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鄉村振興:衰敗的中國鄉村?我分明看到太陽即將升起!

鄉村振興:衰敗的中國鄉村?我分明看到太陽即將升起!

美麗鄉村

 不忘入黨那一天

劉大成 

00:00/04:35

中國的發展進程浩浩湯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約18%增長到2017年末的約58.52%, 城市發展的成就舉世矚目。

雖然在光鮮的大城市之外,中國的遠郊以及農村地區永遠展示著最真實的一面:樸實與虛榮、踏實與投機和繁華與落寞充斥其間,膨脹的消費升級、低廉的房價和鄉鎮的空心化也成了三大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但這並非21世紀新農村的全貌,鄉鎮的發展也並非只有「被動」——「被城市帶動」,更加不是簡單的「城鄉發展一體化」,而是充滿了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和新的對策。

· 1 ·

迴流的村鎮人口

昨天在《撕裂中的中國鄉村:歷史大變遷下,三大赤裸真相被揭開!》中寫到:

廣袤的農村,則在勞動力人口的不斷流失中,逐漸形成了現如今的「空心化」格局……這些年來,浩浩蕩蕩的農村勞動力湧向城市,積累至今,規模驚人。據統計,僅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人數累計已達約1.8億人。

這是很多農村地區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然而並非全部,因為在「空心化」的同時,「人口迴流」也成了不得不被重視起來的大趨勢,而當「量變逐漸成為了質變」之時,城鄉現有的格局也必將隨之打破。

根據相關媒體統計的數據資料顯示:2009年—2011年是人潮洶湧的年份,一線與部分准一線的城市人口凈增最高可達2137萬人,超過同期全國的新增人口,遷移規模空前絕後;2014年—2016年,一線與部分准一線的城市人口凈增卻只有543萬。僅僅4年時間,中國人口遷移規模下滑速度之快,超乎想像。

而這一點,早已在春運期間有所顯現:從2013年開始,全國春運客流量增速明顯開始下降,2013年的增速是9%,2014年是6.2%,2015年是3.5%,2016年是3.8%,2017年是2.29%,2018年則是-0.3%。

同時艾普大數據研究發現,2018年春節期間,僅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返鄉人群中,關注家鄉房產的人數就達到了1327.64萬人,占返鄉總人數的20.8%。也就是說,在春節期間,北上廣深返鄉人群中,每10人就有2人有在家鄉(戶籍所在省內任意一個二三四線城市)買房的打算。

其中,又以農民工的迴流現象最為明顯: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2016年,外出農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趨勢,增速分別為3.4%、3%、1.7%、1.3%、0.4%和0.3%。外出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2.8%逐漸下降到2016年的60.1%。

近期四川、湖北、安徽等多地統計局發布的報告亦顯示出同樣得情況,過去這些外出打工農民工較多的省份,出現迴流的跡象,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回鄉就業。其他一些地方調查數據也顯示外出農民工在迴流,比如海南統計部門調查顯示,2017年海南農民工中本地農民工佔54.1%,比重提高3.6個百分點。

因為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東部城市的快速崛起以後,東部一、二線城市對農民工的吸納能力和包容水平,已經很難再象過去一樣讓農民工大量聚集,一些城市甚至已經出台了限制農民工進入或繼續生存下去的政策。

所以撤離東部一、二線城市,到更需要、更能發揮自身優勢、更能賺錢的城市去,已成為當下很多農民工的現實選擇。而隨著一些超大城市控制人口,以及中西部一些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有了新的選擇。

而與此同時,農民工的低負債情況,也將成為一大利好因素。

· 2 ·

低負債的人群

時至今日,人們對家庭負債早已不再陌生,從貸款買房買車,到貸款上學與日常消費,尤其是隨著近年來P2P、現金貸業務的普及,債務似乎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歷史來看,中國人向來遵循「量入為出」的傳統,是最愛存錢的民族之一。但是,自2008年以來,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經歷了全國各地房價的輪番上漲,中國家庭負債水平屢創新高,以至於人們看到巨額債務數字也變得習以為常,尤其是城鎮居民的負債情況,更是越發緊迫。

諸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等權威機構在測算我國國家資產負債表時,採用了國際上慣用的全社會槓桿率來計算國民經濟四大部門的債務水平,即政府部門、居民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和金融機構總債務佔GDP的比重。據此,拆分出來的居民槓桿率(居民部門債務佔GDP比重)也成為衡量居民債務整體負擔的重要指標。

從上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1996年中國居民槓桿率只有3%,2008年也僅為18%,但是自2008年以來,居民槓桿率開始呈現迅速增長態勢,短短六年間翻了一倍,達到36.4%,到了2017年二季度居民槓桿率已經高達47.4%,較之2008年激增了近30個百分點,也高於國際上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的平均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數值尚未考慮住房公積金貸款和P2P、現金貸等貸款,倘若將此納入考察範圍,那麼,中國居民部門債務佔GDP的比重已經於2017年7月突破了54%;如果按照當前速度擴張,到2017年底預計將達到56%左右,這與不少發達經濟體60%以上的居民槓桿率水平已經相差無幾。

然而,需要注意的重點是,中國全體居民可分為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對於農村居民來說,其用按揭貸款購買住房的比例基本上會很小,甚至小到可忽略不計,若占人口半數以上的農村居民沒有做按揭貸款,那麼其債務當然是很小,而中國居民的債務基本上是由城市居民在承擔。

也正是基於農村居民低負債這一點,伴隨著農村居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的逐漸上升,農村市場亦將成為下一片掘金地。

· 3 ·

曾經的陋室,如今的征途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比上年加快1.0個百分點。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縮小0.01。

因此,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已經快於城鎮。

同時,2017年農民工總量28652萬人,比上年增加481萬人,增長 1.7%。其中,本地農民工11467萬人,增長2.0%;外出農民工17185萬人,增長1.5%。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485元,比上年增長6.4%。

這裡必須注意的是,在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鍛煉以後,相當一部分農民工都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有的還水平很高、能力很強。如果能夠通過政策的制定、平台的搭建、環境的改善,讓這些農民工回到家鄉工作,並將掌握的技能分享給本地的農民。那麼,不僅他們自己獲得了新的展示能力和水平的機會,還能培養出更多的技能高手、技術能手,從而為中西部地區的創業創新工作、為農村和農民的富裕工作,都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未來的5至10年,通過鼓勵規模化經營,加大科技投入,使得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的衝擊減小,現代農民將是資本和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其中,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收購兼并擴大經營規模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這個過程當然是需要資本的。

而在資本介入農業生產之後必然要求更高的生產效率,就會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育種、耕種、田間管理、智慧農業等多方面投入。現代農業主體也可能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或許未來5至10年,中國就會迎來農業現代的大浪潮,這個過程甚至可能會為多年未決的三農問題划上句號。

而在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消費能力提升和農業現代化推進的同時,隨著國家精準扶貧等各項惠農政策的深入,理性平衡會越來越明顯,「變局+機遇」也將成為中國鄉村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瘋牛直播 的精彩文章:

世界大變局正在發生,中國踏准了國運!

TAG:瘋牛直播 |