被圍攻的困難日子裡,

想的不是自己生命安全,

而是如何為北大一萬多名學生作出榜樣。

他說:

「我總想以行動來教育學生,

我總希望北大的一萬零四百名學生

在他們求學的時候和將來在實際工作中

要知難而進,不要一遇困難隨便低頭。」

丁石孫——「北大精神」的核心是尊重

人物名片:「我是個失敗的校長」

在北京大學一百多年的校史上,

丁石孫並不算是非常著名的人物。

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

丁石孫到校出席紀念活動。

季羨林發表講話時說,

北大歷史上有兩位校長值得記住,

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孫。

在接受央視的採訪時,

丁石孫說:「我是個失敗的校長,

因為我心目中理想的、好的學校,

不是這樣的,沒有達到。」

丁石孫194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

因怕畫圖,一年後轉習數學。

在大同求學時,丁石孫只想著念完數學系,

去中學當一位數學老師,

後來卻留在了北大教書。

在北大數學系從教40多年,

他從沒有想過要當官,

卻意外地被推上了校長的官位。

丁石孫是數學家、數學教育家,

從事代數與代數數論的教學與研究,

對數學教育的目標和方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他提出了程序自動化的研究課題,

是在中國開展代數數論研究的倡導者之一

1984年起,丁石孫在北京大學擔任了五年校長。

在校長任上,他兼容並包,遊刃有餘,

抓食堂改革、推管理科學中心、辦北大方正,

讓人們看到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

他的電話號碼是公開的,

學生可以給他打電話投訴食堂的飯菜難吃;

他強調從嚴治校,

但希望能給學生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

有人想找他說話,

直接把他的自行車攔下來就是。

他認為「科學與民主」、「兼容並包,求同存異」都是「北大精神」,

但最為核心的東西是尊重人,

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自由發展。

值此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

我們一起感懷這些大儒學者、教育大家,

感謝他們為北京大學、

為中國的教育發展做出的努力與貢獻。

逝者已矣,

他們播撒的教育情懷、留下的教育啟示,

綿延流長!

編輯 | 白春陽(實習) 杜潤楠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參考資源 |

澎湃新聞網《作為首任校長,嚴復對北大做了哪三件影響深遠的事》

張寄謙《嚴復與北京大學》

人民網《蔡元培時代的北大》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馬寅初支持蔡元培在北大改革》單濱新 2013年08月08日來源:人民政協報

北京大學校報《馬寅初先生在北京大學》,作者張友仁

求是理論網《馬寅初校長》,作者余匡複,來源《文匯報》

中國教育報《北大總務長蔣夢麟:「三子」立一生》,記者高毅哲

《蔣夢麟辭北大校長》,文章來源《文匯報》,轉載於光明網,作者中華書局學術出版中心主任 俞國林

《中國新聞周刊》2016年第8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教育部長點贊《經典詠流傳》!原來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這麼重要(一定要看) | 中教君帶你看兩會
讓孩子把話說完,是父母最好的修養 | 精選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