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診碎玉—中醫養生之三宜與三忌

臨診碎玉—中醫養生之三宜與三忌

生病時就醫是基本原則,中醫會通過望、聞、問、切辨證施治。然而養生我們當前多數認為是吃補品或保健品,其實則不然,養生也是如此。要通過專業人士的辨證後制定方案才行。孫思邈是中醫界的老壽星傳說活了141歲,經過史學家考證其實際年齡是101歲是藥王孫思邈的經典著作裡面記述了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每天食用大黃,早些年新中醫雜誌報道某地醫生其母常服大黃碳酸氫鈉片活了九十多歲。

養生三宜應該叫三順,三順就是結合中醫的天人合一論而言,順天、順地、順人。

一 順天、理順人與自然的關係

很多人都知道中醫學強調整體觀念,「天人合一」就是一個整體觀念。人要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生存;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季節不同,養生調理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天人合一」是中醫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根本指導思想。

「天」的傳統意義就是「自然」的代表。風土人情、晝夜、四季、氣候,都包含在天的概念中。比如,地域不同,南北方的氣候不一樣,生活在其中的人就要適應所在地區的氣候,衣、食、住、行都有相應的注意事項。順從自然規律生存,人體功能正常,可盡天年;逆著來就會出亂子,身體就會出現狀況,容易生病。就拿東北燒火炕來說,因為東北是嚴寒地帶,燒火炕過冬是順應自然的做法,是在幾千年的生活規律中總結出來的,而在南方,這就是行不通的。

再比如飲食葯膳的差異。我國東南部地區潮濕炎熱,病多濕熱,宜選清化之品;西北部地區地高氣寒,病多燥寒,宜用辛潤之物。同樣採用溫里補陽的葯膳,在西北嚴寒地區,藥量宜重,而在東南溫熱地帶,其藥量就應該輕一些。

這裡需要提醒年輕人或自認為身體好的人,春季不要被風邪傷害,夏季要防中暑,夏末秋初不要被濕氣所傷,冬季不要被寒邪所傷。如果被某個季節常見的邪氣所傷,也許當時沒有感覺不舒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沒得什麼病,但不知道或者不重視預防疾病,就要小心它們「日後算賬」了。所以生病時,一定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和自然沒有處理好關係,比如氣候、環境、職業、人際關係等,這些問題都是不可忽視的。

二 順地 理順臟腑經絡的關係

中醫有句古話,「人身亦一小天地」。這是強調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小世界,人的臟腑、經絡、氣血、五官、九竅、四肢百骸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治療疾病的時候,哪個臟腑出現問題不一定只盯在出問題的那個臟腑上,而是分析臟腑之間的關係是否協調,抓住矛盾所在,予以平衡協調。也只有臟腑陰陽平衡了,人體這個小天地才能正常運行。

三 順人 理順身心的關係

《黃帝內經》說:「主明則下安」,意思是說心是身體的司令部。一個人如果情緒好,心理調節得好,其他臟器就運轉正常,身體不容易得病。反過來說,「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如果心理、情緒出了問題,身體相關臟腑就都危險了,說不定哪裡就會出現問題。

中醫說的情緒導致疾病,不僅僅說的是生氣。中醫有「七情過度」的概念,說的是正常的情緒變化人人都有,但如果某種情緒過度,不論悲或喜,對身心都不利。七情只是中醫的一種習慣說法,並不代表人的所有情緒。比如,七情裡面沒有嫉妒,有的人嫉妒心強,這對身體也不好。

養生別盲目

生活中,有的人脾氣急,有的人性子慢;有的人不耐寒,有的人不耐熱;有的人總是面色紅潤,有的人怎麼養都是面色發暗……似乎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體質差異。不同的遺傳因素和生活環境,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也造就了不同的身體反應狀態。

中醫養生需要從辨證分析的角度,通過觀察個體的反應狀態和體質差異,充分考慮個體所處的時間與地域的不同,由證入手,進行個體化的養生和保健。

舉個例子,不同的人得同樣的病,病因有可能就不一樣。比如閉經,有人可能是腦垂體的問題,有人可能是卵巢的問題,有人可能是精神刺激導致的;又比如腫瘤,有人是因為常年抽煙,有人是因為環境污染,有人是因為精神壓抑,有人是因為家族遺傳等。所以,看病開方不能一概程序化處理,養生也是同樣的道理。

養生需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因為並非每種養生方法都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也並非人人都適合所有的養生手段,必須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季節及所患疾病的性質等情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才可找到正確養生的門道。

誤區一:養生就是食補

在「是葯三分毒」這種觀念的灌輸下,很多人都認為「葯補不如食補」。然而,養生並不是食補。

古話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養生就是要保護好我們的「精氣神」。因此,食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神補。「氣」是「精」和「神」的一個橋樑。「養精」就是通過練氣來養;「養神」也可以通過練氣來達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養生就要從養氣開始。養氣要把呼吸放慢。《黃帝內經》里記載,人一個晝夜要循行50圈叫「五十寅」,平均是270次呼吸循行一圈,平均呼吸時間為6.4秒。而現代人平均的呼吸時間是3.33秒,足足比古人的呼吸快了將近一倍。

呼吸放慢的總體要求就是四個字:深長勻細。均勻,就是吸進去的時間和呼出來的時長要相等。然後要細,要吸入一大片呼出一條線,慢慢地練自己的呼吸,把生命節奏放慢,這樣有助於養氣。

養生三忌實際是三個誤區

誤區二:「專家」說吃什麼就吃什麼

現在社會上充斥著太多不一的「養生觀點」,今天這個專家說要吃這個,明天那個專家說不能吃這個。那麼到底該怎麼吃,才能起到養生的作用呢?

其實,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各有不同,只要掌握一些大的規則即可,歸納為以下5個字:「雜、少、慢、淡、溫」5個字。

雜:對於正常人來說日常一定要吃得雜。《黃帝內經》上講:「五畜五菜五穀。」這個「五」實際上指的就是全部,因為中醫將所有東西都分成「金木水火土」五類,所以平常什麼都要吃,吃得要雜。

少:日常吃飯要注意分寸,一般七八分飽就可以了,吃得過多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慢: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咽,細嚼慢咽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量,且有助於其與食物的充分混合,增進消化吸收。 淡:吃東西要清淡,做到三「少」:少鹽,少油,少糖。

溫:飲食不宜太燙,也不要太涼,減少食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誤區三: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年輕人大都漠視養生之道,總認為養生是老年人的事。生活無規律,飲食無節制,胡吃海喝、通宵熬夜,等到年紀大了才發現各種毛病都出來了,才開始注意養生,這種本末倒置的方法,實在不可取。真正的養生應該從日常做起,從青年做起,讓正確的養生觀伴隨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立志醫生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臨診碎玉 中醫表證淵源

TAG:秦立志醫生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