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起跑線》:一場階級與人性之間的戰爭

《起跑線》:一場階級與人性之間的戰爭

------------------生活有來去,點滴無二三------------------

近期在中國上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印度的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與太太米塔為了讓女兒皮雅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而當他們費盡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一所名校幼兒園時,事情卻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起跑線》劇照

印度人在整部電影里被劃分成三個階級: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拉吉和米塔兩位主人公是中層階級的代表人物,買學區房搬家後的鄰居則是上層階級的代表人物,入住貧民窟之後的鄰居則是下層階級的代表人物。

電影剛開始,便介紹了米塔年輕時到拉吉爸爸的店裡渴望做一條後背開叉的裙子,米塔的媽媽覺得應該調整一下,在後背加一塊網布,拉吉的爸爸也覺得應該改一下,要考慮到街坊鄰居的看法。但是只有拉吉和米塔認為這樣的裙子沒什麼不妥,兩個人敢於突破傳統的思維也為後來電影突破階級思想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後來,鏡頭就切換到拉吉與米塔成家後,為孩子選擇學校,米塔一心想讓自己的女兒讀上排名前五的學校,原因就是公立學校雖然很不錯,但是僅僅很不錯是遠遠不夠的,在那裡,孩子會什麼都學不到,說著英語就會惶恐。

電影里通過米塔的一席話,反映了人們對於教育的一種固化思維,認為孩子只有讀了好的學校未來才有可能成為人上人。而英語也不再只是代表一門語言,更是一種階級象徵,為了從中層階級躍升為上層階級,融入到上流社會,孩子就必須讀上一所好的學校。

德里文法學校

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學校只收住在附近3公里以內的孩子,拉吉和米塔便買了學區房。搬了新家以後,為了擺脫自己身上的小集市氣質,他們換電視,改稱謂,試圖將自己偽裝成上層階級。因為在他們看來,在上流社會裡,就是根據你開的車來決定你能跟誰交到朋友,物質與形象就是標榜一個人身份的象徵。之後,辦聚會時,父女之間的互動成了大家眼中的笑料,女兒被孤立,也僅僅是因為只有他們一家說印地語

電影的基調在向我們傳達一個人們可悲的觀點:上層階級的孩子以後也是上層階級,而跟其他階級的人接觸就是自降身份,因為未來早已註定,根本不可能改變,三個階級的人就好像是被無形的線隔絕開,大家都守著自己的底線過日子。

電影里將幼兒園的入學看作是一場階級之間的比賽,拉吉和米塔為此還專門找了一位顧問,不僅讓皮雅學習很多課程,包括他們大人也需要改頭換面地重新學習,而學習的內容則是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上層階級。在之後,在皮雅的入學表格簡介一欄,拉吉和米塔讓專業人士為皮雅寫了一段話,寫完之後,優秀得讓他們都感嘆,感覺寫的並不是自己的孩子。

然而這樣的入學形式沒有任何意義,學校過分擴大了入學問題的嚴重性,將入學問題引申為父母條件問題,再從條件問題的篩選上升到所處階級的矛盾,到頭來這樣的做法不僅違背了本意,更是造成無比荒誕的結果,這無疑就是個惡性循環

為什麼學校在考慮是否接納一個孩子時,要考慮父母的條件,在電影中當皮雅落榜時,顧問的話給了我們答案:學校會認為如果父母都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便更不會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

這句話無疑抹殺掉了除了上層階級人以外所有孩子的教育機會,同時也響應了那位鄰居富太太說的話:「上層階級的人永遠都是上層階級」,拉吉和米塔偽裝成上層階級的計劃就這樣失敗了。

但是他們無意間又得知大自然學校有25%貧困生幫助名額,一方面拉吉找了黃牛黨為自己女兒做假資料,另一方面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他們搬進了貧民窟。整個電影的劇情從這裡開始反轉,三個階級之間人性的矛盾也逐漸開始變得明顯起來。

