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發性高血壓丫丫丫

原發性高血壓丫丫丫

學了這麼幾年醫,總歸要對高血壓有個基本交代了吧~

診 斷 要 點

安靜放鬆:去除可能有影響的因素(測量前30min內禁止吸煙、飲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靜休息坐位至少5min,雙腳平放於地面,放鬆且身體保持不動,不說話。

位置準確:上臂袖帶中心與心臟(乳頭水平)處於同一水平線上(水銀柱血壓計也應置於心臟水平);袖帶下緣應在肘窩上2.5cm(約兩橫指),鬆緊合適,可插入1~2指為宜。台式水銀柱血壓計測量時,聽診器胸件置於肱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勿綁縛於袖帶內。

讀數精準:第一音和消失音,眼睛平視水銀柱液面。

非同日測量三次血壓值。

既往有高血壓,正使用降壓藥物,血壓正常,亦可診斷。

一般左右上臂血壓相差<10~20mmHg,右>左。若左右相差較大,需考慮一側鎖骨下動脈及遠端有阻塞性病變。

我國血壓分類和標準

發病趨勢

年長者易見,北方高於南方,沿海高於內地,城市高於農村,高原少數民族患病率較高,青年期男略高於女,中年後女性稍高於男。

發病因素

遺傳

環境:飲食<高鹽、高蛋白、高脂、飲酒、葉酸缺乏的高同型半胱氨酸>

精神應激<腦力勞動、嘈雜環境、精神緊張>、吸煙<可使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增加;同時通過氧化應激損害一氧化氮介導的血管舒張>

其他(體重、藥物、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SAHS)

病理生理

心臟:左室肥厚和擴張;心內膜下心肌缺血;高血壓性心臟病常可合併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微血管病變。

腦:腦出血,腦動脈粥樣硬化並發腦血栓;腔隙性腦梗死。

腎臟:腎小球纖維化、萎縮、腎動脈硬化,導致腎實質缺血和腎單位不斷減少;慢性腎衰竭。

視網膜:視網膜小動脈痙攣,硬化,滲出和出血。目前採用Keith-Wagener眼底分級法(了解高血壓嚴重程度):I級:視網膜動脈變細、反光增強;II級:視網膜動脈狹窄、動靜脈交叉壓迫;III級:在上述病變基礎上有眼底出血及棉絮狀滲出;IV級:上述基礎上又出現視盤水腫。

癥狀與體征

常見癥狀:頭暈、頭痛、頸項板緊、疲勞、心悸等。較重者:視力模糊、鼻出血等。

體征:周圍血管搏動、血管雜音(頸部、背部兩側肋脊角、上腹部臍兩側、腰部肋脊處)、心臟雜音(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收縮期雜音或收縮早期喀喇音)

輔助檢查

血液生化(K+、Glu、TC、TG、HDL、LDL、UA、Cr);全血細胞計數、Hgb,血細胞比容,尿Rt(蛋白、糖和尿沉渣鏡檢);ECG。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15~30Min/次,雙峰一谷,上午6~10時及下午4~8時高峰,正常參考範圍:24小時平均血壓<130/80mmHg,白天血壓均值<135/85mmHg,夜間血壓均值<120/70mmHg)

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餐後2小時血糖、HCY、尿白蛋白定量、尿蛋白定量、眼底、胸片、脈搏波傳動速度以及踝臂血壓指數等。

鑒別診斷選擇項目:血漿腎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血和尿皮質醇、血遊離甲氧基腎上腺素及甲氧基去甲腎上腺素、血和尿兒茶酚胺、動脈造影、腎和腎上腺超聲、CT或MRI、睡眠呼吸監測等。

危險分層標準

凡有臨床併發症及合併糖尿病者,皆為很高危組。

凡三級及以上血壓,並伴有一個及以上其他危險因素、併發症,皆為很高危組

凡有靶器官損害(或3個及以上危險因素),皆為高危及以上

治療目的

降低心腦血管併發症的發生和死亡風險。

治療原則

降壓達標、平穩、綜合管理

生活方式干預:限鹽減重多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

1.控制體重BMI<24kg/m2

2.減少鈉鹽攝入:每人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g

3.補充鉀鹽:新鮮蔬果和水果

4.減少脂肪攝入:食用油、肥肉、動物內臟

5.戒煙限酒

6.增加運動(利於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心血管調節適應能力)

