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所以,讓孩子一路上普通的學校打普通的工過普通的日子,不可以嗎

所以,讓孩子一路上普通的學校打普通的工過普通的日子,不可以嗎

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有一個說法,中國朋友圈裡的中年人平均每個月焦慮一次,每次養活一篇10萬+。

而中年父母的焦慮頻次大概需要再乘以10。

01

朋友菲最近一口氣給孩子報了三個補習班,加上原來的三個,孩子所有的空閑時間從此被榨乾,可是她總覺得還不夠,恨不得每天拿根小皮鞭跟在孩子後面,時刻督促。

孩子每天忙得跟陀螺一般,苦不堪言,兩口子也沒少因此而吵架。

每次吵完,菲必擺出一副壯士斷腕的豪邁,灌雞血給自己打氣:

不吃苦中苦,怎成人上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她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抱著計算器計算孩子每次的考試分數,繪製其在班上和年級的名次及走勢,並且推算他考進本市那所據說一本率55%的重點中學有多大的概率,她稱其為數據化管理。

當我第一次見到她做的成績趨勢圖時,驚得下巴都掉下來了,比我這常常需要在工作中做數據分析的人做得還細緻。

我時常勸她要放寬心,畢竟孩子現在才小學三年級,未來的路還長。

可她每次聽完,必定會大聲痛斥,哀我之寡聞:

「他們班上的誰誰誰,鋼琴都已經9級了,我們家孩子學了快兩月,一首《小星星》都彈不下來。」

「必須得學奧數啊,奧數是重點中學的敲門磚,要是以後進了省隊,高考中考都是可以加分的。必須得學,你們家孩子也得立刻去學。」

「這座城市的中考淘汰率都已經達到50%了,這就意味著有一半的孩子不能上高中,上不了高中,就沒法考大學,這輩子不就完了嗎?所以必須得爭,還必須得爭一本,一本以下沒任何意義。」

「你是壓根就不知道外面的競爭壓力有多大!」

GIF

這個社會競爭壓力太大,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起點,而她能教給孩子的,就是從小去拼,使勁拼,玩命拼,發揮到極致!

每次見到她的孩子,我只會覺得一個字:累!小小的身板,架著厚厚的眼睛,每天忙不迭地輾轉於各個輔導班,乖順,特別沉靜,從來不像別的男孩子一樣玩鬧。

我真的很想告訴她,真正適合學奧數的小孩,只有3%-5%,大多數學奧數的孩子都有著發自內心的厭惡;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去學鋼琴,也不是所有的能力都必須要用分數來體現。

但是,在媽媽的焦慮下,孩子必須得拼啊,不拼怎麼能進好學校?怎麼會有好的未來?拼就一個字!

初衷是好的,然而還是出了岔子。

在當下,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缺失的父親」。

02

中國父母焦慮的根源在於他們永遠沒有弄清楚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如果一個孩子幼年的生活中,被父母設下過高的任務或目標,缺少被關心,總是被評價和比較,很可能會讓孩子自卑膽怯。

很多父母認為,這是覺得缺少自我價值認可的原因。但是,其實還有一面被忽略了:因為孩子的成長經歷讓他知道,自己只有好,只有贏,才能被喜歡,被認可,才能受到關注。

GIF

他們過多地預判和干涉了孩子的未來,難能豁達。又容易將這種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體現到日常與孩子的交往中,於是有了那麼多輸不起的孩子,有了那麼多得「空心病」的孩子,有了那麼多的巨嬰和媽寶男……

與歐洲的朋友聊起育兒的話題,我們會發現在西方父母的思維里,他們更多地會認為,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各自有著自己的生活,兩代人之間可以相互扶持,但是彼此獨立。

而在很多中國父母的思維里,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我不僅要為你的過去和 現在負責,我還要為你的未來埋單。所以,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你好,你必須要聽 我的,不能有絲毫偏差。

你終歸不能代替他去經受成長,也沒有能力去為他掃清所有的障礙,去替他承載他必須要經歷的孤獨和無助、恐慌與痛苦。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不能只顧眼前的得失,看得長遠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03

小晴,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是在各種重點的校園裡度過的。家庭條件很好,依從父母的安排大學去了英國學習,後來根據他父親給推薦進了一家和自己大學專業毫不相關的外企。

進入公司後,父親時刻監督她的工作狀態,彷彿她還是那個學生時期的孩子,同時不合專業的輪崗也讓小晴倍感壓力。

最近小晴和父親協商,想要更換工作。父親勉強答應後,小晴開始踏入找工作的行列。

但是,困難馬上來臨了。為了出國,小晴從初中開始就是國際部的寄宿式學校,到了大學更是。本就不善言辭的她,和周圍人的社交簡直等同於零。歸國後的工作也並沒有像其他學生一樣面試,所以連一些基本的面試要求都不能了解,直到現在,還在四處碰壁……對自己的產生了巨大的懷疑,記得她說的一句話:我知道我很差,但沒想到這麼差!

讀名校,居要職,掙大錢……要滿足的到底是孩子,還是父母?

一個人如果從小就被成全,就很難成為強者。父母很牛,資源豐富,孩子上名校並不 難。

但一個人如果從小依靠父母獲取到很好的教育資源,很難想像他步入社會後不再依靠父母去獲取公共資源。若果真如此,他一旦放棄先前擁有的資源優勢,將何以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生存?

教育的本質,是教會一個人如何生活。

有一個教育心理學家說,一個人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才會有好的學習能力。可是良好的人際關係根源在哪裡?和自己的關係。

我們在教養的過程當中發現,我們與孩子的關係里,讓孩子與自己的關係變得很差勁,因為我們漠視了孩子內在真正的感覺,內在真正的想法,內在真正的需求。

不管我們的孩子以後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組成一個怎樣的家庭,貧窮抑或富有,最終的落腳點都是生活。

真實的生活里,不僅有一帆風順里的歲月靜好,也有一地雞毛里的絕地反擊。他們要面對的不再是一個被大人包裝好的溫室,而是一個真實的,有著爾虞我詐的成人世界。

到那時,能支撐他們穩穩走下去的,不再是試卷上的分數,也不再是各種等級證書,而是那顆有著充沛力量的內心。

合作的品質、戰勝困難的勇氣、在紛繁的世界中獲得幸福的能力,哪一項都比卷子上的分數更有意義。

GIF

我想,作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收起我們泛濫的焦慮,僅僅以陪伴的姿態,選擇適度地放手,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去經受成長道路中的挫折與困難,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教育從來不只是「優異」的成績和「優質」的結果。要讓孩子們有機會走過山、走過水,讓他們的成長歲月除了成績之外,有天有地,最終有能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為只有真正找到了自己,他們才會按照自己真正的想法去過自己的一生。

這些都比所謂的人生贏家,要重要的多。

所以,讓孩子一路上普通的學校打普通的工過普通的日子,

可以嗎?

當然可以!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51Talk青少英語 的精彩文章:

TAG:51Talk青少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