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博考 裝銀匠
裝銀匠,也稱裝人匠。《辭海》和《辭源》等辭書中沒有「裝銀匠」或「裝人匠」的詞條與源考,但一些古籍有提及到「人匠」,如宋《乞降度牒修定州禁軍營房狀》中記載:「輒已差將官李巽、錢春卿、劉世孫,將帶人匠,徧詣諸營,逐一檢計合脩去處。」再如,《水滸傳》第八十回中寫有:「隨取金銀緞匹,賞賜葉春;其餘人匠,各給盤纏,疏放歸家。」顯然,所述的人匠,為泛指的匠人。裝銀匠,在四川一地,特指專門從事扎彩或紙紮手藝的匠人。這類匠人,在不同地方,還有很多其他的稱呼,例如,紙火匠、紙糊匠、紙紮匠、扎紙匠、扎彩匠、裱糊匠等。裝銀匠大多具有多種技能,如剪紙、扎制、裱糊、木雕、泥塑、草編、裁縫、繪畫,有的甚至能堪輿、做道場等。一些裝銀匠做出來的作品,其工藝水平極高,將其歸類於民間藝人,甚至於工藝大師,毫不誇張或言過。
▲給木偶描彩上色。
紙紮,或紙剳[zhá]的叫法有很久的歷史。《元曲選岳伯川鐵拐李》中記載有:「今日是俺哥哥的頭七,請了幾個和尚,買了些紙剳,與哥哥看經。」《紅樓夢》第十四回中記載有:「這八個人單管各處油燈、蠟燭、紙紮。」紙馬,又稱甲馬,以五色紙或畫印有神像的黃紙製成,用作祭祀的歷史也很久遠。清王棠《知新錄》卷八中記載有:「唐玄宗瀆於鬼神,王玙以楮為幣,今俗用紙馬以祀鬼神。」由此可見,紙紮各類器物在古時各種祀禮或民俗活動中就被廣泛使用。
▲一排紙糊的大馬,五位「神仙」高坐在上。
紙紮,是一門將剪紙、扎制、貼糊、裁縫、編織、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但由於在民間多是製作喪葬用品(冥品)和祭祀用品,以及其他手工裝飾品,裝銀匠之手藝常被看作是雕蟲小技,甚至被認為是旁門左道,很少被人尊敬和推崇。其實,裝銀匠之職業應屬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閱古觀今,五花八門的行當中,必見其一。喪葬自不必說,可以猜想到的是,自從人類有了祭祀和慶禮等活動後,就有了這種「紙紮」用品的需求,裝銀匠之類的藝人和勞工就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至於後來的各種官家規制或民事活動中,他們就更應是大顯身手了。只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由於商業和手工業的不發達,勞作分工不明確,沒有形成專門的紙紮行業。
▲精緻且碩大的「畫舫」。
上世紀末,西安漢景帝陽陵發掘中,出土大量彩繪陶俑,以及木車馬等陪葬物品。製作這些物品的匠人,應該就是早期的裝銀匠或紙紮藝人。1973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發掘中,出土了用細木杆紮成的彩繪紙棺,這也是早期的紙紮實物。當時這些紙紮物品顯然是由專人製作出來的。一直到了宋元時代,才開始有了專業的紙紮人匠和紙火行業,一些城市或人口聚集較多的地方,出現了紙火鋪或扎彩店。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可看見兩處紙火鋪。宋時稱紙紮為「裝鑾作」、「打紙作」、「冥器作」。明代時,將紙紮經營場所稱為「紙馬鋪」、「紙馬香鋪」,紙紮行當進一步專業化。到了清代,扎紙行業興盛空前,裝銀匠人的手藝更加精湛,作品內容和服務類別也大為擴充。
▲紙紮「鳳凰」半成品。
紙紮品通常是用紙並結合其他的一些輔助材料,如竹木、絲絹、棉麻、油漆等做出來的傳統手工藝品。製作這些紙紮物品的主要工序包括:用竹木形成骨架,外用紙或布裱糊,再用油彩點畫,或貼金裝飾。其他泥塑、木雕等物品的製作,工藝自然更是多種多樣。這些工藝品主要分為三類,一類用於喪儀;一類用於祭禮;一類用於其他慶典或遊樂場合。細分地話,有人神類,如金童玉女、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神佛仙聖等;動物類,如龍鳳麒麟、獅虎象鹿、豬牛馬羊、雞鴨魚蟹等;植物類,有花草樹木、稻稷菽麥等;用具及構件類,如盆籃籠格、桌椅箱櫃、笛簫琴箏、亭塔坊閣等。還有一些雜類,如繡球、旗幡、彩燈、寶瓶、花轎,等等。各物各品,具象和借喻地表達著不同的意思,傳遞出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裝銀匠中不乏高人能手,技藝精湛,其作品或細膩傳真、栩栩如生,或簡練大方、粗獷質樸,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紙糊的「豪宅」。