一開始,拉吉和米塔對貧民窟里的人並不友好,甚至帶著一絲絲嫌棄,因為這裡人常年與下水道、垃圾、老鼠為伴,這與他們之前的中層階級生活完全是天壤地別,兩種階級之間生活的差異讓他們也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屬於這裡,這種心理就像是之前拉吉和米塔與上層階級的人打交道,與上層階級人的心理一樣。

但是鄰居卻還是給了他們最大的支持:教拉吉擠公交去打工;教米塔如何打水換米;最後拉吉打工無果,鄰居還將一半的酬勞和配給分給他們。鄰居說:做父親的絕不能兩手空空地回家。可反觀之前的富太太在自己兒子面前數落皮雅一家階級層面太低,這裡的鄰居雖處底層,但更注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三個階級轉換中,拉吉和米塔學不會做富人,也沒有辦法當好窮人,同時也明白並不是所有的上層階級的人都是值得敬仰和羨慕的,反而是下層階級的人更能讓我們看到善良與做人的真誠。

皮雅之前與上層階級的孩子一同玩耍時,因為自己說印地語而遭到排擠。但是在貧民窟玩耍時,摔倒了,鄰居家的兒子對皮雅伸出了溫暖的手,這也反映了上層階級家庭這種勢利的氛圍並沒有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反而是被上層階級瞧不起的下層階級的人們,他們或許沒有什麼學問,但是他們教會了孩子善良地做人。

最後學校的檢查過了,皮雅順利地進入了學校但這都是竊取了鄰居兒子的權利。當鄰居知道這一切的時候,說了一番話:「我們的孩子得到教育的機會沒了,你們把那機會給偷走了,為什麼?是因為如果我們的孩子受教育了,他們會說英語了,就沒人伺候你們了,是吧?你不是同情我的孩子嗎?你為什麼要剝奪了他的權利?現在的你卻在做慈善,我們不需要被實施,我只想要回我孩子的權力,他的權利被你都偷走了,給了你的女兒。」

這一番話是所有下層階級人們的心聲,雖然身處在一個位於生活條件的劣勢之中,但是做人從來都是堂堂正正,可是到頭來,自己的孩子連最基本應該享受同等被教育的機會都被剝奪,所謂標榜自己是上層或是中層階級的人們,做法卻格外卑鄙,這與下層階級的善良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拉吉事後向校長坦白,可校長卻說如果把學位給了一個貧困生將無法從中獲取利益,我們可以看到教育開始失去了本質,變成了一門生意。

拉吉向校長坦白

校長本身以前也是個貧困人家的孩子,可她之所以變成這樣只是因為她發現人只有到了上層階級時才能獲得應有的尊重,電影里校長的形象就是這場階級矛盾中的悲劇。這跟之前在貧民窟,拉吉問鄰居名字時,鄰居所說的一句話觀點相同:「有等級的人才會有名字。」可見,別說是教育機會,這個社會裡就連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曾讓下層階級的人們享有。

最後拉吉在開學典禮上批判了人們的思想,批判了校長、學校、教育制度,但是上層階級的人明顯都是虛偽的,他們聽了拉吉的演講無動於衷,即使有所觸動也選擇了沉默。相比之下鄰居曾為了拉吉籌集學費,還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這樣鮮明的人物設定,更是凸顯了階級之間人性的矛盾之處。

電影的結尾,米塔將自己的女兒送進了公立學校,這也是行為上的一個表率作用,若是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去好學校,公立學校的環境只會越來越差,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程度也只能越來越明顯。

這部電影選材十分大膽,它不僅批判了現如今的教育制度問題,還深刻地揭示了三個階級里人性與等級的矛盾之處。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這無關身份,無關地位,也無關出生,我們從來都並排在一條起跑線上,只是人性的貪婪與隔閡將我們分出了荒誕的輸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萊趣 的精彩文章:

無論世界如何改變 願你始終善良如初

TAG:萊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