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紅河流域調查成果簡訊

2018年紅河流域調查成果簡訊

2017年4月份,圍繞「秦文化與西戎文化考古項目」課題,寧夏回族自治區組織聯合調查隊,在彭陽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共發現13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10處歷史時期遺存,其中包括入選「2017年十大考古發現」的姚河塬商周遺址。2018年3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再次組建考古調查隊,在2017年考古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彭陽縣新集鄉境內的紅河上游北側和中部的兩條支流,即李兒河和大河,繼續進行區域系統調查。調查至4月17日結束,歷時近一個月,共發現4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3處歷史時期遺址。

紅河系涇河支流,亦稱洪河。位於六盤山東南麓,源出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南部大灣附近,流經甘、寧兩省。全長約137公里。流域地勢北部高,南部低,海拔高程在1301至2476米之間。寧夏區上遊河段,流經山地,支流較發育,支流短促,集水面積狹窄,兩岸黃土裸露,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貧乏。本年度調查面積約15平方公里,採用全覆蓋地面踏查的方式進行。

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側的二級台地上。分別是上馬窪村下庄隊、馬旺堡村溝兒隊、新集村四坪隊、姚河村海子隊。前三處遺址受後期人類活動影響,破壞嚴重,海子塬遺址保存相對較好,遺址內涵較為豐富。調查過程中發現有房址、灰坑、墓葬、灰層等遺迹現象。房址基本為窯洞式建築,頂部無存,殘存牆壁及地面基本均刷有白灰皮,個別房址內還有灶坑等遺迹現象。墓葬多為豎穴土坑墓,多遭盜掘,地表散見人骨、陶片等遺物。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多飾籃紋,少量飾繩紋或麻點紋,器形以雙耳罐、單耳罐、折肩罐等為主。這些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齊家文化時期聚落的分布和齊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下馬窪村下庄隊H3剖面

▲ 下馬窪村下庄隊斷面1出土陶片

▲ 海子塬遺址F1剖面清理記錄工作照

▲ 海子塬F3清理工作照

歷史時期的遺址主要分布在李兒河東段的北側山樑上,主要包括馬鞍橋樑東側山樑的戰國秦墓地和下馬窪梁的漢代墓地。馬鞍橋樑東側山樑墓地發現被盜墓葬23座,絕大多數被盜墓葬地表周圍裸露有人骨及隨葬陶器的殘片,器形主要為夾砂灰陶罐、矮襠鬲及泥質灰陶罐等。此處墓地與2017年發現的馬鞍橋樑墓地連城一體,擴大了馬鞍橋樑墓地的範圍。下馬窪梁發現被盜墓葬7座,其中磚室墓一座,其餘均為土洞墓。調查發現的漢墓均遭盜掘,地表發現有人骨、隨葬器物的殘片等遺物,器形可辨者包括陶灶、陶壺等,根據出土器物及墓葬形制特徵,推測此處可能為一處漢代墓地。這兩處墓地東南距小河灣戰國秦漢遺址直線距離不到兩公里,為探討小河灣遺址聚落結構提供了必要資料,對研究戰國晚期至漢代寧夏南部人群的組成和交往具有重要意義。

▲ 馬鞍橋樑東側山樑M1盜洞

▲ 馬鞍橋樑東側山樑M23盜洞

山西大學、北方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的同學參加了此次調查,在此謹致謝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略論西夏的凈土信仰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明墓發掘簡報

TAG: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