中國的節日慶典文化,對紙紮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各種燈會,可以說就是紙紮藝術的一場展演會。隋唐時期「上元燃燈」活動中的設山棚、搭彩樓、造燈籠等,應該就是當時的專業紙紮匠人的工作。《舊唐書》中記載當時的燈會:「燃燈百千炬,三日三夜」,隆盛壯觀的燈會,必定有很多紙紮匠人繁忙其中。唐代時,紙紮匠人的手藝已是非常高精,《廣德神異錄》記載:燈會中「張臨光宴,白露轉花,黃龍吐水,金鳧銀燕,浮光洞、攢星閣,皆燈也。」宋代,科學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其時燈品之精美,更上一層樓。《武林舊事》中記錄杭州燈市「百藝群工,競呈奇技」。毫無疑問,為此紙紮匠人需要更多的技能。元明清時期,燈會普及城鄉,紙紮匠人也相應增多。至於現代的各種燈會,已經有了專門的企業進行經營。如盛名在外的自貢燈會,就有數家企業參與其中,企業中專門生產製作燈飾的技術工人,應就是現代的「紙紮」藝人。
▲威武的「壇前鎮守大將軍」。
明末清初,湖廣、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蘇、貴州、陝西等多省地移民先後遷至四川,移民原居地的文化也隨之引入。五方雜處,異風殊俗,移民的到來對四川一地紙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縱觀四川各地不同的紙紮藝術品類和風格,就能或多或少地探知和了解當地的移民歷史和移民文化。
▲四川隆昌一帶的「望山錢」。
在移風易俗、掃除「封資修糟粕」的號召和運動中,裝銀匠及其生意受到重創,很多匠人從此改行,或不再敢大張旗鼓,城市裡則更是幾近絕跡。上世紀80年代後,神靈祭祀與民間信仰不再被絕對地視為異端邪是,傳統之民風民俗被重新評價與認可,加之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場需求增勢顯現,其業又漸露繁榮。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材料、工藝和手段的更新,裝銀匠人的作品及其表現形式有了變化和創新。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現代物品,諸如電器設備、汽車、輪船、別墅、樓房,甚至飛機、火箭等,逐漸成了主要的題材。相反,一些傳統民俗文化作品逐漸消失,古舊的傳統手藝也因此後繼乏人。褒貶之外,一些文化人對紙紮藝術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注,一些地方政府或文化部門也開始收集、整理和申報,將當地的紙紮手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 擺放在路邊的「玉樓金閣」。
傳統手工藝匠人,如鐵匠、木匠、石匠等,正在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而裝銀匠卻在農鄉里興久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傳繼和信仰的留存。可以說,裝銀匠,實為生存在民間的「活化石」。文化觀念根植於民眾的靈魂深處,風俗活動則是滿足民眾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可以在很多地方,特別是農村,看到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也可以看到由此帶給很多人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紙火鋪門前擺放的五彩「招魂幡」。
裝銀匠或紙火匠手藝,可以說是中國民間獨特的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作品種類多樣,藝術語言獨特,創造力和想像力豐富,充分表達著當地民眾的審美情趣及其樸實願望。這種源於自然和生活的藝術,一定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受人喜愛和欣賞。
關注本公眾號,請長按並識別上方的二維碼。


TAG:巴風蜀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