7.減輕精神壓力,心態平衡

8.必要時補充葉酸製劑

(2017年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

降壓藥物治療:(此處應有中醫藥干預的掌聲)

1.高血壓2級或以上患者

2.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或者已經有心、腦、腎靶器官損害或併發症患者

3.血壓持續升高,改善生活方式後血壓仍未獲得有效控制者

4.從心血管危險分層角度,高危和很高危患者必須使用降壓藥物強化治療。

血壓控制目標值:

年輕、病程較短的高血壓患者、可較快達標。年老、病程較長或已有靶器官損害或併發症的患者,降壓速度宜適度緩慢。

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協同控制:兼顧對糖代謝、脂代謝、尿酸代謝等多重危險因素的控制。

降壓藥物治療

應用原則

小劑量

有限選擇長效製劑(每天給葯1次持續24h降壓作用的長效藥物,有效控制夜間血壓與晨峰血壓,有效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

聯合用藥(增加降壓效果、不增加不良反應)

個體化(具體情況、藥物有效性、耐受性、經濟條件、個人意願)

降壓藥物種類

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ACEI、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

利尿劑

噻嗪類:

主要通過排鈉,減少細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起效較平穩、緩慢、持續時間相對較長、作用持久。

適用於輕、中度高血壓,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鹽敏感性高血壓、合併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女性、合併心力衰竭和老年人高血壓有較強的降壓效應。增強其他降壓藥療效

主要不良反應:(大劑量)低血鉀症【建議小劑量使用,如氫氯噻嗪12.5mg,qd。與ACEI/ARB合用抵消/減輕其低鉀副作用】,影響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謝,乏力、尿量增多等。

痛風禁用。

袢利尿劑:主要用於合併腎功能不全的高血壓患者

保鉀利尿劑:可引起高血鉀,不宜與ACEI、ARB合用,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β受體阻滯劑

有選擇性(β1)、非選擇性(β1、β2)和兼有α受體拮抗三類。該葯通過抑制中樞和周圍RAAS,抑制心肌收縮力和減慢心率發揮降壓作用。降壓起效較強而且迅速,不同β受體拮抗劑降壓作用持續時間不同。

適用於不同程度高血壓患者,尤其是心率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併心絞痛和慢性心力衰竭者,對老年高血壓療效相對較差。不僅降低靜息血壓,而且能抑制體力應激和運動狀態下血壓急劇升高。

主要障礙是心動過緩和一些影響生活質量的不良反應(乏力、四肢發冷等),較高劑量治療時突然停葯可導致撤葯綜合征。增加胰島素抵抗、可能掩蓋和延長低血壓反應。對心肌收縮力、竇房結、房室結功能均有抑制作用,並可增加氣道阻力。

急性心力衰竭、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禁用。

鈣通道阻滯劑

分為二氫吡啶類和非二氫吡啶類,前者以硝苯地平為代表,後者有維拉帕米和地爾硫卓。降壓作用主要通過阻滯電壓依賴L型鈣通道減少細胞外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內,減弱興奮-收縮偶聯,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縮反應。還可以減少腎小管鈉重吸收。起效迅速、降壓療效和幅度相對較強,療效的個體差異性較小,與其他聯用明顯增強降壓作用。

對血脂、血糖無明顯影響。優勢:對老年患者有較好降壓療效;高鈉攝入和非甾體類抗炎症藥物不影響降壓療效;對嗜酒患者也有顯著降壓作用;可用於合併糖尿病、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病患者;長期使用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開始治療時有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強,引起心率增快、面部潮紅、頭痛、下肢水腫等,尤其使用短效製劑時。

非二氫吡啶類抑制心肌收縮和傳導功能,不宜在心力衰竭、竇房結功能低下或心臟傳導阻滯患者中應用。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

