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權即人權,這部劇第二季剛回歸豆瓣評分就飆到了9.5

女權即人權,這部劇第二季剛回歸豆瓣評分就飆到了9.5

之前狂攬五項艾美獎的美劇《使女的故事》,在眾多劇目中一直備受關注,如今第二季也已經隆重回歸。

人們關注它,並且給予如此之高的評價,是有著很多原因的:

在當今這個微妙的世界上,反烏托邦劇《使女的故事》描述的壓迫女性的恐怖世界,似乎離我們已經不遠了。用原著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話來說,目前一切「變得更加可能。」

今年二月,美國亞馬遜的暢銷書榜單上,《使女的故事》的排名超越了《1984》。

上月26號,《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回歸,相較於第一季,風評更好。

才剛剛更新兩集,豆瓣評分人數就達到了2325人,評分也是一下子狂飆到了9.5

同樣的,在IMDb上也是高分走向咩

《使女的故事》是講述女權在過去現在與未來走向的一部劇,

它的第一季在2017年4月26日於網路平台Hulu播出以後,一躍成為平台上首播觀看次數最多的劇集,IMDb評分8.6、豆瓣評分8.8

劇中的定位在是未來,世界遭遇嚴重污染,人口出生率驟降,

美國部分地區在經歷血腥革命後建立了男性極權社會Gilead,當權者實行一夫多妻制,女性被凍結資產、辭退工作,

所有的財產都會轉移給與自己最親近的男性,而女子本身被當做國有財產,

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稱為「女僕」,

被迫作為統治階級的生育工具,女主角Offred就是其中之一,她周旋於統治者、統治者兇殘的「妻子」、為統治者打理事物的年長女人「Martha」之間,

她想繼續活下去,找到丟失的女兒。

在第一季中使女們穿著紅色,象徵出產時的出血,

倘若有使女出逃的話,紅色也更容易識別,

使女們沒有自己的自由的權利,她們在被洗腦之後會被送到一些統治階級男性指揮官的家裡。

自己被要求過修女般清心寡欲的生活,而擔當的任務卻是為這些上層人物繁衍子嗣。

她們的服裝標記不是普通修女肅穆、素凈的黑或白色,

而是象徵性與生育的紅色,但是統治階級指揮官的妻子穿著藍色,象徵純潔,源自聖母瑪利亞;

那些反抗或者藐視神權的人會被電擊,並且割去右眼,

因為她們根本不需要眼睛,只是一個簡單的生育工具。

對社會運作效率和秩序高低先後的病態追求,最終使文明成為了人埋葬自己的葬場。

這還僅僅是身體傷害,精神傷害才是壓倒性的…

被同伴指責,被當作蕩婦羞辱,迎接飽受羞辱後的死亡,

這是每一個起身反抗的人的最終下場。在殖民區,她們,那些敢於反抗的人會伴隨著皮膚的大片大片剝落而死亡。

所以這到底是男人的集權世界?還是女性的同謀結果?

使女們沒有自己的名字,在劇中都被冠上類似標號一樣的代號,of起始,後綴則是她們負責服侍的那一位大主教的名字。

一個表示附屬關係的of加上大主教的名字,顯然她們已經變成了一個個的行走附加物。

秩序是文明的象徵,同時也是極權的標誌。

劇中有個「受精儀式」,男女雙方神情莊嚴、口誦經文、衣冠整齊地實現造人。

而姿勢也是荒誕至極,使女躺在大主教妻子的懷裡,擋在大主教和其妻子之間,

而大主教則和使女完成這個emm…神聖的「受精儀式」

全程三人啞然無聲,沒有性愛時候的呻吟,更加沒有沒有享受陶醉的表情,居然最後也沒有大主教發泄的反應,

宏大的背景音樂和聖經旁白伴隨著三人完成了這項「儀式」,

但是在使女生孩子時,正妻則會在一邊痛苦叫喊,那種裝模作樣可以說是很神奇了,演的比使女本人還要痛感…

甚至說,在使女即將生產前,大主教妻子會坐在她的上方,假裝是自己產下了胎兒。

孩子出生後會送到正妻懷裡,而正妻也正在床上「虛弱」的等待著自己的孩子,其他人在完成前面的「助產」之後,這時候會圍過來祝賀正妻。

《使女的故事》被視為是女權主義的文學作品。但是我認為女權即人權,

在作品中所呼籲的權利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女性,這不應只是女性的抗爭,這應是所有人共同的抗爭。

只要女性還在社會中存在著被偏見歧視的現象,科技文化再發達、教育水平再高的社會終究只是一個處於野蠻時期的叢林社會性組織。

甚至在有一次「拯救集會」上,一個男人因為強姦了一個使女從而導致了該使女流產之後,被使女們集體處決。

一聲哨響,使女們像一群發狂了的野獸呼嘯而上;

又伴隨著一聲哨響,世界瞬間重歸平靜。

只留下了一具屍體。

這是壓抑的本性的短暫性爆發,卻是無比真實!

這部劇整體上使氛圍顯得壓抑,讓人感覺到無力回天卻又被深深吸引在其中。

希望在被壓迫的路上,我們不要做那個選擇沉默的人,否則,在被奴役的路上,我們無人能夠幸免於難!

媒體推薦

「儘管《使女的故事》是一篇自傳體式的小說,但捲入這一整套秩序的不僅僅是女性,而包括所有人。」

——《澎湃新聞》

「但到了2017年的時候,當我們抵達未來的時候,這一切卻離我們更近了,變得更真實了。這裡面的每一個人,幾乎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對應。」

——蕎麥(作家)

「《使女的故事》並不僅僅是對未來的黑色預言,更是一次對歷史和現實的疼痛反思。」

——《觀察者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邊上時間 的精彩文章:

TAG:邊上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