經典的RAAS包括:腎小球進球動脈的球旁細胞分泌腎素,激活從肝臟產生的血管緊張素原(AGT),生成血管緊張素I(ATⅠ),然後經肺循環的轉換酶(ACE)生成血管緊張素II(ATⅡ)。ATⅡ是RAAS的主要效應物質,作用於血管緊張素II受體,使小動脈平滑肌收縮,刺激腎上腺皮質球狀帶分泌醛固酮(使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對Na+的重吸收增強,對水的重吸收增加,K+的排出量增加),通過交感神經末梢突觸前膜的正反饋使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這些作用均可使血壓升高。

主要通過抑制循環和組織ACE,使ATⅡ生成減少,同時抑制激肽酶使緩激肽(一種具有心臟保護作用的9肽物質,對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延遲性保護作用,具有舒血管和降血壓等作用)降解減少。

起效緩慢,3~4周時達最大作用,限制鈉鹽攝入或聯合使用利尿劑可使起效迅速作用增強。ACEI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減少尿蛋白作用,對肥胖、糖尿病和心臟、腎臟靶器官受損的高血壓患者具有相對較好的療效。特別適用於: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房顫、蛋白尿、糖耐量減退或糖尿病腎病的高血壓患者。

不良反應主要是刺激性乾咳和血管性水腫(又稱血管神經性水腫、巨大性蕁麻疹,病變累及皮膚深層,包括皮下組織,多發生在皮膚組織疏鬆處,發生局限性水腫)。乾咳發生率10%~20%,可能與體內緩激肽增多有關,停用後可消失。

高血鉀症、妊娠婦女和雙側腎動脈狹窄患者禁用。血肌酐超過3mg/dl患者使用時需謹慎,應定期監測血肌酐和血鉀水平。

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

主要通過阻滯組織ATⅡ受體亞型AT1,更充分有效地阻斷ATⅡ,的血管收縮、水鈉儲留與重構作用。

起效緩慢,但持久而平穩。低鹽飲食或與利尿劑聯合使用能明顯增強療效。多數ARB隨劑量增大降壓作用增強,治療劑量窗較寬。

最大特點是直接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較少,一般不引起刺激性乾咳,持續治療依從性高。

治療對象和禁忌症與ACEI相同。

交感神經抑製劑:利血平、可樂定

直接血管擴張劑:肼屈嗪

а1受體拮抗劑: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

降壓治療方案選擇

A:ACEI/ARB

B:β受體阻滯劑

C:CCB

D:利尿劑

(日本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2014版)

ACEI與ARB一般不聯用。

A與B不作為兩葯聯用的常規推薦,除非針對心肌梗死 / 心力衰竭患者。

綜合干預管理

小劑量阿司匹林:已患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病的高血壓患者,血壓穩定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建議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qd(活動性胃潰瘍或消化道出血、過敏者禁用)。

他汀等調脂藥物:已患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病的高血壓患者,應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必要時加用其他調脂藥物。

具體用藥如:辛伐他汀20~40mg,qn,阿托伐他汀10~20mg,qd,瑞舒伐他汀5~10mg,qd,若LDL不達標可適當增加劑量或加用其他降低膽固醇藥物,如膽固醇吸收抑製劑等。

他汀類藥物總體耐受性好,但有導致肌病、橫紋肌溶解、轉氨酶升高等副作用的可能。對初始用藥的患者,6周內應複查血脂、轉氨酶和肌酸激酶,無不良反應且LDL達標後,可調整為6~12個月複查一次。

歡迎大家的指正與批評!希望能不斷完善對高血壓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內科學》第八版教材

2.2017年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

3.牟建軍,陳陽.2014日本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解讀[J].中華高血壓雜誌,2014,22(7).1-2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壓 的精彩文章:

你身邊的人有高血壓嗎?教你一招,如何降血壓和預防高血壓!
醫生警告:身體出現5種癥狀,暗示高血壓病情加重,小心併發症!

TAG:血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